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216章 绑也得绑来

谈完了对外族的政策,老朱紧接着就道:“元朝今已覆灭,仓皇北逃,今我大明立国,当修史以为后来者鉴之。”

“宋濂听旨,着你为总编官,编纂元史。”

“礼部听旨,再发明旨,召集地方名士,同修元史。”

“臣等领旨。”

宋濂此刻虽然面色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是喜意是清晰可见的。

太好了!

自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这以往,他也就是教教书,再就是写写文章一类的,这级别,压根不高,他的这些事情,换个人来也能做。

就算做的不如他好,可要差,也差不到哪儿去。

而学府办起来之后,他的作用进一步减小了,原先他的弟子都被归入了学府,虽说还有一些跟着他,可是,有许多都跑了,开始钻研学习其他的课程。

宋濂心里看着着急,可也没办法。

这学府是老朱立的,李善长牵头办的,不论哪个,这腿,都老粗老粗了,压根不是他这个小胳膊能拧得过的。

因此,宋濂曾经几度升起弃官离去的想法。

可是,都让刘伯温给劝住了,其中有个重要理由就是皇上总归有一天要用到他的。

果不其然,这刘伯温说的可真准。

现在这不用到他了?

不论是先前重建礼仪,还是恢复华夏衣冠,这都少不了他。

现在,这元史的编纂,他更是要作为总编纂官出任的。

仅是这一项,就足以令他青史留名了。

宋濂现在不缺钱,尽管来说年少之时,求学比较困苦,可是,伴随着这名声一天比一天大,他早已经不缺钱了。

这名声大了,愿意给他送钱的,那是排队上门。

当解决了温饱,拥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反正在这上面,他也是不大挑剔,他现在所追求的就是万古流芳。

希望这青史能为他宋濂留一笔,那他宋濂也就死而无憾了!

原先,倒是有个机会,就是做朱标老师,这帝师,毫无疑问,就是对一个人才学和品行最大的肯定。

可朱标对儒学那一套压根不感兴趣,因此,这条路算是断了!

可如今,机会来了!

他总算等到了这么一个机会。

老朱则是不管宋濂怎么想,他做这事儿,最要紧的还是表明正统,同时,也是昭告天下,这元廷已经亡了!

别再痴心妄想了!

商议到这里,其实大致的事项已经差不多了!

朱标回到了承乾宫中,老朱将修建功臣庙和英烈碑的事情交给了他,他自然是要办的漂漂亮亮的。

造功臣庙和英烈碑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自然是不需要朱标去担心的。

这一点,李善长一定可以帮他安排好。

期间若是有什么问题,也大可去找他,李善长不会不帮忙的。

说起来,朱标和李善长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而朱标自然是想将这件事做得尽善尽美。

朱标模着下巴,他想起了两个人,施耐庵和罗贯中。

一个写的《水浒传》,一个写的《三国演义》,这对师徒所写的两本小说直接占了中国四大名著的一半。

要说写的真,那是肯定的。

《三国演义》里面最重要的一场赤壁之战,是有原型的,就是老朱和陈友谅的赤壁之战,这有原型的,再加上罗贯中本就是谋士出身,这写的自然是栩栩如生,就好似这历史真的这般发生过一般。

而施耐庵同样如此,他曾经在张士诚账下做过谋士,也出过不少主意,可是张士诚耽于享乐,压根就不听。

最后施耐庵觉得张士诚不堪造就,负气离开。

也正是因为如此,施耐庵才开始全心全意写《水浒传》。

这书中对于现实的描绘,一部分是由于宋代距离还不是很远,要考证起来还算是容易,而另外一方面,这其中的官场江湖,在张士诚那边,可都有写照的。

他这写的是《水浒传》,不妨说,更多的是他人生的一种经历,和对所看到的现实的一种描绘。

朱标之所以想起这两个人,就觉得这两人是不是可以弄过来帮帮他?

大明有这么多厉害的文臣武将,不论是徐达,还是常遇春,或是李善长,这人生经历都太惊险丰富了,每个人单独拎出来写出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那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这么多厉害的人物,让施耐庵和罗贯中依据他们的人生经历进行改编,那写出的书一定是一级棒。

为功臣建庙,固然是一种表彰方式,但是令他们本身的丰功伟绩,更为人熟知,未尝来说不是一种表彰方式。

唯一让朱标担心的就是这施耐庵和罗贯中肯不肯出仕。

之前朱标就看过一些地方名士的征辟名单,施耐庵也在其中,老朱派人去征辟,希望他能出山辅佐,为新朝出力,结果老朱被拒绝了。

这施耐庵和一般的那些被拒绝的名士不同,人家是真的打心眼里不愿意出来,就想在家里安安静静的写书。

而罗贯中见老师不愿意出仕,他自然也就跟着施耐庵后面,一起归隐,专心致志写作。

这倒是个难题。

按照道理来说,找两个代笔的改编一下这些功臣的事迹不算是什么难事,可当一想到施耐庵和罗贯中还活着,就觉得不满。

这明明有更好的人选摆在那儿,自己凭什么要退而求其次?

我是皇太子耶!

这两人凭啥不给我面子?

想到这里,朱标觉得自己还得先礼后兵,先让人携带自己的礼物和亲笔信去看看再说。

要实在请不来,绑也得给他绑来。

都他娘的惯得,真给你脸是不?

反正朱标觉得,这大明的文宣部长,非这两人莫属,其他的人,朱标瞧不上。

朱标觉得,这要是能把施耐庵和罗贯中弄来,这两人肯定是闲不下来的。

大明还得开疆拓土呢!

这征战一日不停,就一直会有杰出的武将诞生,这样的杰出的武将不得多宣传宣传?

由此来激发整个华夏的尚武氛围。

打仗,也不一定是坏事,具体得看这仗为什么打,打了又有什么好处。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