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些控制不住血脉贲张,虽然知道不应该这样一是因为刚刚浮出水面,多少还是有些兴奋二是看了蓬桦所写《入殓师的手掌》◎晚
逼迫自己要镇静,一切等到明天再说,安安静静打坐,然后安安静静睡觉,跟啥事儿都没发生过似的
然而打坐的时候,感觉两只太阳穴突突地跳动,热乎乎地,坐了二十分钟,腿脚发麻,下来换做排气法无法入境(入静)
又折腾返回去再打坐
……
今早第一件事,就是请求蓬桦,要求转载《入殓师的手掌》,因为想写读后
经蓬桦爽快批准,特转载如下:
入殓师的手掌
写下这个标题我正在湖边徜徉,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秋水,四周响着一片嘈杂的人声,这是随处可闻的嘈杂,只要活着就无法拒绝又一个夏天匆匆地消失了,我甚至还来不及体验它的炎热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一位老友说过的话,时间是十多年前的冬季,在济南一家宾馆里,窗外大雪飘落,子夜幽暗,烛火跳跃,他忧戚的容颜上写满了说不清是恐惧还是无奈的内容,因为在整个晚上,他都在向我谈论死亡他之所以思考死亡并非出于哲学,而是因为在他的家族里有一种遗传基因,此基因让他怀疑自己的寿限会早早来临,像一粒忧郁的种子埋在心底,他的生命似乎命悬一线,随时都会嘎然绷断,开出一朵死亡之花当然,时至今日,我的这位老友仍然活得不错,只不过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单是老了些”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灾难总有一天要到来的”
数年前,作家张贤亮曾有长篇小说《习惯死亡》面世,一度引起轩然大波,非议颇多可见国人很不习惯死亡,或在潜意识里回避这件终归要面对的事实直到今天,此种局面并没有多少改观,某些场合里,该话题仍然是个煞风景的忌讳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离终结的日子还很遥远,有自恋病的人会觉得自己永远都不会死去――严重点的甚至会认为周围的人都将老去,而上帝独独将其放过,自己永远光鲜如初,即便是自己和别人同样衰老了也不肯承认♀样的人真是很多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人们浮躁得连死亡这桩大事情都无力正视,在我生活的周围,几乎看不到时常思考死亡的人出现但是,那些充斥晚报与网络的自杀消息,难道都是假的吗?在自杀者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动机?是出于时代的压力还是对生命意义的绝望?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一张张平静如常的面孔,有些人拥有地位和金钱,外表风光体面,谈吐优雅家庭貌似幸福,为名利奔波劳累,一旦遇到了挫折与灾难,他们脆弱的神经便会崩溃,于是乎想到了死亡而自杀,不过是对责任的逃避与解月兑,是对亲人的又一次戗害一个人的消失其实并不比一滴水的蒸发更隆重,活着的人也不会从他人的死亡中获取更多的觉悟,这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深厚坚实的觉悟场而觉悟场的存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它让人知道珍惜和宽容,知道生命的道路其实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知道温暖的力量,知道活着的本质和要义,知道尊重与理解同类就是一种爱意的最好的表达在生活里,人时常因为某个朋友或熟人的突然离世而遭受震惊,周围的人也在议论纷纷,于是一个觉悟场形成了:大家互道珍重,互相帮助,彼此祝福,友好的气氛在迅速传递和回荡,―――但遗憾的是,这个小小的觉悟场只是一朵短命的谎花,它并没有开出人生丰美的果实随着世俗声浪的喧嚣,新一轮的争夺与倾轧又重新开始
我们的人性,已经不可救药
与之相比,而那些生活在岛屿上的小鬼子们,却时时接受着死亡的教育和训练他们危机四伏,他们偏激焦虑,他们迷恋美丽恍惚的樱花,他们多少显得有些变态,但他们也拥有足够的清醒与正视人生的勇气在电影《入殓师》中,我看到年轻的失业者大悟,一次次地从死亡的教育中获得了境界的提升,最终变成了一个博大的人,一个有力量的人,一个不屑于与纭纭众生斤斤计较的人他每天要面对的是一具具或年老或年轻的尸体,这些尸体都曾经活蹦乱跳,都曾经背负沉重或美好的灵魂与记忆
我们看到,一个昨天还在嘲笑死亡的人,今天却成了他手下的客户我当时觉得:入殓师的手掌,其实就是上帝的手掌――当他轻轻地抚下死者眼睑的那一刻,仿佛死亡是个奖赏
好,转载毕
自从患癌,我便开始关注死亡教育因为我知道,这是自己必须过去的一个坎儿如果这道坎儿过不去,心里始终有一个死亡的阴影在追杀,就很难活出滋味活得踏实
我告诉自己,不要忌讳谈论死亡,尽管我还是会怕死,但总有一天我会不怕的我告诉自己,人总是要是的,我也总是要死的,迟早的事既然如此,既然人人都有那么一天,我怕个甚?莫非我怕,我忌讳,不谈论死亡,死亡就不会找上我么?别骗人了!
为此,我曾刻意去看过对垂死病人的抢救,也曾应朋友要求(他们消我现身说法,给他们的亲人做榜样),去医院看望已经月兑了相的可怜的病友其实每一次我都吓得浑身发抖发冷,这是真话;我立遗嘱每参加一次追悼会,总要比别人哭得更死去活来,回来就在心里默念一遍遗嘱,看看是否需要修改?
可我还是怕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精神有时候很分裂
可我知道我必须对抗这怕
正因为这样怕着,又不断对抗着怕,所以我对有关死亡教育的文字相当敏感相当在意我不放过不断搜集储备有关死亡教育的相关资料,再把它们像酿酒发酵一样,在内心化作良性的心理暗示,为迎接那一天――我的死亡做心理准备
可是坦率地说,这方面的资料非迟见,因为人们都很忌讳谈论思考死亡因此,当看到蓬桦的《入殓师的手掌》,我会抑制不住地激动
蓬桦在文中说:“事实上,在这个时代,人们浮躁得连死亡这桩大事情都无力正视,在我生活的周围,几乎看不到时常思考死亡的人出现”
注意“思考死亡”,以及后面“觉悟场”的提法
“而觉悟场的存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它让人知道珍惜和宽容,知道生命的道路其实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知道温暖的力量,知道活着的本质和要义,知道尊重与理解同类就是一种爱意的最好的表达”
思考死亡,参透死亡,在我看来,不外乎就是要解开两个扣,那就是如何看待生与死☆桦对这两个扣是这样解释:人死,跟蒸发一滴露水没啥两样,是一种自然现象;人活,其生命的道路,就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当人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之后,就会像那位获得了大悟的年轻失业者大悟那样,“一次次地从死亡的教育中获得了境界的提升,最终变成了一个博大的人,一个有力量的人,一个不屑于与纭纭众生斤斤计较的人”大悟使大悟活明白了
我特别喜欢蓬桦对死亡的比喻,他把一个人的消失比喻成一滴露水的蒸发我觉得这个比喻很诗意,很美好,一点儿不丑陋,并让我的心里产生一种了然的舒畅文人就是文人
就是这个比喻,它引发了我对死亡的畅想
当然,细细想,这“露水论”里,不仅充满诗意,还充满了哲学的味道我不懂哲学,我绕开它
我假装闭上眼睛遐想:一滴露水,吧嗒儿,落在窗台儿上,或者落到花瓣儿上,或者落到树叶儿上,或者,落到哪儿哪儿≯睛一睁一闭的功夫,被太阳一照晒,啊哦,就蒸发了
那就是我“一分钟还听见呼吸,后一分钟,就死了
嗯,这种死法还行,不痛只要不痛就行♀是我对死亡最后一刻的唯一要求(而其实,我是真的弥留过的,是真的体尝过弥留的滋味儿的那一刻,其实是不痛的,也不难过,有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恍恍惚惚)
这时我分明听到自己小月复里那棵生命的小树在哼哼叽叽,说:“舒服”嗯,我知道,她认可了“露水论”的比喻
死亡就是这么简单
人这一生,不就是一滴露水的开合么!
下面来说生有人说: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也有人说:生不如死
两种说法,两种心理体验,我都经历过,管谁爱信不信
蓬桦说:“生命的道路,其实就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我赞同,很赞同♀是我用死去又活来换来的深切体会
什么是自我救赎?我的理解,就是修心就是从心灵上精神上,真真正正彻彻底底对“内”对自我的贪欲进行整肃,如王阳明说,是要从心的“本体”从根儿上,“去人欲,存天理”♀是一场与生命等长的自我修炼,这样的修炼,何等艰辛痛苦绝不仅仅是限于成天琢磨吃什么,喝什么,练什么功夫这些外在形式上的追求唯有不懈地自我救赎,才能够月兑胎换骨,长智慧,进而心身相济两相安泰
“入殓师的手掌,其实就是上帝的手掌――当他轻轻地抚下死者眼睑的那一刻,仿佛死亡是个奖赏”
读到这里,我又开始畅想当我将死之时,是谁,用他那轻柔温暖的人间的手掌,轻轻抚模我即将冰冷的面庞,让我获得人世间最后的感受――安详?
我说过的,我的遗体是要捐献出去的我消自己的器官能够对需要的人派上用场可就不知道,从医学上讲,行不行?反正,能捐的都捐之后,遗体捐献给医学解剖事业♀里我存了一份私心,或者说是一份好奇心:像我这样一个淋巴癌中晚期患者,一个饱受放化疗后遗症之苦的病人,凭甚就挺过了这么许多年?我这副百孔千疮的身体,在俺不懈地折腾下,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创造了哪些奇迹?
奇记人创造的我丝毫不怀疑这句话可是如果俺不死,不剖开来(当然是由专家来剖哈)看,谁信呢好奇是吧?所以,俺还得好好活,努力再多折腾再多活几年,把好奇心的胃口吊得足足的哼哼
还有,我的眼角膜,我答应过的,要捐献出去的我听说一个人的眼角膜可以帮助好几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我消,能做点贡献,反正到那时俺也用不上了当然当然,我也知道,获取眼角膜,必须在我还没有咽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嘶!还是有点儿怕痛!不过不怕,到那个时候,我恐怕连怕都不知道是啥了
入殓师艾可怎么轻轻抚下我空旷塌陷的眼睑!
中国没有入殓师
艾对不起,上述的排序可能有些矛盾和问题《,管它,那已经不该是我考虑的问题,那时的我,已经死了并且,七零八落的
七零八落的我,被烧成了灰我的遗嘱写得明白,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骨灰顺水,咕嘟咕嘟就冲走了,别太费事
该唱诵的,请在我活着的时候,让我听个真切
想对我好的,请在我活着的时候,让我感受到你的温暖
当然当然,我也要趁着还活着,尽量学习把对这个世界的爱,对自然界对人类的爱,最大化
我的灵魂儿,如果人有灵魂儿的话,她,轻轻飞扬,直上――重霄九,去了天堂……
这就是上帝给我的,最好的奖赏!
感谢蓬桦,感谢《入殓师的手掌》带领我做了一次死亡的畅想和飞翔
写于2009年8月27日,10:30分
修改于当日下午16点
再改于次日早晨8点50分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