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第七章(3)
刘羽申报的诗集通过了。曾皓的没有过。
刘羽说:“曾皓,别灰心。诗集不一定要急着出,再写写,积淀积淀再出更好,前年我就想出,《诗刊》的一个老师都给我这样讲。”
曾皓说:“有则是好事,无则无所谓。没关系的。我也感觉真拿得出手的好诗还不多,再写写。先祝贺你!”
刘羽说:“等书出来,我们喝一杯。”
曾皓说:“最好是搞个朗诵会。”
刘羽说:“这个到时再看吧,我倒是想先给家里寄几本。我们祖上几代都没识几个字,是做苦活的。”
刘羽很兴奋。出版第一部著作,大抵是这样,出多了也就麻木了。
正在兴头上,电话响了,是个陌生号码:
“你好,是刘先生刘羽吗?我是雾岗镇宏达玩具公司人事部,你之前寄给我们的简历我们收到了,你明天有没有时间过来面试一下?”
刘羽想了一下才记起,好像是给那边寄过简历,但这都一个季度过去了呢。不过,只要算好消息就行,管它那么多。这自由撰稿人的名字,听起来潇洒光鲜,实际上栖惶辛酸,现在要纯粹靠码字谋生,可不是件容易事,搞不好会饿肚子的。他也想尽快摆月兑蚊蚁的纠缠。
雾岗是刘羽进厂打工的第一站,那年他在那个陶艺厂因为受海南人排挤没能呆下来。那时他这边还没什么朋友,现在情况已大不一样,而打工环境也进步了不少。杀回去就杀回去吧。也是巧,在常平的厂叫宏兴,现在这个叫宏达。可能也是机缘。
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赶车去雾岗,下车后打个摩托找到那家厂。那家厂与之前那家陶艺厂在不同方向,比宏兴还要大些,有六千多人,而且也是港资。港资好些,即使管得严,也不像台资那么苛刻变态。
刘羽的简历上是填大专毕业,因为招聘要求大专学历,但他根本就没读过大专,自然没有毕业证,甚至高中毕业证都没了。这一度是他求职路上的一道樊篱。街上到处都贴着办假证的牛皮癣,往智通人才市场周遭走一趟不知会听到多少“办证件,办证件”的招呼,他不是不知道,但他就是不想办。面试时,他不动声色,拉开包,一个劲往主管台面上放发表有他诗歌和文章的杂志、报纸,还有获奖证书。他只有这样赌一把。主管看得一愣一愣地,他哪见过这么牛逼的应聘者。刘羽又拿出他在宏兴参与编辑的《宏兴人》,这算相关工作经验的证明。主管翻着报刊,竟忘了问毕业证。等刘羽以为他真不会问了,主管却想起来了,问毕业证呢?刘羽只好说,大专没读完,没有毕业证,他是省作家协会会员,就从袋子里掏出一个漂亮的本本来。主管翻开看了一会,说:
“啊,我们这次招了个大作家呢。”
办公室的人就都往这边看,很好奇的样子。
主管独具慧眼似的说:
“没关系,其实我最看重的还是能力。来,我们谈谈待遇吧。”
他帮刘羽整好报刊,让刘羽带上,随他去见副总裁。刘羽就松了口气,看来遇上的是个明主,而不是妒贤嫉能的。
副总裁听了主管对刘羽的介绍,又看了刘羽的资料,很满意。工资要求,刘羽提的是二千五,那时一般的企业内刊主编,还达不到这个数。果然,他们只开到试用期一千八,试用期满二千。刘羽也没计较,答应了。工作有时不能单以工资来衡量,做不做得愉快也很重要,先做做看。
刘羽和他们约定三天后正式上班。回到市内,他抓紧把诗集扶持的手续办好,领了二万元扶持款。然后退房搬往雾岗。还有一箱未及赠阅出去的《漂泊者》诗刊,随他转移,“漂泊”到另一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