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三百四十七章 必死(上)

刘保勋急了,道:“宋公,你政绩赫赫,御驾亲征,必须由你来留守京城。”

巴蜀灭了,南唐灭了,南汉灭了,荆湖拿下了,吴越与闽国归降,只有晋燕了,幽云十六州大家暂时还没什么想法,唯独功劳就是北汉,又是御驾亲征,这是大好的立功机会,刘保勋能不急吗?

而且宋九功劳够多了,这事儿与你无关,何必凑热闹。

宋九说道:“刘郎中,陛下亲征,十数万大军,无数民夫,后勤尤关重要,若有失误,后果不堪设想,我所以请行,非是邀功也。”

刘保勋无语了。

宋九没有老百姓眼中想的那么伟大,但在大家眼中,同样是文武全能,不但在赵匡胤亲征太原时担任转运使出色,还与何继筠取得石岭关大捷,虽那一战何继筠为主导,但是宋九献过有用的计策,更不要说是广南与交趾。

要阅历有阅历,要战功有战功,要地位有地位,刘保勋拿什么争。

而且宋九对刘保勋十分欣赏,说他是一个纯善官员,大约正是宋九提起,所以皇上才让他担任行在转运使。

他想了好一会,对赵匡义说道:“陛下亲征太原,京城却是根本所在,离不开宋公。”

“陛下,京城有薛公,沈公在,大不必忧也,自世宗与先帝屡征太原无功,此行不能再无功也,固臣请命随行。”

实际宋九真不想争这个功劳。

现在赵匡义肯定没有产生收复幽州的想法。

薛居正反对,不是他保守,或者与赵普一样的想法,即便与赵普一样的想法,也是先南后北,现在南边解决了,难道不北吗?主要一旦无功,十几万大军随行,几个月耗下来,即便不败,也会用掉许多钱帛。

然而赵匡义不会这样想,彼弱我强,能用兵了。而且赵匡义十分渴望证明自己。

柴荣未拿下太原,赵匡胤未拿下太原,但在赵匡义手中将太原拿下了,是否代表着赵匡义胜过了大哥。

但拿下太原,赵匡义会不会产生另外的想法,柴荣与大哥只夺下三关与易州东南部分地区,而自己将幽州再拿下,是否全面超过大哥,若那样,无论大哥是怎么死的,全国上下臣民会心服口服。

所以一旦拿下太原,赵匡义必会又亲征幽州。

然而那样宋军会必败。

现在宋九说什么也不管用,又不大好说,难不成对赵匡义说陛下,你武功不行哪。即便能委婉的进劝,也必须让赵匡义尝到苦头后才能进劝。

宋九要请行,是想将失败损失看有没有方法减少。同时尝试能不能学到一些经验,想出扭转的办法。

现在宋九手中有权,可以办很多事情,然而必须要实际,想法多,最好将倭国灭掉,但可能吗。最好将回鹘、辽东、甚至吐蕃与外蒙一起收回来,提前做到真正的大一统,但可能吗?

首先交通落后造成的管理不便,就让这想法不切实际。如果物格学发展到将交通落后的状况改善的地步,那么不要说外蒙,都能将兵力延到到葱岭以西,再度到达河中,控制河中!

所以宋九第一个想法,是宋辽之战,宋朝渐渐占据上风,迫逼那个萧燕燕将玉苹释放回来。

第二个想法就是将幽云十六州拿下。

只要拿下了,北宋就没有危机了。几百年后,谁能想到几百年后?

但暂时第一个想法都不能实现,不过想实现,就必须要认真去思考,认真去观察。

因此宋九必须要亲行。

赵匡义想不到宋九的内心想法,最后笑了笑道:“刘卿,你就勿必争了,这样吧,以宋九为行在转运使,你与高卿同为副使。”

那也行,刘保勋道:“臣遵旨。”

再诏,以命宰相沈伦为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宣徽北院使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枢密承旨陈从信副之。

这份诏书颇有含味,留守的不是薛居正,而是沈义伦,其实原因很简单,薛居正与赵普关系友善,赵匡义之外,还有赵德昭,赵廷美,天知道呆在京城的赵普会弄出什么妖蛾子……

因此赵匡义对受过赵普陷害的沈义伦反而更放心。

至于王仁赡陈从信更不用说了。

原先赵光义想用赵廷美为东京留守,是想,未下诏书,赵廷美信以为真,但与他相善的开封府判官吕端进谏,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大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若掌留务,非所宜也。

若赵匡义真的想以赵廷美为东京留守,诏书早就下达了,这是假仁假义,做给其他人看的,你不能当真。赵廷美醒悟,请从行,果真赵匡义马上就同意他请行。

但赵匡义仍对京城不放心,以他的心月复石熙载签署枢密院事,再诏书河北转运使侯陟与陕西北路转运使雷德骧分掌太原东、西路转运事。

大军隆隆而发。

赵匡义出发前,将潘美诸将与大臣们召到长春殿宫宴,刘鋹及淮海王俶、武宁节度使陈洪进等皆与。

刘鋹上前说道:“朝廷威灵及远,四方皆四方僭窃之主,今曰尽在坐中。旦夕平太原,刘继元又至,臣率先来朝,愿得执梃,为诸国降王长。”

赵匡义大笑。

卢多逊摇头:“第二个安乐公也。”

“安乐公很聪明。”宋九低声道。

刘鋹是与刘禅一样的不要脸,但这是明智之举,李煜倒是聪明,可现在他在哪里?

车驾始发。

契丹闻讯大惊失色,连忙派耶律拽刺梅里为使,匆匆来到宋朝,在临城县撞到赵匡义,问赵匡义:“何名而伐汉?”

他们让柴荣与赵匡胤打蒙了头,这时候还没有找到自信心,因此虽不满,仅是询问。

赵匡义答道:“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

赵二杀气腾腾,将耶律拽刺梅里吓了一大跳,逃回了契丹。

宋九正好坐在下首,看到赵匡义信心满满,神色古怪。

赵匡义问道:“宋卿,你想说什么?”

“陛下,臣以为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战术上却要重视敌人。”

宋九想了许久,一直想不明白挽救的办法,而且他内心对耶律休哥很害怕,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待拿下太原后,得知赵匡义的下一步军事计划,再与潘美商议。

大军渡河,有官员呼道旁,自言献封事,赵匡义命黄门接过来看,乃临河主薄宋捷,敢情他想学张齐贤,自赵匡义毛遂自荐,自我推销。封事上说得乱七八糟,可是赵匡义看到他的名字,宋捷,十分欢喜,好兆头。

这就象赵匡胤看到宋九的名字一样,宋九,宋久。宋捷,岂不是宋军大捷?立即授予太仆寺丞之职。这是半路搞笑的一幕,但赵匡义继续在调兵遣将,以刘保勋为北面转运使,解晖与折彦赟攻打隆州。又闻听北汉依险筑城,再命尹勋攻隆州,三面围敌。再调齐延琛与候美攻孟县。

一路行驶,一路不停地增加兵力。

另一场大战却已打响了。

大军未发之前,赵匡义诏郭进与田钦祚率军先赴石岭关。

从这一点来看,赵匡义就不如赵匡胤。

宋朝欲攻太原,契丹必然会派兵来援,赵匡胤是等到契丹军队到来时,才派何继筠反击。但现在大军未发,赵匡义就先派孤军深入石岭关。

这中间的区别就象巴西踢国足,会不会派人来看录像,拳来拳挡,脚来脚踢,然而国足踢巴西,就必须要先看录像,先派兵布阵。正是因为没有把握,所以赵匡义才先调兵去石岭关。

非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赵匡胤干过,赵匡义想学,但肯定学不好。可就是赵匡胤运筹运帷,那也是对付巴蜀南汉,不敢用在契丹人身上。

兵法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同样的却月阵,史上只用过一次,同样的背水一战,韩信用是大胜,若是赵匡义用那将会是三军全没。

这种提前调派,马上会让赵匡义,宋真宗两人吃上大亏。

然而这次赵匡义误打误撞,却是调对了。

正好北汉将兵力压缩在几个关健地方,郭进几乎畅通无阻地来到石岭关下,在这里北汉布下一个大营,郭进到达后,马上下令进攻,毙敌无数,仅是战俘就抓了一千多个。

但不能称为大战,北汉兵一出太原,什么也不是。

然而郭进也没有想到这次契丹派兵这么快,前面得到石岭关,后面就听到契丹派南院宰相耶律沙为主帅,冀王耶律敌烈为监军,又派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为侧应,左千牛大将军韩讬、大同节度使耶律善补为本路军南援,三路庞大的兵马,都胜过了那次赵匡胤来伐太原时契丹援救的兵力数量,互有援助,向太原层层推进。

郭进想了想,让田钦祚留守石岭关,他主动带着大军出石岭关一路夺向东北。来到石岭关东北一百多里白龙山下,这里都是胡汉交界处了,与契丹军队碰撞在一起。

两军隔着一条大涧相望,耶律沙观察到这支宋军阵型整齐,杀气凛然,隐约感到不好对付。于是犹豫不决,这是明确的做法,再等一等,另一个狡猾的大将耶律斜轸来了,战争可能会是另一种走势。然而监军耶律敌烈狂傲无比,强烈要求耶律沙出击,并且带头冲向大涧。

那只好战。

等的就是这一刻。

郭进等到契丹人半渡时,发起了进攻。只是一会儿,契丹大军崩溃。

几万逃兵散于满山遍野,郭进在后面猛追不舍。幸好耶律斜轸赶上,将大军放开几个豁口,让败军撤到后方,又于前线组织兵士放箭,不让宋军挟着大胜之势杀进来。

郭进犹豫了一下,这才下令撤军回去。

一旦三军崩溃,那种惨况不堪想像,若是其他人,早让逃兵将阵型冲散了,那种后果可能让郭进将数万契丹兵马全部吃下。但眼前这个大将不仅没有让败军将阵型冲散,还及时的组织了防御,不简单。

耶律斜轸……郭进记住了,然而,然而他最后却没有将这个消息带回去……然后惨剧发生。

这一战宋军击毙了一万多名真正的契丹将士,包括耶律敌烈,耶律沙的儿子,数位上将军。

郭进徐徐撤回,但刚回到石岭关,就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郭进出击,北汉也来**石岭关,田钦祚闭寨自守,不敢出战。随后契丹大败,北汉兵也仓皇撤退,田钦祚还是不敢追击。这还能用田钦祚手中的兵力少做借口,然而田钦祚非但没有心思作战,反而用将士的薪酬军粮谋利。

大捷报于赵匡义,赵匡义大喜。也同时将田钦祚的做法报于赵匡义,赵匡义贬田钦祚为睦州团练使,但继续让他做护军。

宋九隐隐感到这份处罚有些不妥,可没有太在意。

宋军开始攻打太原城了。(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