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爱劳动:孩子双手勤劳做事会更顺利
做事能力是成就孩子自身的关键能力,无论是对孩子当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对他未来的工作、事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毋庸置疑,孩子的做事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未来事业的大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做事列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对人做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有心的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应对社会变化的做事能力。
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
――(英国)休谟
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孩子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7岁的林夕文喜欢做家务活儿,每次晚饭后,林夕文都和妈妈争着洗碗。
一次晚饭后,林夕文对爸爸妈妈说:“今天的碗我来搞定。”妈妈刚要说话,却被爸爸抢了先,说:“好,今天的碗就交给你了。”说完,林夕文抱着碗欢快地走向了厨房。这时,妈妈小声对爸爸小声说:“下次别让孩子洗了,每次都洗不干净,我还得重新洗一次。”爸爸说:“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看我的。”
说完,爸爸故意抬高声音,说:“我最喜欢让咱们文文洗碗了,每次都洗得特别干净,不仅里面没有残留的油点、米粒,连外面也没有,都光溜溜的。”这时,林夕文听到爸爸的表扬,洗得更认真了,把碗的背面也洗了又洗,擦了又擦。
一会儿,爸爸走进了厨房,对女儿说:“来,让爸爸看看,洗得多干净。”爸爸看了后,果然洗得干净了很多,接着竖起了大拇指。
当林夕文的碗洗得不干净时,爸爸没有直接指出来,因为有时候放大孩子的缺点可能打消她劳动的积极性。而爸爸采取“正话反说”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干净的标准是:碗上面没有污渍,没有饭粒,里面和外面都要干净。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做到,必要时,父母还可以对孩子进行指导。所以,父母一定要采用支持与鼓励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积极参加劳动。
爱劳动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爱劳动的孩子和不爱劳动的孩子相比,失业率是1:15,犯罪率是1:10。这说明,一个爱劳动的孩子往往在未来的生活技能上和道德品质方面要远远超过不爱劳动的孩子。
不可否认,适量的劳动还可以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还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劳动可以使孩子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使孩子学会协作,培养他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点燃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积极地投入到劳动中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都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开煤气,甚至不会自己整理书包,渀佛一切事情都是父母负责的,与孩子无关。
事实上,造成孩子懒惰、动手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不能单方面指责孩子觉悟差,而应该思索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否发生了偏差。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就不好好学习吧!长大了就是扫马路、当工人的料。”于是,在孩子心中,体力劳动、干活就成了低人一等的事情,使得他越来越轻视体力劳动和社会实践。
所以,从现在起,父母要摒弃这种错误的、陈旧的观念,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去,通过劳动把孩子塑造成一个不仅“心灵”而且“手巧”的人。
建议二: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有些父母的口头禅是:“你就好好学习吧,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用你操心。”在他们看来,只有好好学习才是成才唯一的条件。事实上,家务活儿全由父母包了,只会让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干活儿是父母的事情。
实际上,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这是让孩子明白,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是每个人的义务。
一位母亲曾说:“我的孩子从5岁开始就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每次吃完东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壳都由她收拾;做饭时,他会帮着择菜;吃饭时,他会帮着盛饭、盛菜;饭后,他会帮助收拾碗筷。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需要她来分担家务,而是要培养她的参加家务劳动的能力。”
每位父母都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家务劳动,平时,鼓励孩子自己叠被子、穿鞋子、洗洗自己的小件物品,等等,这都会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
在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时,父母要把握好“度”,并不是非要让做到什么“量”才算干活,而是培养他的劳动观念。对孩子来说,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最好的劳动习惯。
建议三:鼓励孩子参加学校劳动
在学校,每个孩子都会有卫生值日安排,而有些孩子因为怕脏、怕累、怕苦,想方设法逃避学校的劳动。
渝凡上初中1年级,这周末学校组织大家一起去植树。
周六早上,妈妈为她做了丰盛的早餐,鼓励她去植树。可是渝凡起床后,说:“妈妈,天气预报说下午要刮大风,肯定有很多沙土,今天我不想去种树了。”妈妈感到很惊讶,说:“学校组织的劳动一定要参加啊!”渝凡说:“也不少我种的那几棵树!”妈妈说:“那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就没人去种树了。”
气氛一下沉默了,然后,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妈妈觉得种树还是很有意义的,明年这个时候可能就因为你们种的那些树,就没有这么大的沙尘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希望你能去,你再考虑考虑吧!”说完,走回了厨房。
一会儿,渝凡吃了早餐,对妈妈说了一声:“妈妈,我植树去了啊!”说完,转身出了门。
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渝凡的情况,可能孩子还没有打消种树的念头,父母可能就因为心疼孩子不让他去了。而渝凡的妈妈没有这样做,而是给孩子阐明植树的意义,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把决定权留给她,真正做到尊重她。这样往往更能激励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
建议四:积极鼓励,适度赞美
孩子在小时候可能是出于好奇心,都是喜欢劳动的。但是,当他的尝试引来父母的赏识时,好奇心就会促使他变成一种习惯。孩子劳动的积极性一般都是在父母的鼓励声和赞美声中激发出来的,所以,父母要适度表扬孩子的劳动行为。
面对孩子亲手叠的却并不整齐的被子:
一位母亲气冲冲地对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看着我是怎么叠的。”说完,这位母亲拆开被子重新叠了起来。
另一位母亲却欢喜地赞赏孩子:“是你自己叠的吗?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有模有样的,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说完给孩子一个微笑,指给孩子看。
看到孩子同样的行为,两位母亲的反应却截然相反。相信第一个孩子在短时间内再也不愿意叠被子了,因为他担心妈妈的责骂;而第二个孩子,相信他下次一定能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其实,差别就在父母的态度上,父母只要给孩子一个鼓励的话、手势就可以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珍惜孩子的劳动成果,重视孩子的每次尝试,以鼓励表扬为主。如,孩子参加劳动了,不管结果如何,父母要给他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说声“干得不错”,这些简单的肯定都可以使孩子感到高兴和自豪,体验到劳动的愉快;当他做得不好时,父母也要善意地指正他的行为,并鼓励他“没关系,下次再来”。
建议五:别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
把家务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可能当时父母消气了,但是只会引发教育孩子的新问题,会让孩子对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蓝蓝今年5岁,吃饭的时候总是弄得满桌、满地都是饭粒。每当这时,妈妈都会气愤地说:“如果下次再这样,就罚你擦桌子、擦地板。”可是,蓝蓝的这个毛病依旧没有改。
一次,妈妈终于忍不住了,惩罚女儿擦桌子,而蓝蓝吞吞吐吐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是不是每天都犯错?”妈妈很惊讶,问:“为什么?”女儿回答:“因为你每天都擦地、擦桌子!”蓝蓝的话顿时让妈妈不知所措。
蓝蓝幼稚的话不得不引起每位父母的深思,这样真能让孩子不再掉饭吗?妈妈惩罚蓝蓝收拾饭桌,目的是为纠正她的坏习惯吗?还是因为自己嫌麻烦,嫌弃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
很多父母喜欢用洗碗、扫地来惩罚孩子,而父母应该认真反省:劳动惩罚真的能让孩子勤劳起来吗?能真正解决孩子懒惰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劳动。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尽量不要以劳动惩罚孩子。
建议六:不要用金钱促使孩子劳动
用金钱促使孩子劳动,会加强孩子的金钱意识,削弱孩子的劳动观念,所以切忌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
10岁的莉莉平时很懒惰,吃完饭经常是抬起身就走人,根本没有收拾餐桌的习惯。而莉莉的妈妈为了使莉莉变得勤劳起来,妈妈采用了一个“非常”方法,妈妈制订了一张劳动――工资对照表,上面清楚的标明每项劳动会赚取多少钱。原来,妈妈是想让孩子通过劳动赚取零花钱,激起孩子的劳动意识。而莉莉对这个政策也是积极响应。
方法实施的前几天,效果很明显,莉莉抢着干家里的活,恐怕家务活被爸爸妈妈抢没了。妈妈也是看在眼里,美在心里,为这个“伟大”的计划感到自豪。
一天,妈妈发烧了,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到家,看见女儿正在玩电脑游戏,于是,对她说:“莉莉,妈妈今天不舒服,能帮我烧点开水吗?”没想到女儿却说:“不行,妈妈,我在玩游戏呢?”妈妈继续说:“难道今天不想赚钱了吗?”女儿笑了笑,说:“今天我累了,不想赚了。”听了女儿的话,妈妈欲哭无泪。
可见,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短期内让孩子劳动了,可是劳动的真正动力是什么呢?是钱。而有些父母认为:“劳动换取金钱,金钱要通过劳动来获得”是很现实的真理啊!可是父母要注意,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父母不能以大人的做事方法要求孩子。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片面地认为我的付出是要有金钱作为回报的,并逐渐形成这种狭隘的金钱观。
而且家庭是讲爱、讲付出不是讲回报的地方,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会让孩子变得冷漠,目光只停留在钱上,其结果只能是像莉莉那样,体察不到妈妈身体不适,只要自己不想再赚了,就不做了。最后,伤心的只能是父母自己。因此,父母不能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
金玉良言
对于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父母一定要记住让孩子参加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切忌简单地把孩子当劳动力来使唤,或把劳动当成惩罚孩子的手段,更不能以金钱和物质对孩子的劳动进行奖惩。当孩子劳动有失误时,父母也不能训斥和责备。此外,父母要重视劳动过程的具体指导,多给予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2、注重细节:细节决定孩子做事成败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中国)老子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美国)戴维?帕卡德
1826年,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研究从海藻中提取出碘。他把海藻烧成灰,经热水浸取后,向浸取液中通入氯气,最终得到紫黑色的碘的结晶体。巴拉尔又发现,在他每次提取碘后的母液底部,总会有一层深褐色的液体,而且还具有刺激性臭味。他经过仔细研究后,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溴,并将这一新发现写成了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
而就在这篇论文发表后不久,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读到了它,他懊悔不已――因为他在几年前也做过与巴拉尔相似的实验,并且看到过类似的现象。但当时的他并没有仔细观察与研究,而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断定,那些褐色的液体不过就是氯化碘,因此他给那个装了褐色液体的瓶子贴了张“氯化碘”的标签,就是这一举动,让他错过了发现新元素的机会。
后来,李比希将那张标签取下来挂在了床头,以此作为一个教训,提醒自己要时刻注意细节。从那以后,他在科学研究中变得格外的严肃认真,并在化学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个小小的细节,使一个新元素的诞生被推迟了几年的时间,大化学家李比希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父母要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要教育孩子也应该时刻注意细节。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端倪。”细节向来与人各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从细节处看出个究竟来。
而一些看来很平常、很不起眼的小事,又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和处世为人的原则。同时,个人细节也是一个人被他人认识、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若是一个人能注重各种细节,就能使自己各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这也是能得到他人认可的一大关键。对细节的注重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有帮助,对个人事业的发展与成功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生往往是由许许多多也许美好、也许烦恼的事件组合而成的。而细节对于每一个事件而言,又都意味着关键,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事情的成败,甚至决定了人的一生。所以每一个人,包括孩子,都应该牢记,一切要从细节入手,切不可因小失大,功亏一篑。
未来社会飞速发展,这也就要求个人必须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同样的,注重细节的能力也不能被忽视。孩子若是能从小就开始培养这种能力,那么他就能以饱满的热情去完善自我,他在人生道路上将能够很好地迎接与应对各方面的挑战。父母培养孩子注重细节的能力,也是在为他未来的进步与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严谨的生活态度
只有生活严谨的人,才有可能注意到自身周围的细节问题。对于那些本就生活态度懒散的人,自然不会细心注意那些所谓的小事。因此,父母要从日常点滴开始,培养孩子严谨的生活态度,让他认真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
7岁的晓利是个很活泼的孩子,但是周围的人包括他的老师同学却不大喜欢他,因为他经常穿着不怎么干净的衣服去上学,说话也经常不注意场合,而且嗓门也很大,对老师也没有礼貌。老师家访的时候婉转地向晓利的父母提到这个情况,晓利的父母听了有些脸红,因为他们一直认为,男孩子随便点更好,不用注意那些细节。
后来,父母开始纠正晓利散漫的生活态度,让他注意讲究卫生,同时也注意纠正他的言谈举止。一个月后,晓利虽然还做不到十分彬彬有礼,但周围的人已经感觉到他有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衣服干净了许多,见到长辈也有了礼貌。
又过了两个月,晓利真的变成了一个有形象懂礼节的孩子。
晓利不过是注意了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他人对他的态度就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由此可见,细节对一个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身边细节无处不在,从自身形象的好坏,到谈吐语言的礼貌,再到接人待事的态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能有一个严谨不散漫的生活态度,使他具备注重细节的能力。
建议二:让孩子养成规范做事的习惯
“规范做事”就是说,孩子做事情应该一步接一步地来,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瞎忙,否则不但完成不了任务,反而还有可能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父母要指导孩子,使他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尽量做到按部就班,完成一步才能继续下一步,在完成的过程中尽量完善所有细节,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办事的效率。
10岁的钱林十分喜欢做航模。但这天他在组装一架新的飞机模型的时候却总是失败,他十分沮丧。爸爸走过来站在他身边看了一会儿,开口说道:“你是按照说明书组装的吗?”
钱林摇摇头:“我都组装了那么多模型了,哪里还用看那个?我想怎么装就怎么装。可是这一只模型却怎么装都有问题。”
爸爸想了想说:“你看,组装模型,需要按照说明要求一步一步地完成,才不会缺少零件缺少步骤。像你这样只凭自己判断,当然会失败,所以要注意每一个细节问题,只有完成一步再进行下一步,及时检查修补漏洞,你才能最终成功啊!”
钱林听了爸爸的话,将所有零件全部拆卸下来,重新按照说明一步一步地来,果然,没费多少工夫,模型就组装好了。
爸爸拍拍钱林的肩膀说:“其实,生活和学习也需要像这样去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一步一步不能着急,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你的办事效率。”
钱林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要想规范做事,只有一步一步地踏实进行,才会注意到每一步的细节,进而完善细节,将事情做成功。就如钱林做模型,不按照说明要求和遵照说明要求两种做法,结果就完全不同。父亲通过做模型的事情教育钱林,让他了解到细节的重要性,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一定会抓住身边细节,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
建议三:鼓励孩子从身边细微之处做起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之所以能在众多参训的预选宇航员中被选中,成为人类首位登上月球的人,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训练官发现,每次进入试验舱训练,只有他不厌其烦地月兑下鞋进舱。可见,细微之处,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很多方面的素质,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机会。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做起,让他逐渐学会注重细节。
5年级的陈辰放学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妈妈问他原因,他苦着脸掏出一张作文纸说:“我的作文,没写名字。老师没给我成绩。”
妈妈听后问他:“这样的问题你应该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吧?”
陈辰吐吐舌头,在他的记忆里,因为不写名字而被老师训斥的事情似乎发生过好几回了。
&nb
sp;妈妈又继续说:“你看,你总是粗心大意,不注意这些小事情,老师不给你成绩也是在给你个教训,为了让你记住。咱们来假设下,如果你将来参加高考,依然忘记写名字,那你答题答得再好也不会有成绩的。那样你十几年的学习不就白费了吗?所以,这些小细节马虎不得,作业上一定要写清楚自己的名字、班级。你以后一定要记住!”
陈辰听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凡事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而从这一点一滴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品德。故事中陈辰忘记写名字的错误,可能有许多孩子都遇到过。在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像陈辰的妈妈那样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知道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点一滴的细节,对一个人将会有很大的影响。父母要帮助孩子了解,想成大事,必须先从身边小事做起。父母要多对孩子加以提醒与指导,帮助他认识到从细微之处做起必不可少,多注意细节很重要。
建议四: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
在跑步比赛的时候,大家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情况:冠军只比亚军快那么一点点。但就是这一点点,却会让一个运动员训练一年甚至几年。也许可以这样说,冠军与亚军相比,可能就是在某一细节上强了那么一点点。
比如,上课听讲,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坐不住、走神。父母可以通过日常训练,锻炼他听人说话的注意力,让他学会倾听与思考;写作业的时候,父母要督促他保持端正的坐礀,看准了再动笔,尽量不用橡皮擦,要专心致志,还要爱惜纸笔;朗读的时候,父母要让他集中注意力,大声且认真地将文章读出来;还有衣物整齐、保持个人卫生,等等。
这些生活、学习上的小事情,如果父母能让孩子每天都坚持做下来,那么他每一天都会在进步。而每天进步一点点,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自控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因此,父母不要忽视孩子某一细节上的进步,积少成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哪怕每天只前进1%,日积月累那也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父母要提醒孩子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上的每一个小细节,为他的成长与发展积累更多的资本。
金玉良言
细节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有可能会改变人生的方向。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父母都要时刻提醒孩子多注重细节,让他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3、有责任心:孩子做事成功的有力保证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中国)梁启超
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某电视台曾播出过一个访谈节目。节目中的嘉宾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有一次,他到瑞士访问。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声响。由于这声响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不觉中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于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然而,就是这一看让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他向前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
这件事令这位嘉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渗透到了小男孩全身的每个细胞。
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人从一出生就和父母建立了关系,就有了照顾父母、奉养父母的责任;等长大结了婚,对自己的家庭和另一半也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待到自己成为父母,对孩子有养育和教育的责任;同时,作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一份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也有该担负的职责;而作为一个公民,同样也有自己要负的责任……
有句话说:“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其职业、文化、社交和消费活动中,每天都应承担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会尽心尽力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无论在扮演的角色中,遇到了多么困难的境遇,都会勇猛承担,绝不推卸和逃避责任。
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一个有责任心的母亲可以把孩子培养成才,一个有责任心的丈夫能经营出幸福的家庭,一位有责任心的医生会义无反顾地救死扶伤,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不轻易放弃每一个学生……
而有责任心的人也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他会努力去做好该做的事情,在工作中不断地“做好”,成功就会越来越近,在生活中不疲不厌地“做好”,幸福就在眼前。然而,责任心是一个人习惯性的行为,是一种内在的潜质,父母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的责任意识。
培养建议
建议一:要学做尽职尽责的父母
父母的责任意识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若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和事业;父母如果为了家庭的兴旺,而不断努力付出,孩子也知道该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庭。因为,父母总是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位父亲特别有责任心,干任何事情都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平时,不在家的情况下,他总是会和妻子、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家里的什么东西坏了,他总是第一时间就修补好;答应朋友的事情,总是及时去帮忙……
父亲的行为都被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看在眼里。儿子在班里学习好、人缘好,被老师和同学选为班长,班里的事情他都会认真操心处理。每天放学后,当同学们陆续走出教室,他总是留下来检查窗户有没有关好,垃圾有没有倒掉,黑板有没有擦干净等等。他就像老师的左右手,像同学们的长兄,深受老师的喜欢和同学的爱戴。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责任心就是对任何事尽心尽力的心。只要父母在生活中不断提升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才有敏感度去引导孩子。而且,父母平时少说推卸责任的话,特别是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阻碍时,要少说责备和抱怨的语言,这种语言本身就是在推卸责任,在暗示“我是对的,他们都是错的”。父母如果是这样,当孩子遇到不顺心时,也会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别人,所以父母的言行不容忽视。
建议二:把适当的任务分配给孩子
孩子责任心的建立不是通过口头教育完成的,而是孩子在动手去做的过程中逐渐体会责任的重要。其实,不只是孩子,当一个人的肩上被赋予一份重任的时候,都会因自己被重视而高兴,同时也会努力去完成这项任务。
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懂得给孩子安排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任务,比如:把一间房屋的卫生交给孩子,或者把洗碗的任务交给他,或者让孩子自己去买菜等。当然,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赋予孩子100%的信任,即使孩子做的不好,也不要打击,而是教给他更好的方法,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一位勤劳能干的女人,家里家外的任何事情只有自己做了、自己参与了才放心。儿子的衣服从来都是她给洗,儿子要是自己洗不干净,她就会重新洗。丈夫除了工作以外,想做点什么,她一定要干涉。但丈夫和她的思维方式不同,总是达不成一致,最终她的强势都会使丈夫败下阵来。
几十年过去了,儿子大学毕业后,自己在外地工作,一有闲暇就带着照相机到处摄影,很少回家,而且无论她怎样催促儿子该考虑婚姻问题,儿子都保持“独行侠”的风范。而丈夫除了一点退休工资外,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家中的大小事情一概不管。
在所有人眼里,她依然勤劳但是很辛苦,她也埋怨丈夫的懦弱和儿子的叛逆,她认为这两个男人都没有责任心,都不知道帮她分担,反而还要让她操心。
其实,不是儿子和丈夫没有责任心,而是女主人夺走了他们负责的机会。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懂得放手。因为适当的放手是对孩子的信任,大包大揽的父母只能教育出懦夫或者叛逆者,而怯懦或叛逆的孩子都会显得不负责任。实际上,不是孩子不愿负责,而是父母不让孩子负责。
总之,父母要放下心来让孩子去做事,不怕孩子做错,就怕孩子不做,孩子只有在做事的过程才能激发责任心。当然,孩子做错之后,父母一定不能埋怨又指责,只有父母平静地引导和鼓励,才能让孩子进一步地负起责任来。
建议三:让孩子知道负责任的好处
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因为负责而得到认可的例子,让孩子知道只有负责的人生才是轻松和自由的人生。
一位公司老板在应聘一个年轻人的时候,经过交谈,发现这个年轻人并不适合他们公司的工作。于是,老板很客气地和年轻人道别。当年轻人从椅子上站起来,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来的钉子划了一下。年轻人顺手舀起老板桌子上的镇纸,把跳出来的钉子砸了进去,之后和老板道别。
就在这一刻,老板突然改变了主意,他留下了年轻人。事后,老板说:“我知道在业务上他也许未必适合本公司,但他的责任心的确令我欣赏。我相信把公司交给这样的人我会很放心。”
诸如这样的故事,父母可以多讲给孩子听,孩子就会知道责任可以创造机遇,责任是人生最安全的保障。孩子的心很纯,接受这样的故事多了,自然就知道什么是责任,如何做才是负责。
建议四: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人的责任心不仅表现在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更要表现在做错事时是否能勇敢的承担后果和责任。比如,孩子不小心损坏了公共物品,父母是否鼓励孩子一定要道歉和赔偿。当然,道歉和赔偿是孩子应该负的责任,而父母千万不要因孩子的小过错就打骂孩子,这只能导致孩子以后再做错事后以逃避的态度来对待。
一位母亲对女儿责任心的培养很重视。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一家人正在吃晚饭,女儿突然想起来,今天在学校借了同学的笔记,但是忘记还给同学了。母亲知道后,就赶快让女儿给同学打电话,看什么时候方便给对方把笔记送过去。母亲告诉女儿:“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失影响同学温习功课,这既是对同学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女儿后来说到:“这件事对我以后责任心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确,孩子在成长的时候,没有一件事情是小事,父母一定要要有教育敏感度。比如,孩子们在相处时出现的不愉快,父母引导他们各自反省,反省本身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又如,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破了谁家的玻璃,父母不要责备,让孩子详细描述事情的经过,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一定要让孩子给对方道歉并赔偿物品。这样,孩子渐渐就会形成负责任的习惯。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