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故事1:

3岁的晴晴在楼下玩耍,邻居张阿姨见到她很高兴,就与晴晴答话,晴晴也开心地回应着。♀特么对于+我只有一句话,更新速度领先其他站n倍,广告少张阿姨问道:“晴晴,你会数数吗?”

晴晴自信地说:“会,我能数到20,1、2、3……19、20。”

张阿姨高兴地说:“晴晴真棒!”

听了张阿姨的夸奖,晴晴美滋滋的。

张阿姨继续问:“晴晴,那你说,是15个桃子多,还是14个桃子多啊?”

晴晴眼睛眨了眨说,有点不太自信地说:“15个桃子多。”

张阿姨向晴晴竖起了大拇指,她又问:“是14个桃子少,还是15个桃子少?”

这下,晴晴想了一会儿,也没有答上来。

张阿姨一看这情形,发现自己问的题目太难了,于是就对晴晴说:“14个桃子少,15个多啊!是吧,晴晴?”

晴晴听张阿姨说出了答案,也就接着话说了:“是的!”

为了不让晴晴因为感觉自己没有答上来题而心情不好,张阿姨又与晴晴玩了一会儿小游戏……

故事2:

儿子已经6岁了,爸爸知道他已经对简单的加减法非常熟悉了,比如,20以内的加减法基本是难不住儿子的。♀所以,爸爸也不问儿子这样的问题。

不过,2009年国庆60周年时,爸爸看了强大的阅兵式,感到非常骄傲。看完阅兵后,军人那飒爽的英姿、那些威力无比的坦克、大炮,还有空中梯队也令他兴奋不已。

国庆节那天晚上,爸爸突然问儿子一个问题:“7加8等于多少?”

儿子想都没有想就回答说:“15。”

爸爸接着问道:“7辆坦克加8架战斗机等于多少?”

这下,儿子有点懵了,他抬头看看宝宝,又低头思考了一会儿,还是没有回答爸爸。因为爸爸是随口一问,也没有在意。

大约半个小时后,儿子来到爸爸身边,非常认真地说:“爸爸,7辆坦克加8架战斗机等于8架战斗机和7辆坦克。”

爸爸有点惊奇,他问道:“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儿子认真地说:“因为不同类别的东西是不能相加的,我不知道坦克和战斗机是不是一个类别的,所以拿不定主意。我想了好大一会儿,发现坦克和战斗机不是同一个类别的东西。所以,就得出了刚才的结果。”

听儿子解释完,爸爸开心地笑了……

敏感期分析

孩子对数学的认知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首先是从数数开始的。但是,孩子数数的时候只是把这些数字记熟了而已,他数这些数就像俗话说的“数滑句”一样,并不知道这串数字之间的联系和原理。就像故事1中的晴晴,按顺序数数,她就知道15比14多,但反过来,她就不知道14比15少了。其实,孩子在4岁之前,他仅仅是把数字符号当成一种玩具,而不知道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他常会把数错,比如,数到39时,孩子会突然跳到60。

接着,孩子会对数字感兴趣,他会写出1、2、3等,并能够理解这样的数字所对应的数量。孩子在4岁左右时,会迷上数学,对数楼梯、数高楼、加减法很感兴趣。这时候,孩子能比较轻松地算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的题目,一旦他算出一道题来,就会表现得快乐无比。

再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就会对分类和组合产生极大的兴趣。就像故事2中的孩子,在6岁的时候,已经对分类组合有所认知,并能够判断出某些东西是否属于一个类别。一旦父母了解了孩子数学敏感期的整个过程,就会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指导了。

引导小妙招

1.让孩子了解数与数间的关系

上面已经提到,很多孩子虽然会数数,但对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不理解。所以,父母应该尽早让孩子明白这种关系或逻辑。当然,仅靠用口说是不够的,父母还应该通过实物让孩子去感知。比如,孩子对5元加3元等于8元这个概念不了解,父母就可以拿出5张1元纸币,再拿出3张1元纸币来,把它们放到一起,孩子很快就理解5元加3元等于8元这种数与数之间的组合概念了。

2.及时让孩子掌握分类的概念

虽然分类组合概念是初中数学课程里的内容,但是在孩子的数学敏感期,特别是孩子对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了很好的了解之后,父母最好能够及时地向孩子讲述分类组合的概念,让孩子尽早掌握,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比如,父母可以利用与孩子整理玩具、收拾不同物品的机会,或者是通过与孩子玩分类游戏的机会,及时与孩子沟通分类的概念,从而让孩子顺利掌握它。

3.耐心等待孩子的数学敏感期

父母应该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孩子的数学敏感期都是按照这个年龄来的,有的孩子的数学敏感期会比较滞后,一直到上小学时还学得比较吃力。对于这种情形,父母也不要太着急,更不要逼迫孩子去努力学习数学,就会使孩子的敏感期消解、打破与推迟。所以,父母不能操之过急,不妨耐心等待孩子数学敏感期的出现,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和宽容,给他多一点爱。

`11`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