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孩子打人,也是敏感期的一种正常表现。♀友情提示这本书第一更新网站,百度请搜索+他打人,可能是出于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也可能是自己太过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也可能是他想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比如爱或不满,还可能是他想与别的小朋友沟通、交流,等等。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认为孩子有“暴力”倾向,更不要给孩子贴上“暴力”的标签,因为孩子并不是真的“打人”。

引导小妙招

1.对孩子的行为别太敏感

如果孩子的“打人”动作被父母发现,父母要严加管教的话,孩子这种打人行为与父母给予的关注之间的因果联系很快就会被孩子觉察。这时,孩子就会非常聪明地意识到,父母关注其他事情时,只要他打人,父母就会关注他。所以,孩子就会把打人当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种方法。♀可见,父母对于孩子打人的行为不要太敏感,否则就会让孩子的打人行为转化成他的一种习惯,他以后可能就会真的打人了。

2.注意向孩子表达爱

一般来说,当孩子能自己到处走路时,大部分父母就不会再向以前那样特别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表情和每一句话了。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少了,但是希望父母关注的这种需求并没有减少。于是,孩子就会感到失落,就想通过打人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向孩子表达自己对他的爱。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孩子为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而打人,搞破坏等。

3.教孩子正确表达爱

上面已经提到,父母不要对孩子的打人行为太敏感,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教给孩子正确表达爱的方式,就像故事2中的老师提醒青青一样。还有一位妈妈,看到自己2岁的而在打小表姐,她就对儿子说:“你是不是很喜欢小姐姐呀?”儿子虽然没说话,但他“嗯”了一声,还使劲点点头。妈妈又说:“你喜欢小表姐,那就拉拉他的手吧!”儿子就顺从地去拉小表姐的手。妈妈继续说:“你还可以亲亲小姐姐,拥抱小姐姐呢!”于是,儿子就跟小表姐亲热起来,刚才打小姐姐的事情都忘了。这样,孩子就学会正确表达爱了。

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注意让还没有灵活掌握语言的孩子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爱,从而不把注意力放在打人上。

4.别给孩子扣上“打人”的帽子

很多孩子“打人”,其实只是拍打,而不是真的打,这是他自我意识的一种反映。因为孩子的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他在“打人”时,会是在这样一些情况之下:生气了,父母不理解他了,别人离他太近了……也就是说,这些情形让他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他就会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父母应该知道,当孩子发现自己无法将语言把自己的想法传递出去时,当他发现父母误解他的时候,他就会比较着急。这个时候,他就会本能地通过肢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肢体上的行为往往会被父母误认为是攻击性的行为,这时,孩子就更加感觉到不被理解,就会更加着急。

所以,父母应该注意观察孩子,如果是这样的情形,父母应该跟孩子说:“你是不是生气了?”“你是不是受委屈了?”“你想他走开,是吗?”等等。当父母帮孩子把他想表达的意思说出来时,他就会如释重负,就会感觉父母理解他了,也就不会再通过肢体语言——“打人”来表达自己了。

5.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坏榜样

当然,父母还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给孩子在无意间做了坏的榜样。比如,孩子“不听话”时,是否动手打过孩子,是否打过别的小动物,是否与另一半动过手,等等。千万别忽视这些,也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眼中,他会模仿。因为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能吸收环境,是父母的镜子。所以,父母如果有以上的这些举动,一定要毫不犹豫地及时改正。

11.抓、扔、捏:喜欢抓软东西、扔东西、用两只手捏东西(0—2.5岁)

——给孩子一些安慰物,让孩子尽情地“舞动”双手,体验手的功能

孩子在手的敏感期时,会喜欢抓软软的东西,比如他非常喜欢用手抓女乃油,会很喜欢捏香蕉,把香蕉捏得稀烂。因为他就愿意体验那种黏糊糊的感觉。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生鸡蛋,当他用手抓鸡蛋的液体时,就会感到非常快乐,甚至还会去打碎第二个鸡蛋,以体会那种黏黏的、软软的感觉。他喜欢探索抽屉、柜子,会把里面的东西都抓出来,然后扔到地上……父母要给孩子自由,让孩子体验手的功能。

身边小故事

`11`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