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故事2:

丹丹17个月大了,在家里逮什么都往嘴里填,妈妈就给她常洗手。♀寻找网站,请百度搜索+可是,丹丹出去玩的时候也捡小石头、小木棍、树叶什么的,然后也会迅速地放到嘴里。妈妈就告诉她,石头脏,小木棍脏,吃了脏的东西会肚子痛的,就不是乖宝宝了。

有时候,丹丹听到妈妈这么说,就会放下。但是,有时候她就很执拗,非要捡,非要吃,妈妈就说:“脏,把它们扔到垃圾桶里吧!”结果,宝宝就到处找垃圾桶,找着找着就把捡石头、木棍的事给忘了。

故事3:

女儿13个月大已经会用手抓东西了,抓到手的东西后她必然要送到嘴里进行“检验”,她会用小嘴吮吸她能触及到的所有东西。

妈妈知道,孩子正处于口腔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家人、朋友还有一些不认识她的人看到女儿这样,都会忍不住去制止,每当这时,女儿就会痛苦得又哭又喊。♀当然,这个时候,妈妈是明白的,她知道孩子这也是在“工作”,于是就劝说大家不要打扰孩子。

后来,女儿就开始咬东西,见到什么就咬什么,有时候会把玩具咬的嘎嘎作响。接着,女儿就学会了咀嚼,吞咽,喝饮料,吃固体的食物。

不过,有时候妈妈也很担心,比如,女儿要吃瓜子皮、吃钢笔帽,等等,妈妈就担心如果孩子吞下去就会有什么危险。但是又不敢贸然阻止,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进程。于是,妈妈就提心吊胆地在一边看着。让妈妈欣慰的是,每次女儿都会把那些东西都吐出来。

有一次,女儿抓到了一个带皮的橘子瓣,然后就放到了嘴里。妈妈正担心她会把整个橘子瓣和皮都吞进去,可是让妈妈感到惊讶的是,女儿居然把橘子皮吐了出来,把果肉咽了进去。♀

这次,妈妈真的明白了那句教育名言:孩子最初就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

故事4:

一位妈妈给儿子买了几盒不同口味的巧克力。妈妈本来想让儿子吃完一盒再吃另外一盒,可是儿子把第一盒的巧克力吃了几口,就不吃了,非要打开第二盒,第二盒的巧克力也吃了几口,非要再打开第三盒……

妈妈说:“不能这样,都打开吃不了,而且也会坏掉!”儿子不听,妈妈就阻止他,结果儿子就大哭起来。

这位妈妈很感叹:“才两岁多点,就这样任性,以后还怎么得了啊!”

敏感期分析

一般来说,孩子的口腔敏感期会集中在出生到2岁左右的这个阶段。孩子口腔敏感期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能给孩子提供科学的环境,允许孩子去“吃”各种各样的东西的话,换句话说,也就是允许孩子用口去探索周围的环境、物品,孩子的敏感期就会很快过去。

相反,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敏感期,去阻碍孩子用口去探索事物的行为,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就会持续很长时间,可能到了三四岁,他还会偷偷地把东西放到嘴里“尝尝”。而且,如果不允许孩子用口去探索,孩子自身与外部的世界就很难建立联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发展自己的潜能。要知道,连“软”与“硬”这样的抽象概念,孩子都是用口来“尝”出来的。

故事4中的例子表明,孩子喜欢用口来做对比,他喜欢打开所有的食品包,吃一口就不吃了,再吃一口别的。其实,这并是孩子任性,而是孩子用口来体验并认识巧克力的味道,他在了解外在的东西,构建内在的自我,只是父母并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当父母以各种有道理的理由拒绝孩子这么做时,孩子的内心就会不断地挣扎,甚至以哭闹的方式来反抗。

还有,当孩子口渴时,他常常会拒绝喝水,而是要求父母拿酸女乃、果汁等饮料。即使是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也是这样,当他喝过带甜味的女乃粉之后,就不再喝没有甜味的普通女乃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是因为孩子的口和舌生来就有品尝味道的功能。当他尝到了好吃的、好喝的,自然就不愿意去吃、喝普通的了。

另外,父母也要知道一点,孩子用嘴巴来品尝味道和用口来认识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会口去认识自己之外的各种事物,包括自己的手与脚。

引导小妙招

1.尽量去满足孩子

了解了孩子有口腔敏感期后,父母就应该尽量去满足孩子的这一需求。如果不去满足孩子,孩子可能就会产生一些缺点,比如,他会去抢别人的食物,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食物上,而不是学习上,等等。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避免出现上述的缺点,就要在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允许孩子用口去探索,让孩子的探索需求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从而尽快结束口腔敏感期。

但是有一点父母应该注意,就是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到危险性比较大物品,如剪刀、螺丝刀等锋利的工具。

`11`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