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大跃进的产物,就像母鸡生蛋,一个接着一个,各行各业全面跃进。(请记住读看看小说网的网址.)教育事业更是蓬勃发展,原有学校都扩大招生之外,还新办了很多专业学校。我被列为优秀回乡青年,保送入学,当时,有南京财经学校、苏州蚕桑学校等,我选择了我们金沙县办的医士学校。我终于能实现当医生的理想了,入学就是迈出坚实的第一步。是大跃进这股强劲的东风,恢复了我的学生时代,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赶到学校去报到。可是,开学后,所有学校都不上课,全去参加大炼钢铁了。

金沙县钢铁厂也是大跃进的产物,规模不大,刚刚筹建投产。几个大烟囱高高矗立在这古老的小城里,显得那样威武、骄傲。这给县城增添了时代的特色,增强了雄厚的气魄。还有那一群排列在露天工棚的小高炉,这就是土法上马、土洋并举两条腿走路的群众性大炼钢铁运动。无论是土炉、洋炉,成天成夜地燃烧着熊熊烈火,吐出长长的火舌,映红了半边天。在没有任何防护设备和劳动保护条件下,工人们灼伤了皮肤,熬红了眼,仍然坚持在几百度高温的炼铁炉旁。秋夜的凉风吹不到他们,汗水顺着红彤彤的脸颊往下淌,咸的发苦的汗水流进了嘴角,舌头舌忝一下,吐出去,抬起头来,仍然是一张乐呵呵的脸。失败怕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教训再干,苦干了半个月,啊!终于见到了滚滚铁水像一条火龙游出来了,大家忘我的拍手欢呼。千百万年来,一代代勤劳的农民,辛辛苦苦为土地而耕耘。谁又会想到今天能成为钢铁战士?谁能不被这战斗场面激发出无穷无尽的革命热情?大干社会主义光荣,大干社会主义有功!人民群众就是一个“干”字,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我内心在默默祝愿祖国有朝一日成为一个钢铁巨人,屹立在世界东方!

大炼钢铁和深耕深翻的支农,我们没有参加几天,就被调回去县防疫站帮助普查血丝虫病了。经过一天培训,我们懂得了血丝虫病是一种地方性传染病,俗称橡皮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怪就怪在这个微丝幼虫平时寄生在淋巴管里,到了夜深人静人们熟睡的时刻,它才到血液里来活动。因此,我们采血必须在晚上九点钟以后才能进行。我们分成很多组,由居民小组长带路,挨家挨户的敲门,工作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我第一次在人耳垂上采血有点紧张,戳浅了挤不出血,只好狠狠心再戳一针,一下子鲜血直滴。我连声向被扎的高大的男青年赔礼道歉,他摇头说:“没有事。”所有的人都很配合,听不到一句怨言。很快就检查完了县城的干部、工人、居民和学生。

任务完成后,放假两天,之后便要正式上课了。我决定回家看看。快到家时,听到屋里传出儿童的喧闹声,感到奇怪。走到家门口不觉惊讶起来:怎么烧饭的灶头都没有了?四五十个小孩吵吵嚷嚷,母亲用哨子一吹,都静下来了,“小朋友!大家来唱歌!戴花要戴三唱!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清脆响亮的童声合唱,愉快地飞向天空。原来妈妈重操旧业,当上了幼儿园老师。我高喊妈妈和坐在一旁做袜底的女乃女乃,母亲喜悦地说:“星儿,你看,一个多月不回来,家里变化大啦!”“是呀!连灶头都扒掉了,饭都不吃啦?”我故意试探女乃女乃,“丫头,勿要愁没饭吃,到食堂去打,放开肚皮吃饱饭!”女乃女乃爽朗地回答我,没有停下手中的活,精神很饱满。“女乃女乃,你是第一次?”“是呀!国民党的时候,总听人讲:**就是吃大锅饭,还真的吃起大锅饭来了。”“你吃得习惯吗?”“什么习惯不习惯?吃不惯也要吃!一窝风,大家都这样,只好跟着走。我又没有牙齿,那么硬的饭,只好在嘴里打个滚就咽下去。”我想着***话,觉得很有意思。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绝大多数岁月都是在旧社会煎熬过来的,现在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跃进的步阀,正说明人民向往美好的未来,向往社会主义生活。只要是干社会主义,这种扒掉灶头的事情都心甘情愿。

幼儿园放学后,母亲从房里拿出两个大山芋来,“星儿,尝尝你自己种的山芋!”“是我那块试验田里挖的?一次有多少?”“足有三斤,那天听人透露:说是自留地上的东西都要归公了,趁天未黑,我冒着雨,去挖出几个。好给你看看有多大,尝尝有多甜。”我感激妈妈这颗慈母之心。忽然听到当!当!当的铃声响,妹妹高兴地叫喊:“食堂开饭啰!食堂开饭啰!”拿了个钵子,拖着我就跑。

食堂设在村中心的三大间瓦房里,远远听到广播里传来优美的旋律: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壮瓜越大……一眼看到屋里面砌了一个有四口大锅的灶头,室内雾气腾腾,几个炊事员忙的不亦乐乎。我排在长长的队伍里面,向长辈们打招呼,他们也揍过来和我讲话:“星儿,人民公社了,我们农民也像你们一样吃食堂啦!”“本来么,农民只要能放开肚子吃饱饭,就不怕田里轻一担重一担。”“唉!就是不晓得这个饱饭吃得长不?”“我讲呀!照我们这种产量是吃不长,要真像他们说的那样,‘稻子一棵棵站在田里,把鸡蛋放在稻穗上都不滚下来’,这种产量才好呢!”“说胡话!开天辟地头一回听到这种事,要么,把稻把子一捆一捆竖在田里差不多!”“是呀!唉,现在吹牛又不犯法!”人们表情各异,议论纷纷。(读看看小说网)七十三岁的三爷爷眯着眼,盯住挂在墙上的广播喇叭端详一会儿后,眉开眼笑地说:“这个怪物能唱歌、能说话,哈哈!上下,电灯电话,还有高音喇叭!真没想到,社会主义来的这么快。我们这些老头子,还要享几年清福才去见阎王啰!”

谁知好梦不长有,好景不长在。令人兴奋的时刻像闪电般地过去了,放开肚子吃饱饭的日子不到几个月,就进入了粮食计划供应时期。所供应的计划也在不断减少,从每人每天一斤粮,减少到半斤。到了六零年,又从半斤减到三两六钱,最后减少到二两八钱。群众说:“就是这二两八钱粮,还要过两道关卡:大队干部和食堂炊事员。真正到社员嘴里的是一盆望人汤。”我那个小学毕业的堂哥,一边吃,一边想,编出了一个顺口溜:“早饭大麦粥,中饭粥麦大,晚饭还是它。一吹三重浪,一喝三条沟。”他还说:“感谢党的关怀,号召大家劳逸结合,农闲季节保证十二小时睡眠,这真是没钱买肉吃,睡觉养精神。可是,饿着肚子,觉也睡不着!”刚满周岁的弟弟骨瘦如柴,妹妹有本事把喝到嘴里的几粒米逼出来,吐给弟弟吃。我呢,就盼望星期六,中午分到的那碗饭我可以带回去给弟弟吃了。

六零年春节刚过,学校接到紧急通知:暂停上课,参加医疗队,奔赴农村,治疗浮肿病。我们已经学习了部分临床课,所以知道浮肿病实质上就是营养不良性水肿。卫生局把我们这支后备队伍调出来是打算分到各医院去配合工作的,谁知我和一个男生到了公社医院后,李院长竟然交给我们一个治疗点,并语重心长地说:“人命关天,责任重大,农村缺医少药呀!你们虽然还没毕业,而你们经过了系统的理论学习,比那些走江湖郎中强多啦!经过这两天的观察,我相信你们。”我和于建国背负使命,拿着公社医院的模底名单,打起背包出发了。

清明已过,可是,一路上看到麦苗仍然呈黄绿色稀稀疏疏站在田里,有气无力地摇曳着;油菜花开了,矮矮的这里几丛,那里几棵,连不成一片金黄;紫云英暗淡地睡在地上,几只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声调也有点悲凉;天空中积着厚厚的云层。有些社员肩挑着河泥,歩履艰难地在田埂上行走,号子声虽然低沉,却流露出坚毅。步行十几里土路后,到了一个偏僻的村庄,眼前一排乱七八糟的房屋,将成为临时病房。

走进室内一看:有几个人在收拾打扫,一个年轻人说:“把垃圾抬出去后,再去拿稻草来打地铺,大家抓紧时间。”我心想:这个可能是负责人。便去问话:“同志,这里是西华大队?”那青年转过黄黄的脸说:“你们是……”“我们是医院派来的。”他很高兴地说:“好!医生来了,几个人?”“就我们两个,同志,您贵姓?”“免贵姓蒋,是会计。书记叫我来帮助安排生活的。两位医生贵姓?”我心想:哪里是医生,还是学生哩!指着高个子男同学说:“他姓于,叫小于!我姓张,就叫我小张好了!”我俩放下行李和带来的一部分必要的药品及消毒器械,就动手打扫卫生。我问:“二十几个病人能住下来吗?”蒋会计说:“打地铺,能住下,男女各两间,顶头那两间是你们的办公室和宿舍。”“病人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已经安排好了,就在后面食堂里吃饭。”“病人的伙食要单独烧,要选一个好炊事员,每人每天一斤粮,一定要真正吃到病人肚子里。”会计点头说:“我再去找书记商量商量有关事情,还要派人通知病人明天就来报到。”外面忙好后,群众也走了,我俩还要收拾我们的宿舍和办公室,忙的满头是汗。小于从里屋扛出一张竹床,说:“女士优先,你睡里面,我睡办公室!”我回答说:“先人后己,高风亮节,深表感谢!”

第二天一大早,病人便陆陆续续前来报到。看着那些面黄肌瘦、眼睑浮肿、拖着浮肿的双腿、慢吞吞走来的农民,怜悯之心油然而生。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和病人体征的检查,我发现,几乎每个病人都患有严重的肠寄生虫病、肺结核、消化性溃疡等各种各样加杂症,不根治原发病,光用些食母生、亚铁丸、利尿剂等,怎么可能在短期内治好这些病人?小于也焦急地问:“治不好怎么办?”“是呀!治不好怎么办?半个月一疗程,只能缓解一些症状,我想只要我们真诚的体贴关爱每一个病人,他们是不会埋怨我们的。”

我俩经常送药、送水到铺前,行动不便的也把饭送到铺前。上午查过病房,我会唱几首歌,调节一下气氛。夜间,听到咳嗽声或者哼哼声,我们都要去询问、对症处理。有一次,病人说梦话,我俩也不约而同,起床去看望。就这样耐心细心地照顾每一个病人,十多天后,凭直观觉得有些病人脸色是好看一点了,说话声音似乎也高一些了。我问一个四十多岁的男病人:“同志,你实事求是的讲,感觉现在身体好一点吗?”他高兴地回答:“好多了。唉!当真有多大的病?硬是那二两八钱粮食吃的,你想想看,一餐饭一两米都划不到,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现在生产忙了,增加到半斤粮一天,挑担子时,两腿直打漂。在这里,一斤粮一天,吃吃睡睡,还吃点补药,身体怎么会不好?群众说:**样样好,就是农民肚子吃不饱。”一个种粮食的农民,宁可自己吃不饱,却把亲手种出的粮食按规定交给国家。纵观全球,绝对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办到,有点怨言也在所难免。我便解释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口,要大家有饭吃,有衣穿,**当这个家不容易呵!”“是呀!以前一家一户,有的人家算计不好,清黄不接的时候还断炊呢!现在吃的少归少,从来没有断过顿。”他憨厚地笑着走了。

又到中午开饭时间了,我去帮那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打饭,我伸手到他竹篮里拿碗时,老人慌忙把竹篮往后移,“我自己去!”“还是我去!”由于别扭,我拿碗时把篮里的一块布掀开了,原来是发给他的消浮糕完好无缺的藏在里面。我问:“发给你的糕,为什么不吃?”老人连连点头,“吃呢!吃呢!”“按规定,你应该快吃完了,可你还没有动呢!有什么话,你就直!”他那核桃壳似的黄脸上,流露出难以用笔墨描写的凄楚表情,“不瞒你医生说,我,我想带给家里的老太婆吃,她,她也是这个病!”“哪为什么不叫女乃女乃一起来治疗呢?”“你名单上没有她,医院去调查时,她还好,就没有查,后来她也不好了。我在这里吃的多,还有药治病,感觉好多了,就想把这糕带给她吃吃,总是要好点!”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多么朴实的感情!作为医生,我怎么忍心批评他不执行医嘱?而应该设法去给老女乃女乃治病。正巧,第二天李院长来检查工作,听到此事也感慨万端,“你们工作做的很好,同意你们上门去给她检查,如果是浮肿病,就给她治疗,照样发给补助粮和消浮糕。”“是!”我俩异口同声,像战士在接受新的战斗任务。

接到回校通知后,我利用星期日顺路回家看看。夕阳映得晚霞绚丽多彩,一路上我既为这次能得到李院长和病人的高度评价而兴奋,又为记忆中的一个个浮肿病人而担忧,他们的身体什么时候能正真恢复健康?我女乃女乃其实也是浮肿病,不知这次是否得到了治疗?多么想向李院长开口买一块消浮糕带给她吃,然而,这个滥用职权的想法最终还是打消了。

进村时路过食堂,里面传来哈哈笑声和说话声:“这种团子好吃吗?”“好吃!”“这叫跃进团子。”“什么跃进团子?不就是菜多米粉少呗!”“过去是用米粉包菜,现在是用菜滚米粉,哈哈!粮食紧张的情况下,这个办法好。”我也不想去看个究竟就直奔自己家。父亲已经回到家中,抱着哭闹不休的儿子,在门口踱来踱去,两手不停地抖动着、拍打着,嘴里还不停地哄孩子:“噢!不哭!朝阳肚子饿了,妈妈收工回来就有饭吃了!”妹妹皓月哭丧着脸,小嘴巴翘得比鼻子高,看着河水正发呆。“爸爸!”父亲听到喊声,转身见到多日不见的我,很是高兴,“咦?星儿回来了。”妹妹这时才扑上来叫:“姐姐!姐姐!”百般讨好地说:“姐姐快把被子放下来。”此时此刻,我只要和往常那样,掏出一块糖果来,对于饥饿的她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今天我让她失望了。“月儿,姐姐今天不是从城里回来的,没买吃的。”“那……”妹妹的热情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又撅起了小嘴,泪汪汪地坐在那里。

幼儿园早已停办,妈妈的教师之梦又破灭了。还是扛起钉耙、锄头下田劳动。今天收工回来看到全家团聚,很是高兴。放下钉耙和挑箕,从父亲怀里抱过弟弟,哄着他说:“朝阳饿了,妈妈带你到食堂领好吃的,听说柱孝叔叔他们蒸了不少团子。月儿,快拿两个钵子,跟我走。”妹妹愉快的拎着篮子走了,我目送母亲瘦小的背影,转身问父亲:“女乃女乃到姑妈家去了吗?”“没有,她没有精神,十多天不下床了!想送她到公社医院去看看,她又说自己没有病,睡睡就好了。”我急忙走进***房间,“女乃女乃!”“嗯……”“快告诉我,你哪里不舒服?”“我没有病!又不咳嗽,又不拉肚子,就是没精神!起不了床。”回话几乎听不清楚,***脉搏微弱而缓慢。要不是两腿严重浮肿,几乎成为一副骨架子。我心里很难受,再这样耗下去,会导致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的。我结论性的说:“明天一定要送你到医院去看看。”她听力很好,急忙说:“不,我没病!不要把钱瞎糟塌掉!”几乎在申吟。

妈妈从食堂回来了,她说:“大家都高高兴兴去分团子,炊事员说:‘早上吃饱挑担忙,晚上吃饱压压床。’一人分一个尝尝,明天早饭再吃。”“对呀!这就是炊事员的好算计!”父亲赞赏地说。母亲又说:“我说我们家情况特殊,你们父女都回来了,就多给了我好几个呢!快,快乘热吃!”弟弟激动的吃呀吃的直叫。妹妹却不声不响的一个已经下肚了,伸手再拿时,母亲白了她一眼,我心中有一种酸楚的感觉。而妹妹根本不理会,拿起第二个还叫着:“好吃呢,姐姐快来吃!”我一面答应她,一面端着半碗粥去喂女乃女乃。女乃女乃实在无力坐起,我只好让她躺着,用汤匙一口一口地喂。我低头问:“你想吃团子吗?”老人轻轻摇头,咽了几口就不吃了。看着剩下的小半碗稀得很的粥,我忧虑了几秒钟,便屏住气喝下肚了。盛粥时,父亲拿给我一个团子,“你尝尝,还不错呢!”我咬了一口,感觉全是菜,只有薄薄的一层米粉裹在外面。妈妈笑着说:“你猜他们是怎么做的?这一点点米粉包这么多菜,再大的本事也包不起来。他们是把菜揑成团,放在米粉上滚来滚去就滚出一个团子来,再放到蒸笼里蒸熟。”心想:难怪听他们讲什么“跃进团子”。我吃了两口,发现妹妹贪婪的目光正盯着看我手里的团子呢。我快速喝完粥,偷偷地把妹妹领到房里,避开父母把团子塞给妹妹。

晚饭后,叔叔也来看望女乃女乃。他们很重视我的建议,决定明天上午就送女乃女乃到公社医院去住院。遵从中央劳逸结合的指示,家家户户睡觉都很早。可我不想睡,我要看书,我要寻求使女乃女乃康复的最佳方案。记得前年我放寒假回来,见她咳嗽严重,我诊断她是患了气管炎,便到公社医院去配了几支青霉素给她抗菌消炎。女乃女乃说:“丫头!我长这么大还没有打过针,我怕呢!一根刺戳到肉里还疼呢,不要说这么长一根针。”我劝说道:“女乃女乃,你不要怕,痛总是有一点,不厉害。”结果针抜出来后,女乃女乃问:“还不打?”我说:“打好了!”“啊?好了?就像蚊子叮一下,就好了?”春节拜年时,她逢人就说:“我家星儿手艺真不错,打针一点都不疼,这下有的活了,孙女丫头都会看病了,还不活到一百二十岁?”可是,仅仅一年多,女乃女乃身体变成这样,真叫人难以置信,我又拿起灯,想给女乃女乃再检查检查,谁知刚走到床前,女乃女乃就说:“丫头,还不睡觉?不比城里,这火油……”我明白她是舍不得我点灯,因为火油是计划供应的,每户每月只有半斤。那么,就明天白天再仔细检查!

清晨,我被上工的哨声惊醒。这此回家见到女乃女乃,总有一个不祥之兆在脑海中忽隐忽现。所以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她老人家。女乃女乃紧闭着双眼平躺在床上,连呼几声都不答应我。我有些紧张,模了一下,发现她的前额冰凉,手也冰凉,再按脉搏已经停止了跳动,女乃女乃走了。

我的心在呐喊:她没有病,她好像一盏油灯,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终于熄灭了。如果在营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绝不会是这种结局。而女乃女乃却在这国家的困难时期,不声不响、毫无怨言地结束了她勤劳的一生。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是:“丫头!还不睡觉?不比城里,这火油……”小时候听妈妈讲过一个故事。有个老人,在临终时竖起二个手指又曲起一个手指,意在告诉后代:不需要用两根灯草,用一根灯草的光亮也就够了。女乃女乃和他真是一模一样。节俭是中国人民的美德,女乃女乃要我们节省着度过这困难时期,我将铭记不忘。

死讯传开后,整个家族忙忙碌碌。哭天抹泪,村里来吊唁的人特别多。我守在灵堂里哭泣,***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一幕又一幕的呈现出来:女乃女乃高高瘦瘦的身躯由两只三寸多的小脚支撑着。然而,无论是田间粗话,还是纺织刺绣,样样都是一把好手。爷爷的四个兄弟分家后,全靠夫妇二人辛劳耕作、勤俭持家,不但继承了家业,还买田砌房。女乃女乃告诉我:“上代说过,一个儿子十亩田。我生了三个儿子,不置到三十亩田,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不苦怎么办?我最怕的事是挺着个大肚子在田里推乌头,小脚女人在烂泥里,真是站都站不稳。我生五个孩子,哪一个不是肚子疼得忍不住才进房!生下来后,自己咬断脐带,包包扎扎,再上床睡觉。所以取名字上家谱时,我说,就用咬字排名!生你叔叔正好过稻场,我在场上掼稻(手工月兑稻粒),你爷爷和一个帮工从田里往场上挑稻把子,他们送两担,我掼好两担,就这样忙着,几个来回以后,你爷爷发现场上稻子没有掼完,他叫喊道:‘人到哪里去了?’听到小孩的哭声,进房看看才知道我又生了个大胖儿子。”

我穿过女乃女乃亲手从田里采回来的棉花纺纱织布做成的衣服。我亲眼看到女乃女乃不仅会植桑养蚕,还会用蚕茧在家里抽丝织布。这种生丝布是给男人做衣服的,夏天穿在身上很凉快;没有抽完的茧子煮熟晒干后,她用一个锥子把它拉成细线再织成布,是自己穿的,称之为棉绸。粗粗粒粒的,我感觉穿上身会痒痒的,可她说也很凉快。女乃女乃做饭,一锅要做出三样团子,糯米粉团子是给客人和小孩吃的、粳米粉团子是给帮工吃的、三和面粉团子是媳妇和她自己吃的,她常说:“给人家吃了传四方,给自己吃了烂毛坑。”别人向她借点要点什么有求必应,对待自己是:妈妈把粥煮厚些都要挨批评,我亲眼所见她走在路上,经常弯腰拾起几根稻草或是一根树枝,带回灶间。我也曾经伴随她点着灯笼,在老屋与新屋的路上来回寻找一角钱。她习惯起早,“三早抵一个工!”这是她的口头禅。有时还风趣地说:“天上有好吃的掉下来也要起早呀!晚了不都给人家捡走了吗?”她还说:“世上有两样事情不要人教,就是吃和懒,越吃越馋,越歇越懒!”***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国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节俭的优秀品质。

“星儿!星儿!听说星儿在家呢!”叫声把我从沉思中唤醒,我擦拭着眼泪从灵堂里走出去,见村前的一个妇女抱着孩子站在门口,我忙问:“什么事?”“这孩子早上神气活现的,现在脸上发紫,得了什么病?我来问问你。”我一看:患儿脸上、手膀子上、腿部和躯干部都呈紫色,便问:“早饭吃了几个团子?”“啊呀!都想不起哪天吃过团子了,今天还不随便他吃?好像吃了六、七个。”我说:“可能是菜吃得太多了,得了青紫病,赶快到医院去,打一种叫美兰的药水就会好的。”孩子他妈哭着问:“还有救吗?上医院?我没有钱,怎么办?”“别着急,我陪你去!”我向父亲拿了五元钱便匆匆上路。由于及时就诊,患儿很快就月兑离了危险,内心特别欣慰,更加体验到医生职业是多么崇高!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