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三十七节 看灯(1)

每天上午骑车去单位晃一下,下午就在家里打麻将。林静的生活过得真是惬意!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间就到了正月十五,也是常说的元宵节。

一大早,惠玲就打来电话,让林静等她看灯。

看灯就是看龙灯。所谓的龙灯,就是由三根长长的麻绳把十几二十个篾篓子连起来,每两个间隔一段距离,大约一米。每个篾篓子底下戳一根棍子,便于举起来挥舞。长长的一大串篓子外面穿上一件饰有龙鳞图案的龙衣子,就成了龙身子。龙头和龙尾都是用篾扎的骨架,再在外面糊上各色漂亮的纸,龙鳞都是蜡光纸剪出来的,花都是用皱纹纸做的。说实在的,每年的龙灯最出彩的就是龙头,可毕竟是纸糊的,坏得快。所以,一般情况下,十三的下午赛过灯后,主事的都要把灯整理一遍,检查龙衣子的系线,检查篾篓子底下的灯把,抚一抚龙头龙尾上糊的纸和花。

但是,元宵节看灯并不仅仅指看龙灯,还包括舞狮子和彩龙船。甚至说舞狮子比舞龙灯更重要。

七点半钟,惠玲还没来,可催人去祠堂的锣鼓已经围着村子敲打了一圈,从祠堂方向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绝于耳,那是有人在搭红。说起搭红,无论人家说得多神,说它有多灵,林静总不相信,总觉得那是迷信。你说给一条本没有生命的龙献上香案,挂上红绸,它就能保佑你平安、发财、生儿子?世上要有这么好这么简单的事,世界还会这么复杂吗?

妈妈等不及了,要锁门出去,林静也不想一个人在家等,给惠玲发条信息:我在祠堂等你。

说祠堂,不过是原来村里老祠堂是遗址。说遗址也不对,根本就没有任何遗迹,只能说是老祠堂所在地。反正从林静记事起,开光就是在村东头的空地上,而且这么多年村民们到处建房,就是没人在那里建。

林静到的时候,还有人端着摆满供品的香案奔龙头疾步而来,身后跟着放鞭炮的人,一路从家里“噼噼啪啪”而来,太长的卷鞭还没放完,随手扔在一堆,一阵高分贝的“噼啪”乱响,红红的鞭炮屑四散飞溅,人群纷纷避让。

林静不时四处张望,怕惠玲找不到自己,拿出手机设置了来电振动。不过手机并没有起到作用,惠玲没有打电话就找到了她。

惠玲找到她的时候,她正踮起脚尖看开光。两条龙沿南北方向并排摆开,龙头在北,龙尾在南。龙头前摆一张大木桌,上面是搭红的人送的香案,供品有鱼肉,也有水果,苹果桔子之类。狮子匍匐在桌子前,面朝香案和龙头。人群在三面组成一个半环,把狮子和说彩的人围在中间。

其实,林静觉得开光也没有多大意思,可是她喜欢听人家说彩,还喜欢看婆婆姥姥们剪龙灯和狮子的胡须。不过是一些粗麻线而已,她们就相信回家煎水喝了能治百病、能生儿子。看她们抢得恨不得要打架,林静就觉得好笑。没想到一旁的惠玲也拿出个小剪刀,挤过去勉强剪了一小撮,得胜回来。

惠玲迎着林静讶异的目光微微一笑,并不解释。林静用狐疑的眼光盯了惠玲的肚子一眼,在她耳边说:“真要生呀?”惠玲还是笑,眼睛盯着手上的粗麻线,微微点了一下头。

在锣鼓喧天一派喜气的元宵节,林静却感到一丝悲凉。生儿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看这架势,惠玲是已经屈服了,而且好像是不打一丝折扣百分之百的全盘接受。

林静也盯着她手里的粗麻线,低声说:“这,你也信?”

惠玲笑:“怎么不信?你不知道我嫂子就是喝这个煎的水怀上儿子的。”

林静嗤之以鼻:“迷信!生男生女既不是由天定的,也不是由女人定的,是由男人定的,你难又不是不知道!”

惠玲无奈地道:“我知道有用吗?我婆婆信,我妈信就够了!”

林静正待开口,猛听得说彩的人带着唱腔高喊“金万年”,看灯的人群立刻骚动起来,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像一股风一下子就刮进了龙灯里,举起了漆成朱红色的灯把,奔跑起来。龙灯一走,围在香案边的婆婆姥姥们趁主人还没来之机,抢起了香案里供的水果。翠姐手快,抓了几个桔子,看见林静站在一边,顺手塞给她一个,说:“这是开了光的,吃了好,吃了好!”

林静不知道吃了到底有什么好,自己一没生病,二不求子,即使真有好处,似乎也糟蹋了。她转手把开过光的桔子塞到了惠玲的手中,说:“你吃吧!”

惠玲也不客气,接过来剥开就吃。

两人随着人流往庙上去,边走边聊,不过都不再提生孩子的事。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