簡體版

卷三、霜天曉角 一三三、從此向南無限路

一三三、從此向南無限路

孫元起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叔祖父,我去湖北以後,每年能請假兩三個月麼?因為我不僅要出國考察,還要經常回京看看學校呢」

「按照慣例,那自然是不行的但是,」老大人語氣一轉,「你每年回京幾個月,應該沒什麼問題。只是出國,怕是不行了。」

腦袋里靈光一閃,孫元起大致明白了緣由︰「皇太後還惦記著我招收留學生的事情,所以才會允許我回京吧?」

老大人微微頷首︰「不錯此次宮里之所以同意外放你出去,就是希望你能在湖北再建一所學堂,繼續招收外國游學生。庚子國變之後,朝廷答應賠款各國白銀足足4萬5千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最後本息合計近十萬萬兩。如果你能多辦幾所學堂、多招收些游學生,于國于民,恩澤不小你去了湖北,可以考察一下該省的學堂設置,破舊立新,盡力施為。此舉不僅張南皮不會掣肘,便是宮里也是喜聞樂見的。只是你要經常給宮里上份折子,免得別人攻訐。」

孫元起听到這里,有些撓頭︰「寫折子啊……」

寫奏折對于孫元起來說,絕對是個巨大的考驗。來大清這麼些年,孫元起的進步只限于讀懂一般的不帶標點的古文,拿起毛筆勉強能寫幾個還算工整的大字。而寫奏折需要花團錦簇的駢四儷六,勻圓豐滿的蠅頭小楷,這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便能奏效的。老大人見了孫元起的墨跡,不止一次地嘆息道︰「百熙,得空你還是多練練字吧」平時孫元起都是用鋼筆和抄寫人員,來應付官場上的信札來往。難道去了湖北,還帶著幾個學生去當抄寫人員不成?

老大人此時反而不煩惱了,和聲說道︰「百熙,如今你已是從二品的大員,很多事情並不需要自己親力親為。尤其是出京到了地方,事務冗雜,一個人哪能處理得過來?不說提學使,便是普通的知縣,都會聘請幕僚,少則二三人,多則十幾人。朝廷每年發給你至少六千兩的養廉銀,還不就是讓你找些幫手?

「幕僚可以幫你起草文書、管理賬務、考試出題、登記來往信件等,一般選的都是有經驗、有功名的士子。尤其像你這種省里負責學務的,最好是選舉人出身的。進士倒也可以,只怕人家不肯屈就。

「聘請幕僚,最重要的是和自己合得來,所以老夫就不向你薦舉了。放心,不用擔心沒人來,只怕毛遂自薦和他人推薦的太多,你最後挑花了眼」

听他這麼一說,孫元起只好打消了挖牆腳的念頭,又問了最後一個問題︰「叔祖父,如今我接了這聖旨,能否等到六月底再去赴任?」

因為現在已經四月底了,孫元起想抓點緊,趕緊把大四學生的論文答辯完,自己也好安心去湖北上任。

老大人一拍桌子︰「昏話國家自有制度,接旨之後,十日內出京,三個月內到任,那容你隨意更改?在這里吃了午飯,寫完謝恩折子後,你趕緊回去收拾。再去吏部取了印信,陛辭之後立馬出京」

只有十天?

孫元起開始感到時間緊迫,學校里面的很多事情還沒有交代完呢從廉子胡同出來,連忙來到學部衙門。衙門原先是奉恩鎮國公全榮的府第,學部補償了一萬三千兩銀子之後,便被征用為日常辦公場所。這些日子,張元濟、羅振玉、嚴復等人都是在這里忙碌。

官場里的小道消息傳得最快。孫元起進了衙門,便發現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外放的事兒,一路道喜之聲不絕。其實這個算不上喜事︰畢竟眼看著到手的從二品京官,眨眼間變成了地方官,何來之喜?

張元濟等幾個人也早已得到消息,見了孫元起便直入主題︰「你走後,經世大學未來幾年怎麼辦?」

要知道提學使可是三年一任,在任期間不能隨便離職入京。誰能確定三年之後就一定會入京呢?萬一再來三年,或者到別的地方繼續任職,學校還運不運轉了?

听孫元起說每年可以回來幾個月,諸人心里的大石才落了地。羅振玉笑道︰「這比上幾年百熙校長出國還好些,畢竟湖北和京城聲氣相通,寫信電報隨時可以聯系得上」

孫元起卻說︰「敝人略懂物理,對于學校管理卻是一竅不通的,只是在學校創始之初,趕騾子上架,勉力出任校長。然而經常一年出國五六個月,甚至更長,學校事務多是委托菊生、叔言兩位校長,心中感激之情曷勝如今又身陷官場,只怕學校的事更無法顧及了,所以我想辭去校長之職——」

話還未說完,幾個人齊聲驚道「不可」

張元濟說︰「國內外學生,皆是先知百熙校長,然後才知經世大學。現今學校剛步入正軌,聲名初起,如果你去職,在校學生必然懊悔,以後招生也會受阻。所以為了學校,你決不能辭職」

羅振玉也說道︰「學校如今發展勢頭正好,最需要局面穩定,百熙你要是辭職,只怕學校會元氣大傷」

孫元起搖搖頭︰「過了過了學校能有今天,是諸位師生一致努力的結果,與我個人何干?再說,我只是辭去校長之職,卻依然還是學校的老師,不會妨礙的。」

眾人依然不肯,勸了幾回,孫元起才收回主意,卻對學校領導層略作調整︰張元濟卸任校務委員會主任,在孫元起離京期間代理校長之職;羅振玉改任校務委員會主任、副校長;嚴復出任教學委員會主任、副校長。

回到學校,孫元起開始準備出京事宜。這幾個月來,因為學部的事兒,孫元起經常住在城里,老趙、老鄭則在學校里面忙,倒沒有隨身跟著。見孫元起回校,兩人都趕了過來。

孫元起正在校長室收拾書架上的書刊雜志,見了兩人,便招呼道︰「老趙、老鄭,你們來得正好,趕緊找幾個人來,幫我把這些書給搬回去。」

老趙奇道︰「老爺,你這是干啥?搬家?」

「是啊,過幾天我就要動身去湖北。這回老爺我可真成了老爺嘍」孫元起一邊收拾,一邊開玩笑道。

老鄭一愣,連忙問道︰「老爺,您是得了什麼差事?」

「哦,是提學使。」孫元起怕他不明白,又補充道,「類似于以前的學政」

兩人一起出門找人過來幫忙的時候,老趙不解地問︰「鄭二哥,提學使到底是多大的官啊?」

在老趙的眼里,從皇帝、宰相、尚書往下排,就只有總督、巡撫、知府、知縣,其他的官都不在認知範圍內。

老鄭答道︰「听老爺說,這提學使相當于以前的學政,而且听著這個名字也和布政使、按察使差不多,估計是正三品吧?」

「正三品有多大?比知府大多少?有巡撫大麼?」老趙繼續問。

老鄭說︰「正三品,比知府大三四級,比巡撫一兩級。」

「 ,不得了了」老趙驚訝出聲,「老爺包準能和老太爺一樣,做到宰相」

「那是老爺現在可才三十歲,以後有的是機會。」老鄭應和道。

忽然老趙一拍大腿︰「老爺這去湖北,恐怕至少也得兩三年,身邊可不能沒人照應不行,不行,俺也得回去收拾一下」

本來,孫元起只準備帶十來個保安赴任的。結果老趙一番眼淚攻勢,孫元起只好帶上他老兩口,景惠、景範卻都留在了學校。老鄭也主動請纓,孫元起借口家業都還在北京,需要有人照料,才安撫住他。

老大人說幕僚會有人自薦和舉薦,孫元起最初還不行,結果剛露出口風,兩三天工夫就收到了三四十份類似于「求職簡歷」的名帖。尤其是在京湖北籍官員在湖廣會館宴請自己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向自己遞了一份名帖。除了落魄在京的舉人自薦,更多是推薦自己在鄉的親朋好友。在所有收到的名帖中,孫元起只中意一個人︰林紓。

林紓是嚴復推薦的。兩人都是福建侯官人,算得上是世交,加上同在京城、都熱愛翻譯,所以往來密切。說起來,林紓的科舉之路還挺坎坷的,他在30歲中舉人之後,七次上京參加禮部會試,結果「七上春官,屢試屢敗」,自此便絕意仕途,走上文學翻譯之路,也因此成就他「譯界之王」「譯壇泰斗」的美名。

盡管林紓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翻譯法國小仲馬的《巴黎茶花女遺事》,轟動一時,不過除了博取偌大的名聲之外,對他的生活似乎沒有太大的改善,現今依然在京里的五城學堂擔任國文教員。

幕僚和雇主,除了一般的雇佣關系之外,更多的是互相協助的朋友關系。尤其是在清代,秀才、舉人出身的幕僚,協助雇主處理各種公務,既是為賺取高額的薪金,也是在學習從政的經驗。雇主對于這些未來可能成為官員的士子,表示出極大的尊重,畢竟很多人也是這麼過來的。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通常二者會以「兄弟」相稱。

孫元起接到嚴復的推薦之後,不敢怠慢,連忙丟下收拾行李的活計,趕到五城學堂拜見林紓。林紓因為翻譯了大量的西方文學作品,思想上倒不是非常保守,和孫元起聊了一會兒,便欣然接受了孫元起的聘請。當然,每年兩千兩的白銀確實比國文教員的工資高許多。

趁著在城里,孫元起又去吏部衙門領了提學使的印信。一般來說,官印應該是在職務所在地的。新官接到聖旨之後,趕到任所,與前任交接事務,妥當之後才正式交接官印。這個過程還有一個專門的術語,稱為「接篆」。不過各省提學使司是剛成立的,官印自然是在吏部了。

孫元起也是第一次見到清朝官印,好奇的緊。出了吏部,便打開印匣,拿在手里翻來翻去地看了幾回︰和傳說中正方形的官印不同,這個銅鑄的印章長二寸九分,闊一寸九分,卻是個長方形。印文右邊兩行,用漢文尚方小篆寫著「湖北提學使司之印」八個字;左邊三行是曲里拐彎的滿文,想來也是同樣意思。

看畢之後,隨手遞給身後的老趙。走了十幾步,孫元起老覺得哪里不對勁,回過頭一看,只見老趙雙手恭恭敬敬地把印匣捧至齊額,小心翼翼地邁著步子,一副戰戰兢兢的模樣。不禁失笑道︰「老趙,你把它放懷里揣著就得了」。

更多到,地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