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桃之夭夭(2)【2000字~~】

等刘彻的墨车到了堂邑侯府,太常赵礼早就在府邸大门外恭候。等刘彻一到,便有礼官引他下车立于大门之东,赵礼问:“敢请事?”

刘彻说:“奉制亲迎太子妃。”

赵礼便引他入内,引导太子走进大门,到堂邑侯府的宗庙,执雁者跟从,堂邑侯陈午和馆陶长公主刘嫖已在宗庙等候,开始举行奠雁之礼。大雁按季节南飞北往,并且飞翔时排列成行,不失其节,就如女子应克尽妇道,尊上护幼,长幼有序。所以婚嫁之时,多用大雁成礼。

执雁者将雁呈上来,刘彻接过后,将此雁授予陈午,道:“以此雁为礼,愿聘陈氏阿娇为太子妃,白头不相离!”

陈午跪下接受大雁,起身后将雁交给侍从,刘彻再跪下向岳父、岳母叩拜。

知秋、知明,阿冉和阿菀这时护着阿娇从阁楼出来,刘彻眸色深沉地看着自己的新娘,阿娇面敷白妆,画青黛眉,点绛唇,她的脸仿佛羊脂玉般地洁净,脸颊却有着桃花般艳丽的颜色。同样穿着玄色深衣,红色裙裾,红色的交领上用金线绣着凤凰图案,打红镶玉的腰带,青绶佩玉,婉转婀娜,身姿卓越,容止沉静优美,佩玉叮当作响,清脆悠扬。

阿娇被引至父母的身边等候训示。她看到了她的夫君刘彻,身材颀长,容颜俊朗,风仪完美。

他看着他的眼神,沉静而摄人,阿娇的脸微微红了。

这便是我的夫婿,这便是我的夫婿,他亲自驾着墨车,来到我的家,迎娶我,做他的妻子。

这年她虚岁十五岁,即将及笄!

在这个光阴黯淡的黄昏里,阿娇忽然有一种无可企及的幸福感流转于心中,空气里荡漾的都是欢笑的味道。

馆陶把她挺拔的身子挺得更加的直,阿娇终究还是成为了太子妃,这是母亲一直以来的愿望。不过女儿嫁给了愿意对她一心一意的男人,她总是安慰的。

相比于馆陶的心满意足,陈午这时的心情五味杂陈、复杂得很,他一直放不下阿娇。阿娇是馆陶唯一的女儿,是窦太后唯一的外孙女、景帝唯一的外甥女。虽然只是翁主却从小万千宠爱在一身,高贵的出身决定了她高傲不羁的个性,虽然从小就在皇帝舅舅的未央见到了那么多得宠失宠的先例,却没有让她学会世故,反而对更加要求爱情的纯粹,容不得半点杂质。这样清高、不肯屈就的性格跟刘彻简直是如出一辙。两个如此相像的人就像两只刺猬,只有两个人都收好自己的刺才不会伤着对方。他不像窦太后和馆陶那么的信心,不管他愿不愿意,阿娇大婚的日子已经到来,他只有祝愿女儿永远像今天这般地幸福。

陈午勉强定下心神,对阿娇说:“戒之戒之,夙夜恪勤,毋或违命。”

馆陶上前,为她束好衣带,结上帨巾,告诫道:“勉之勉之,尔父有训,往承惟钦。”

阿娇揖道,“敬诺。”

馆陶微微勾起唇角,却同时红了眼眶。女儿终究要离开这个家,离开她的呵护了,过自己的一生了。

鼻中酸意渐盛,阿娇拼命忍住。朦胧中感觉身边的少年伸出他的手,执住自己的右手,微微一握,萧然抬首,瞥见身前少年宽大的衣袖,贵重的黑锦面料,用同色丝线绣着暗纹,栩栩如生。

眸中泪意未散,阿娇却扬起自己的唇,心中欢喜。

刘彻,她在心中默默念着夫婿的名字,感觉他牵着自己行走。从今之后,这个名字,便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了。阿娇偷偷觑着自己的夫婿,他的手极暖,她甚至可以感觉的到他骨节的力量。只要这一双手能够一直这样握着她的,她就不惧怕任何风雨。

“出来了,出来了。”身边,侯府门外守候的人们小声激动的喊声,头弁赤舄的刘彻执着玄衣纁裳的阿娇走出侯府大门,从长阶步下,行到彩车之前。

阿娇的彩车与刘彻乘来的墨车同样规制,宽敞大气,唯一不同的是设了车帷。刘彻亲自扶着阿娇踏几上车,步伐优雅端然,端坐于车中,车帷落下,遮住她清雅优美的容颜,眉眼之间,情意宛然,欢喜流泻。

刘彻牵起衣摆登车,扬起鞭,口中轻轻斥了一声“咄”,鞭子击打在驱车的驷匹玄马身上,驷马齐鸣,扬蹄带动彩车前行,车轮转过三圈之后,太子将车绳交给御者,复又登上自己的墨车,驱车先行赶回汉宫。刹那间,马声嘶鸣,不再如来时的缓慢庄重,拉着墨车,向未央的方向疾行而去。

回宫的人马更加浩荡,为了阿娇翁主的大婚,窦太后早在两个月前就派遣了六十名宫人在堂邑侯府伺候,这些宫人将再随大婚的队伍一起进驻太子东宫。当然阿娇并不缺少仆人,但这些作为窦太后亲自教的心月复,赐给阿娇做陪嫁,以示宠爱。而阿娇的妆奁之盛,让长安百姓瞠目结舌,当最先的嫁妆礼车进了皇城,最后一辆礼车还未启程出侯府大门。看过这场婚礼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日的繁华与热闹!

阿娇坐在彩车内,隔着帘幕车外,暮色昏暗,不辨容颜,只依稀可见轮廓,裳服粗糙,以及黑压压的头顶。心中莫名微微一顿。

恍若做了一场梦一般,不知当年,薄皇后是不是也若她今日一般。失神只是一瞬间,继而一笑,阿娇便把这荒唐的想法忘记了。

———————————————————————————————————————————————————————————————————————————————————————

查周制婚礼仪式查的吐血,不过倒也长了不少常识。

汉承周制,婚礼制度多半严格按照周制。不过也有一点点小的不同。简单的说,这描写的是周礼中三书六礼的亲迎礼。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

也就是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

唐以前,婚礼双方的衣裳都不是后世常见的大红色。比如汉朝,用的就是玄衣纁裳。个人觉得,这样子庄重肃穆些哦。

然后,所谓,盖头,扇子这些新娘遮盖容颜的东西,都是后世出现的,盖头有数种说法,最早的说法是东汉,却扇典故来自《世说新语》,是魏晋时事。西汉之时,新娘子是直接上彩车的。事实上,汉宣帝时才开放了贺婚。之前时代,婚礼不需要外人来祝贺,自然就不用遮掩新娘容颜。

先秦的婚礼,主要是精神意义上,对物质上要求不高。到了汉代,聘礼嫁妆奢华起来,据说,汉代皇帝聘后需支付聘金黄金两万斤。

至于后世那些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的,现在统统没出现,没出现。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