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八章精神文化缺失,物质富足与品质修养严重失衡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然而相应的精神生活却显得匮乏。言情穿越书更新首发,你只来+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不协调,出现了很多问题家庭,而这些家庭的孩子就成了一个个无辜的受害者,导致形成了一个特有群体,他们自幼生活环境与常人不同,长期的心理压力导致了心理上问题。针对这种现象,知心姐姐卢勤提醒说“我们不能仅关心孩子吃什么、考多少分,我们要关心孩子看什么、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是阳光灿烂还是充满阴霾。”这对于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1找不到童年的美好回忆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

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要什么有什么,吃的,喝的,玩的,应有尽有,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女乃女乃、姥姥姥爷细致周到的关怀,应该是倍感幸福的一代,但是恰恰相反,他们似乎缺少了童年的快乐,家人将千万宠爱于他们一身的同时,也把过多的希望和压力带给了他们。

有一个初中生父母都是在当地的政府部门工作,物质上很富有,过着殷实的小康生活,但是孩子并没有体会到自己有多么的幸福,他受不了父母的天天盘问,每天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一个房子里,在门上贴上一个条子,上面写道:“请勿打扰,谢谢合作。”老师家访时,问孩子为什么对爸爸妈妈这样厌烦,他们给了你小康般的生活,你应该感谢他们才对呀。

孩子反驳说:“老师,你知道我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吗?我希望自己有一间大房子,房子的门很小,只有我一个人能钻进去,爸爸妈妈都钻不进去,在里面可以做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没有爸爸妈妈没完没了的唠叨。”

“爸爸妈妈唠叨什么呀?”

“他们总是逼着我学画画,练毛笔字,我越讨厌什么,他们越是逼着我干什么,为了这我不知道挨过多少骂,我还害怕他们突然叫我,因为我从来没干过什么好事值得他叫我一声。你说我幸福吗?快乐吗?”

“你最喜欢什么?”

“喜欢玩轮滑。”说到爱好,孩子眼睛一亮,但马上又黯淡了下去,“但是姑姑送给我的轮滑鞋还没怎么穿,就被妈妈送人了,她不让我玩。”

对于孩子而言,快乐并不在于他们物质上多么富有,而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成长空间。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好几双眼睛盯着,一点人身自由都没有,而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又是那样的强烈,身心又是那样的压抑。

武汉神童鲍宇阳4岁进图书馆,10岁上高中,13岁保送北大,家长都很羡慕他的聪明才智,殊不知这对于孩子的正常成长来说却是一种悲剧。

鲍宇阳的父亲给儿子规划25岁进入国家一级实验室,将来成为有所建树的科学家,然而鲍宇阳的任课老师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除了知识,还要懂得哲学、艺术等其他学科,还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可是鲍宇阳的语文、英语成绩很差,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差,频繁地跳级,让他被迫失去了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这种超前教育违背了孩子自然的生长规律,超前得太狠了。这孩子是很聪明,他本来应该有很快乐的童年,可是被残酷地剥夺了。

童年对于整个人生历程来说应该是个美丽的字眼,它应该是鲜活的,热烈的,奔放的,自由自在的,充满无尽乐趣的,生命中最值得回味的。它可以没有很多的零食,没有很多漂亮衣服,没有动物园,没有游乐园,但是学骑自行车,掏鸟窝,挖泥鳅都能带给孩子足够的童趣,然而现在的孩子,天天出了家门,被大人护送着,到了学校交到老师手里;放学了,离开老师的目光,又躲避不开守在校门口等着的大人。周末,他们去各种学习班学习语数外,弹琴,跳舞,唱歌……他们太忙了,他们忙着大人们的事情。

不知道这些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有美好的童年的回忆?

2缺乏成就感带来的快乐

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教育家陶行知

现在许多孩子身上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提到孩子的厌学情绪,家长们无一不是一副苦瓜脸:“儿子打电脑游戏就很兴奋,一坐下来学习就皱眉。”“我嘴都说破了,他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就是不爱学!”“孩子对我说,他也想学好,可就是觉得自己没信心,学起来很吃力。”……这种情绪的产生与孩子缺乏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有很大关系。

“学习不应该是老师强迫孩子进行的,而应该是孩子自发的、本能的行为。”这是意大利首位女性医学博士玛丽亚蒙特梭利的名言。蒙特梭利博士在20世纪上半叶,创造了一套全新的教育方法。她认为,在幼儿智力发育的道路上,与灌输知识相比,让他们通过自身经历的“感觉刺激”学习知识更为重要。

家长强迫孩子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太理想。一位迷恋上网吧的孩子道出了他厌学的心声:“在家里爸爸说我没出息,妈妈说我笨,反正我是没好了,觉得自己活得没有成就感,我只能从网上获得些许安慰,在这里有那么多人关心我,发一个帖子会有那么多人回应我。在这里我认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特别能谈得来的网友,我提出某个观点或某个活动,他们都会给我积极的响应,这是我在现实中无法感受到的快感。在网上打游戏,冲过一关我就觉得成功了,开始挑战难度更高一级的游戏,那种感觉就是爽!”

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厌恶学习,却喜欢上网的原因,因为在现实中他们总是缺少一种成就感。从理论上分析,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我们,人都有被尊重、被关注、被肯定、被欣赏、渴望成就、荣誉,以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能从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那么他就愿意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以享受更多的成就感。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得到的总是批评,或者在多数情况下得到的是批评,他们看不到收获,他们感到的只是挫折和疲倦,体验到的是学习困难带来的痛苦感、无助感,如此这般,想让他们自觉努力学习,是不可能的。

有一位父亲为了解决儿子不愿上幼儿园的问题,他每天让儿子带五个气球去幼儿园,分给幼儿园见到的前五个孩子。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过去了……孩子的恐园情绪在减少。在第五天,天还没有亮,孩子就急切地喊爸爸送他去幼儿园,当父亲到了幼儿园时,看到一群小朋友像迎接皇帝一样地在迎接自己的儿子,而手持气球的儿子感到很满足和快乐。当问及为何有此良策时,父亲说:“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孩子也一样。”

成就感带给孩子的快乐是任何其他的快乐所难以比拟的,因为那会让他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受欢迎的,当孩子不断进步,体验到成就感时,他内心会充满自豪、充满信心。这时,他们特别需要有人来分担他们的快乐,分享他们的成功。这时,为人父母者,为人老师者,要找准时机,创设情境,恰当地赏识孩子。这样会让孩子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成功快乐成功。这里,快乐是努力的动力,成功是快乐的享受。

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关键是让他学会自我评价,要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的关键是家长教师不要太积极,对孩子的评价密度不要太大,要给孩子留点空间,让他静下心来思考,分析自己的学习形势,估量自己的成败得失。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激励自己前进,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此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3精神文化亟待月兑贫

一个孩子从小缺钙,就会是罗圈腿,从小缺少爱心将来会无情无义,从小缺少精神文化的滋养,将来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佚名

记得“知心姐姐”卢勤在一次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会上,问了在座的家长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最缺的是什么吗?”有的家长回答说缺钙、铁等营养素,有的家长说缺少各种辅导资料。面对家长各式各样的回答,卢勤告诉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缺少的是精神和心灵上的健康。

现在的孩子要吃有吃,要喝有喝,不管家庭条件怎样,家长都不会让孩子受委屈,而是一一满足他们的需求。父母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可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呢?他们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吗?

焦先生常年在外跑生意,平时跟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心里总觉得亏欠孩子,所以尽量在物质上给孩子以补偿,平时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吃的穿的样样不缺。现在孩子6岁了,非常不听话,让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什么,就知道玩。焦先生焦急得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沟通,永远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也就永远无法走进家长的世界,双方之间形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

其实,做父母的,重要的不是关心孩子吃什么,喝什么,重要的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灵世界,关注他们在看什么,在读什么。知心姐姐卢勤打比喻说,孩子的心是块空地,种什么长什么,孩子的头脑是一张白纸,画什么有什么。她还说,一个孩子从小缺钙,就罗圈腿,从小缺少爱心将来就无情无义,从小缺少精神文化的滋养,将来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如今环境的荒漠化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许多人都在思考:治理沙尘暴,我们能做些什么?然而,正当人们享受着一天比一天富裕的生活时,一场看不见的“沙尘暴”正侵袭着孩子们的心灵,威胁着众多家庭的幸福。

佳木斯市某村少女三丫(化名)13岁时被同村三个无知少年**,怀孕并生下了小女孩豆豆(化名)。在法院判决之后,面对案犯家属的无端指责,家人的不理解和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小妈妈拉扯着豆豆艰难地生活着。

2000年1月17日中午,金华四中高二(4)班学生徐力因不满母亲的过度职责,趁母亲不备,用硬物猛击其头部,致使母亲颅脑损伤死亡。金华市中级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此案进行了不公开开庭审理,并于昨天作出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徐力有期徒刑15年。

南阳堡一初中学生樊某(化名)来到南阳堡派出所南约60米的一处简陋的网吧内上网,当时上网的还有另一名青年。当晚22时许,在网吧值班的少妇张某催促两人回家,樊某对此非常不满。当另一人离开后,樊某便尾随张某进入网吧隔壁的房间,将其杀死,并将张某的一部手机和119元现金抢走。

这一桩桩让人触目惊心、甚至毛骨悚然的事实,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年少的孩子们为何会有勇气做出这样没有人性的举动?如今的父母对孩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值,将来一定要上大学,非清华、北大不上,“你考不上重点大学,妈妈就不活了”,在这种高压之下,孩子没有自己的成长空间,想看电视,不让,想踢足球,不让,想看看课外读物会被认为是考试考不到的闲书。在这样管束下,孩子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少,精神上极度压抑和空虚,造成了孩子的悲剧,同时也给家庭造成了潜在的隐患。因此,家长在关注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要用先进的文化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4感叹“活着真没意思”

生活的最大危险是心灵空虚。

佚名

“活着真没意思!”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常常听到大人们这样抱怨生活,没想到这却成为中小学生的口头禅。

赵亮今年才12岁,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总是管不住自己,课堂上缺乏自制力,爱搞恶作剧,令人头疼,父亲急了,就以打骂来解决。

有一次,同学告状,赵亮作业没完成,还淘气。回到家里,爸爸边打边说:“天天让别人告状,打死你算了!”赵亮当时就回嘴:“你们看我不顺眼,我不要活了,跳楼死了算了!”妈妈一听吓得都快崩溃了,整天盯着他,生怕他出什么意外,妈妈为了稳住孩子的情绪,常用物质来奖励他“听话”。

后来“我不要活了”这几个字成为赵亮的口头禅,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这句话就月兑口而出。说的次数多了,父母也就由起初的吃惊变得习以为常了,也就不当真了。没想到有一天假戏真唱,赵亮说完这句话后就开始在家翻箱倒柜找东西,爷爷问他找什么,他回答说找绳子上吊。爷爷顿时惊得脸上失色,一家人连哄带骗好一阵,才把情绪激动的赵亮从凳子上抱下来。

第二天下午,赵亮突然又哭闹起来。这次,他瞄上了院子外的那口鱼塘,“让我死,活着真没有意思……”孩子真的在一次说完这句话后结束了自己的短暂生命。

这不由让人联想到了《扬子晚报》2006年4月27日刊发的一则题为《妹妹落水溺亡居然若无其事》的新闻:刘辉与比他小两岁的妹妹在自家的渔船上玩耍,妹妹不慎失足跌进河里。面对妹妹的呼救,近在咫尺的刘辉既没有伸出自己的手去拉妹妹一把,也没有及时呼叫大人来施救,而是若无其事地继续玩耍,就这样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看着自己的亲妹妹被河水吞噬。

当事后人们问小辉为什么不及时救妹妹时,七岁的小刘辉随口回答说:“活着那么苦,拉她做什么?”这一事件还被某家媒体络评为2006年度十大真话之一。

孩子发出“活着真累”“活着好没意思”之类的感叹,往往是由于功课繁重、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值太大,他们每天不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由此造成的孩子的这种心态任其蔓延下去,会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家长和老师特别要注意一些比较内向的孩子,一旦发现他们有这样的心态,要及时进行开导和沟通,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你孩子最讨厌什么样的人?

你孩子最害怕什么?

你孩子最烦恼的事是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你孩子容易撒谎?

你孩子最喜欢哪一类课外读物?

你孩子对家里什么事最不满?

什么事情最易使你孩子生气?

什么事情最使你孩子感到尴尬?

在什么时候你孩子容易和父母对立?

你孩子最懊丧自己做过的什么事?

对于以上问题如果你不能回答上一半,说明你对自己的孩子还不怎么了解,平时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你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平时多与孩子沟通。

5找不到生命的价值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有一位上初中的女孩,长得秀气端庄,是学校的三好学生、班里的班长,但她总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于是,选择了服用安眠药自杀,幸好后来被及时抢救过来,才月兑离了生命危险。父母挂着眼泪问女儿为什么要做那样的傻事,女儿无论如何都不肯与父母说,直到找到她最信赖的语文老师,她才跟老师开心扉说:“人早晚都要死,晚死不如早死,每天看着妈妈为我操碎了心,还被我惹得不高兴,我心里就很愧疚。我觉得妈妈活得不容易,我对不起妈妈,总是让她失望,我想我死了,妈妈也就解月兑了。我知道爸爸妈妈会因此感到痛苦,但是长痛不如短痛,我死了,他们顶多难受一阵子,过去这一阵他们就轻松多了。老师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老师被孩子为父母着想的善心所感动,但又为她不谙世事的幼稚感到伤心,孩子把一切想得太简单了,她认为死是很简单的事,不会给家人带来太大的影响。她之所以有着这样单纯、幼稚的认识,是因为她不明白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

这不由让人联想到了一个电视采访节目。有位记者到一个偏僻的山村采访,他问当地放羊的孩子:“孩子,你们为什么要放羊?”

“让羊长得肥肥壮壮的,然后生更多的羊崽。”

“那生下小羊后呢?”

“把小羊养大,然后卖钱。”

“赚了钱后做什么?”

“盖新房子,娶媳妇,生孩子。”

“生了孩子呢?”

“让他们放羊呗!”

“然后呢?”

“卖羊,赚钱,盖房,抱孙子。”

有一个少年在看了这段节目后大发感慨:人这一辈子不过如此,不管生命长短,其实都差不多。想想自己为什么要上学读书?无非是为了考大学。考上大学后,找份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让孩子继续走自己走过的路子读书、考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子子孙孙无穷尽,这样的生活一点意思没有,我不想让自己的下代、下代的下代像我一样过得无聊,于是,在晚上,偷偷地饮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个个花季少年的自杀,一朵朵花蕾的过早凋谢,冷酷的现实给父母们敲响了警钟: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不是学习成就,而是人生理想。

研究分析古今中外各个方面的卓越人士,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成功经验,但其中一个共性就是都具有扎根在他们脑海中的人生理想。一个人有了理想,不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会以苦为乐;不论事业有多么曲折,他都会迎难而上;不论有什么诱惑,他都会心无旁骛、坚定信心往前走……可以这样说,一个人能走多远、发展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理想有多远大。

对青少年来说,在学习和工作中总需要有一定的目标和志向。合理的目标或抱负能够产生明确的追求方向,但有的孩子既无任何努力的目标,更没有丝毫的志向,也不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浑浑噩噩,没有追求,没有抱负,终日碌碌无为,无所事事,从而引起精神空虚,在美好的人生中留下终身的遗憾。

树立理想决定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家长自己的理想状态。前者会影响到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后者会直接成为孩子的样子。有关调查表明,当前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片面地局限于“考上好的大学”。对孩子只有学业期望,而缺乏人格期望,开口闭口总是“我们什么都不要你做,你把书读好就行了”,这必然给孩子的发展埋下一枚不定时炸弹。

要求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父母要以身作则。如果父母得过且过,却要求孩子积极上进;自己不思进取,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孩子是很难树立起自己的理想的。

`11`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