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一天,爸爸带着两岁半的儿子去看望爷爷。♀寻找网站,请百度搜索+正当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着可口的饭菜时,突然,儿子生气地冲着爷爷大声喊起来,一只小手还指着爷爷的脚,一副非常伤心的样子。

爸爸赶紧问儿子:“怎么了?怎么回事?”儿子伤心地说:“爷爷穿了爸爸的蓝拖鞋!”而且儿子非要让爷爷把拖鞋换下来,让爸爸穿,否则就不肯吃饭。

原来,爸爸昨天进爷爷家门后换的拖鞋就是那双蓝拖鞋,儿子以为爸爸第一天穿的是那双拖鞋就是爸爸的,别人就不能乱穿了。于是,爷爷月兑下了蓝拖鞋,给了爸爸,爸爸月兑下拖鞋给了叔叔……全家人又重新换了一遍拖鞋。换完后,儿子才非常满意地吃起了饭。

在以后的几天,只要儿子看到别人穿了那双“爸爸的蓝拖鞋”,他就会大喊大叫,直到那个人月兑下来他才停止喊叫。

故事2:

一个周末的午后,3岁的华华睡觉醒来,洗完手后就来到客厅,他坐到沙发上,眼睛向四周瞅了瞅。突然,他发现沙发旁边的“妈妈的凳子”不见了,他一脸的茫然,似乎在说:“妈妈的凳子哪里去了呀?”

接着,他站起来看看沙发后面,看了好半天,才确定沙发后面没有“妈妈的凳子”。这时,他再次露出了十分茫然的表情。他又来到餐桌旁边,发现了“妈妈的凳子”,然后他兴奋地说:“妈妈的凳子!”说完,他就去喊妈妈了:“妈妈,妈妈的凳子,你快去坐!”

故事3:

3岁多的旺旺把自己的鞋子给弄湿了,于是妈妈就把刚买的那双新鞋子拿出来,想给旺旺换上。可是,旺旺却大声说:“不穿!不穿!”

妈妈很纳闷,问道:“为什么呀?”

旺旺非常认真地说:“这不是我的鞋子!我不穿别人的鞋!”

妈妈说:“这是妈妈给你买的鞋,穿上吧!”

旺旺还是坚持说:“不,我的鞋不是这样的!”他就是不肯穿。♀

这时,妈妈想起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她想,这种内在的秩序已经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了。于是,她就没再坚持,而是赶紧把旺旺弄湿的那双鞋子拿来烘干。

敏感期分析

上面的这3个故事都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特殊表现,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孩子在这个时期,喜欢给物品找“主人”,不让别人用不是自己的东西,而且他自己也不用别人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在孩子的内心已经形成了秩序。所以一旦秩序被打乱,他就会努力去恢复这种秩序。对成人来说,秩序混乱可能很正常,但对孩子来说,那就是很大的事情,他是不允许的。所以,在这个敏感期内发生给物品找“主人”的现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引导小妙招

1.要满足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看到父母或家人穿的鞋子、坐的座位“不对”而要求更换时,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不应该认为孩子是在任性,是没事找事。孩子有这种行为发生,表明孩子很正常,到了秩序敏感期。像故事1中的做法就比较可取,这不是惯着孩子,不是加剧孩子的“任性”,这一点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懂,要学会配合孩子。

2.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像故事2中,孩子认为妈妈那双新买的鞋子不是他的而不穿时,父母也不要拗着孩子来,硬要给孩子穿上也是不妥的,那会破坏孩子内在的秩序感。当然,父母还可以结着孩子的这个敏感期,培养他的好习惯,比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不能用,虽然孩子也能这样做,但有时候也会有例外。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星期一是幼儿园孩子的分享日,当老师把分享物收集到一起,正等孩子们醒来后分享时,一个提前醒来的小朋友——3岁的小亮来到分享物跟前伸手就要拿一个棒棒糖。老师走过去,轻轻地对小亮说:“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听完老师的话,小亮赶紧把小手收了回来。这时,老师看到分享物的旁边有一本《格林童话选》,于是就顺手拿了起来,想翻看一下。可在一旁的小亮马上提醒老师:“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老师立刻把书放了回去,并非常真诚地对小亮说:“是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

其实,作为父母也应该向孩子传达并强化这样的观念,使之成为孩子的正确认知,从而促使孩子养成“不是自己的不能拿、不能用”的好习惯。

3.保护孩子的秩序

在孩子的眼里,餐具、洁具也是专人专用的,其实这样既卫生,又文明,当然孩子可能没有想这么多,只是他觉得应该这样。父母要知道,这不是孩子固执,也不是孩子计较,而是秩序敏感期的正常表现。所以父母一定要保护孩子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各种秩序,这也是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应该知道的重要内容。

`11`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