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八十六章 凤山之死

香港城中,临海处的一栋木屋中,一群人正聚在桌子前密议。

为首一人,肥头圆脸,鼻子前两撇八字胡格外醒目,给人一种敦厚老实的感觉。但谁又知道,就是这个看着像是商人一样的胖子,居然就是在黄花岗一役中逼得总督张鸣岐落荒而逃的革命党首脑黄竞武!

这时黄竞武拿着一封书信,愁眉不展,良久才站起身来,踱步叹息:“清廷已派凤山南下,不日就至广州,如此革命危矣!”

1911年10月,为了镇压高涨的革命形势,清政府特调派作战果敢勇猛的凤山南下,担任广州将军。

但这时革命党人早已渗透清廷基层,因此在凤山未南下前,其预定行程已被上海革命组织侦悉,由上海同盟会会员林直勉将其确切行期密电香港的黄竞武部,再藉由他来转告广州的同志。

随即,孙载之亲笔手谕,指令刘铿与黄竞武、李沛基等人,需想方设法将清将军凤山炸死于路上。否则此人以来,必可整顿广州城内军务,将目前大好形势断送。

黄竞武这时收到信,思量了一番,于是便立即通知在穗的同志李湛、李华暖、徐忠汉、李沛基、周之桢等人,开始秘密策划一个针对凤山的暗杀方案,并且决定由刘铿、李沛基执行具体任务。

“刘铿,这次任务凶险万分,你如果不愿,我不勉强黄竞武叹了一口气道,刘铿此人已经快50岁了,是不久前在黄花岗一役中侥幸活下来的同志,已经冒过一次风险。

这时再让他去送死,实在是有些不近人情。

刘铿听了,黝黑的老脸却笑作一团,“我本是死剩种,这时又复何惧?”

要知道,年初3月末时,同盟会发动的广州起义,便是由黄竞武组织领导。当时他把刘铿等南洋革命志士编成“选锋队”,先在香港集合,再组织人员密运弹药潜回广州。

那次起义中,刘铿他用棺材装枪弹,将其运入省城,由黄竞武指挥选锋队员进攻总督府。起义失败后,刘铿逃回香港与同志会合,再图举事。

回来后,刘铿就常笑着说自己是“死剩种”。

“我刘铿粗人一个,一辈子浑浑噩噩,要不是六年前,听了孙先生一席话,恐怕今日还是不知为何而生。如今我为同盟会而死,乃是为了神州亿万同胞之幸福,当是死亦无憾!”

铿锵之言,一股惨烈悲壮气息自心底冲出,革命党人,从来不惜死!

“你这是什么话!?”黄竞武听着,也是热泪盈眶,但这时却厉声训斥,“你我肩负革命,岂能轻言生死!我要你好好活着,回来一起喝庆功酒!”

“哈哈,就该如此!为了新中国!”

“为了新中国!”

小小渔屋中,一群人欢声呐喊着,他们心怀希望,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此身!

既已定计,刘铿便不做丝毫停留,当日就从香港回到广州,随后后与城中各同志商议。

“我提议,先在凤山到广州时必经之路仓前街,开设一间商铺以作为掩护这时就有人提议道,在座都是精于刺杀之人,计划草案很快就落实了下来。

第二天,一家挂着“成记洋货号”招牌的商店,便在仓前街开了起来。

以刘铿为首的革命党人,这时已经在婆髻岭山下试造了7磅重的炸弹,为了加强杀伤力,甚至还在**中配入毒剂。

而当炸弹制成后,便运入“成记洋货号”商店内存放,做好了充分准备。

由于这些炸弹太重,因此刘铿也放弃了原本用手掷的想法,还是年轻的李沛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不如我们在店门前屋檐下设一斜板,将3颗炸弹吊在上面,到时只要拉开导线,炸弹便会滚落爆炸

这17岁青年,眉清目朗,正是李沛基,出身富有的茶商买办家庭。他母亲徐慕兰也是革命党人,而同盟会巨头之一的黄竞武是他姨丈!

从小在殷实的商人家庭中长大,李沛基受过良好教育,这时虽才17岁,却也已经投身革命,愿为国出一分力!

10月25日清晨,广州天字码头,凤山和他的护卫才刚刚下船。

一群兵勇手持步枪,快步自船上跑下,原地待命警戒。而这时,为首一人,才穿着清朝官服昂然而下,目光如狼,这人正是清廷驻守南疆的悍将凤山。

早早便侯在码头一侧的暗杀团情报人员,这时便通知了两个狙击点。而接到码头上传来的可靠消息后,“成记洋货号”商店也很快做好了相应准备。

按照原定计划,这是由李沛基在楼上执行引爆炸弹的任务。

其实早在入城之前,凤山就因为担心革命党人的暗杀活动,一改前几任将军走惠爱路的惯例,转而走仓前街。

可这计划,还是泄露出去,被革命党人所获知。

当锣声越来越近时,李沛基毕竟年轻,这时居然瞧见刘铿处在危险位置,深怕一旦拉开导线刘铿无法身免,情急之下他跑到刘铿身边要他离得远些。

可就在这紧急关头,刘铿见李沛基擅离职守,当即火大,瞪着眼低声对李沛基说:“我们负着重大任务,不计生死,你听我指挥,忠于你的责任,赶快回到后面,不要管我这一边!”

李沛基无奈,只好退回铺尾,此时刘铿回头向街上一望,见凤山轿子已接近店门,忙挥手命李沛基拉线。

伸手一拉,3颗炸弹从斜木上滑下,刚好落到凤山轿前,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硝烟弥漫,护卫当即大乱。

人声马鸣乱作一团,趁着浓烟大作之际,刘铿急叫李沛基快逃,然后自己窥视了一下,发现轿子已被炸飞了,凤山尸首横陈,才从梯上跳下来由后门逃走,后经佛山九江回到鹤山古劳。

……

广州府城,总督府,张鸣岐接到凤山被刺的消息后,神色微愣,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凤山是过来接手广州将军一职的,对张鸣岐这位广州将军署理来说,意味着兵权旁落,不是什么好消息。

可现在凤山死在出任的路上,张鸣岐就有些不淡定了,城中形势本就让他焦头烂额,现在还冒出这样一件大事,他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

果不其然,随着凤山一死,广州城中原本还在观望的人,这时都纷纷倒向了革命党一方。

时局瞬息急转,广东绅、商、报界各团体在广东务农总会聚会,开始公然策划广东“自保”。会议由粤绅江孔殷、邓华熙、梁鼎芬等士绅主持,决定不协饷、不协兵,截留京饷,设立监督官吏、改良政治总机关。

这意思已然非常明显,代表着汉人利用的地方士绅,对满人的皇族内阁极为不满,若中央不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就休想再获得粤州的财赋支持了。

迫于压力,两广总督张鸣岐也不得不上书奏折,请求清廷改组内阁,罢免亲贵,“以平民愤,以纾民力,则已失去之人心或可冀拾,将绝之生机或可徐图恢复”。

同时,并请求清廷特赦汪兆铭、陈景华等刺杀摄政王的革命党人。

10月29日,这时距离凤山的死还不到4天,广州商界、学界不满绅士们策划的“自保”,集会决议承认共和政体,并有人在集会场所文澜书院门口竖起写着“广东**”的白旗,商店悬旗挂灯和燃鞭炮庆祝。

张鸣岐于晚上得到清军在武汉获胜的消息,即派兵将旗灯扯去,巡街捕人,扬言如敢反抗,格杀勿论。翌日,全城罢市,以示抗议。

10月11日,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自鄂州传来,同盟会的革命党人无不欢呼雀跃。

而孙载之当即决定由同盟会南方支部主持光复广东工作,由胡汉民、朱执信、胡毅生发动广州府方面的绿林会党。至于东江、北江、西江和韩江四地,则分别由陈炯明、徐维扬、苏慎初、姚雨平负责。

是月下旬至月中11月,陆兰清、李福林、周康、谭义、何克夫、任鹤年等先后在南海、三水、番禺、顺德、新会、花县、香山起义。

一时间,革命星火,呈燎原之势。

11月4日,天气微晴,寒风萧索,吹着江面波光嶙峋。

东莞县虎门要塞,李准眺目远望,心中不禁有几分悲凉。国家如此颓唐,他这个水师提督做着又有什么意思,如今清国将灭,他心中难免生出几分悲凉。

“大人,这是同盟会南方支部长胡汉民亲笔所写之书信,还请过目下属毕恭毕敬送上信函,然后躬身退下。

这时还穿着旧式官袍的李准,收拾心情,拆开信封仔细阅览。

“乱臣贼子,竟想让我献关而降!”看了其中内容,李准当即大怒,但随后却又颓然丧气。他现在哪里还有昔日一品大将的威风,不仅兵权被解除大半,甚至被发配到虎门这里来喝西北风,早已没有那与革命党人叫板的底气。

虽有心为国尽职,可这时形势比人强,他不得不为自己身后这些追随多年的袍泽设想。

“罢了,就回信说,我愿奉上虎门要塞,以示诚意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