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十六章:太宗被困马邑二

此时,正直秋末之际,北方早已露出了萧条之色。落叶纷纷下落,飘忽在长安的街道上,人们躲进屋子里享受即将到来的冬季休闲。

长安城里某酒馆生意还是出奇的好,几个中原打扮的蒙古人在那里喝酒,他们的眼睛灵光,不时地注视周围的动向。他们出手阔绰,店小二很愿意跟他们讲长安城发生的一切,比如皇上去巡视东都洛阳了,现在朝中是太子监国。

这家酒馆是长安城数一数二的,不少达官显贵经常光顾这里,这也成了这几个蒙古人搜集信息的首选之地。

“今年冷得真早,还没到冬天就裹起了棉衣,这日子该咋过啊?”

“是啊,肖大人,如今,还在和颉利开战,前方的军用物资都不够。”隔着帘子的一角,坐了一堆人,听这说话的气势就知道对方肯定是朝中为官的。

那几个蒙古人相视一笑,现在在蒙古草原,人们早已裹起了厚厚的皮毛衣御寒,草原上的风呼呼地吹,犹如刀割一般,蒙古人特有的粗犷之音回荡在草原的天际。草原上的雄鹰们皆没有被恶劣的天气吓倒,他们和他们的可汗一样,信誓旦旦争取今年攻下长安,消灭大唐。

这是太宗被困马邑的第四天,城中很宁静,城中的军民一副临战的紧张戒备状态。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最敬爱的皇帝也在马邑城中。

而处在江南的吴地依然绿意盎然,池塘中还可依稀见到绿色的莲叶,阳光灿烂,这里一片安详。人们穿着单衣漫步街道,田野里还可见到农民忙碌的身影。

李恪享受着这美丽的江南景色,但并没有沉醉在其中。他没有忘记母后跟他说过的话,“恪儿,如果你想得到你父皇的垂青,你就要比其他皇子付出双倍的努力。切记,不可走弯道。”尽管那时,李恪没有听懂母后这句话的深意,但是从母后美丽的眼神中看出了一个母亲的殷切期望。

来到吴地,他坚持每天上午练剑,下午听岑文本讲课,从来没有懈怠过。

他已经五年没有回过长安了,父皇和母后到底怎么样了,他们还好吗?只有高阳公主会在信件里略说一二。

“王爷,长安来信了。”

正在花园里练剑的李恪停下来。伸手接过下人递过来的信。

这是高阳公主的来信。

皇兄:

父皇被围困马邑城,太子将此消息封锁,并没有派人去解救父皇,望王兄想办法救父皇,长安恐有兵变。另外,太子已召五哥带重兵入长安。

李恪看罢,眼泪夺眶而出,“父皇。”

五年前,恪前往吴地,太宗一路送到长安城外,“恪儿,以后一定要好好造福吴地人民,多向恩师岑文本求教。”说着太宗转头向文本,“文本,裴寂向我推荐你时,说你做事谨慎,考虑周到。今天,我就把恪儿交给你,你一定要好好教他。”

李恪下跪,“儿臣辞别父皇。”

太宗的眼睛里流下一把浊泪,他最爱的恪儿,可是朝臣们容不下他。杨妃在宫中清心寡欲,一心向佛,与世无争。太宗本不忍他们母子分离,但是亲王迟早要去封地的。

太宗那时还在想,如果恪儿是女儿身,那该多好,作为父亲,可以时时宠她,为她挑一好驸马,永永远远地生活在长安,想什么时候见就什么时候见她。

李恪发疯地跑进屋内,拉起还在喝茶的柴哲威。“哲威,快点,聚集咱们的将士,即刻启程去长安。”

一时间,柴哲威还是有点模不着头脑,“殿下,怎么回事?”

李恪把手中的信放到他手里,柴哲威睁大眼睛盯着公主的来信。

“皇上,他……”

“是的,你快去啊。”李恪眉头紧锁。

“好,我马上就去。”柴哲威领命而去。

东宫内,一片安静,太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捂着头,他的头一直在痛。诸遂良想让李恪去救父皇,那他监国的位子往哪放?一旦李恪救了父皇,他就有救驾之功,年纪轻轻的亲王就有如此功绩。这以后在朝中他的威信就更高了。朝中本来就有一部分大臣惜李恪之才。

不行,不能让李恪去,好不容易在舅舅的帮助下才把李恪弄去封地,让自己在朝中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现在把他召回来,这不等于纵虎归山吗?不能,决不能。如果不让李恪去,那父皇该怎么办?父皇……

李承乾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幸好,父皇被困马邑城的消息还在封锁中。可这早晚还是会被知道的。

如果让天下人知道了,他这个太子明知父亲有难,却不派兵去搭救。到时,亲王们肯定会以此为借口,与他争皇位,这个人,首当其冲就是李恪。

“好难,真的是太难了。”太子自言自语道。

对,我怎么没想到,五弟,让五弟去,五弟武艺高强,且自小和自己关系颇佳。他,一定能助自己一臂之力。想到这,太子马上拟了一道诏书召齐王李佑火速赶往长安。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