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冀雪和苑清一起回家的时候,冀一和冀二已经回来了。
一看见苑清,阿幺马上就撇下了手上的绣活跟着就笑嘻嘻的跑了出来:“苑清哥哥,你真的来了啊。”
“是啊,来一趟可不容易呢,我还差点被你妹妹赶跑。”苑清冲着冀雪挑了挑眉,挤眉弄眼的揶揄道。
冀雪面不改色,拿起苑清手中的肉就朝着厨房走过去。她还是不要再这里当电灯泡了。
冀二在院子里砍着柴,厨房里,冀一和元婆婆正忙着。
元婆婆很喜欢阿幺,觉得阿幺同她的性子很像,阿幺也和元婆婆处的很好,几乎都快用女乃女乃孙女相称了。托阿幺的福,他们现在也同元婆婆的关系近了很多,再经过这么十几日的磨合,一大家子人相处起来也没有了原先的陌生感。
知道冀雪那日和阿幺因为她门禁的关系,两个人“迫不得已”在别人家里借宿后,元婆婆也爽快的解除了门禁。她原先就是担心招进来住的这些人不是什么好人才设的这点小规矩。如今,这几个小家伙还都算本分,元婆婆自然是卸了戒心。
而冀雪也通过阿幺知晓了一些元婆婆的事情。
元婆婆以前本来是邻县一个富庶人家的丫鬟,后来被家里人赎回去后嫁给了邻村的一个男人。当初元婆婆也是看上了那男人是个孝顺也有情有意的人,才嫁的。可是那个男人的孝顺和有情有义全部都是对着他们家的人,却完全没有用到过她的身上。
元婆婆同她的丈夫还相处的不错,只是她上头的婆婆妯娌都是极刻薄的人,平日里就对他们夫妻两个不好。就连元婆婆怀孕的时候还是对元婆婆不好,不仅不照顾孕妇还处处刁难,以致元婆婆的儿子不足月就生产,而元婆婆本身也血崩差点死掉。后来元婆婆虽然留了一条命,但是却丧失了生育能力。
从此元婆婆的那些个家人对她就更不好了。而元婆婆也因为孩子的事情憋了一口怒火在心中,可是她只能依靠自己的丈夫。她便时常跟丈夫提起分家的事情,可是她的丈夫又是极其迂腐愚孝的一个人,每每元婆婆提起,他都会义正言辞的训斥元婆婆一顿。
可是,受了那么多的委屈,元婆婆又怎么能忍住不提。后来,又一次她的丈夫终于答应了她的提议,还说要在众人面前提起,要把里正、三老们都叫过来做个见证。
元婆婆那时只以为是她的丈夫终于想开了,一脸欣喜只等着第二天分家从此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可是,她忘记了她的丈夫是个愚孝的人。第二天,里正、三老,丈夫族中有威望的老人们都来了。可是,他们不是来听分家的,而是来主持休妻的。在乡里乡亲,一干熟人的面前,元婆婆被指为不孝,被无端端的加诸了多个罪名。可怜元婆婆一介女流,又被众人指责,哪里还分辨出口,而且即使是她分辨了也不会有人相信。
而元婆婆的孩子,因为是个早产儿,从小就体弱多病,元婆婆的公公早就不喜欢这么一个拖油瓶了,于是连着元婆婆和她的儿子一起被扫地出门。
被赶出家之后,元婆婆无处可去,她的娘家也不好意思收留她,只给了她一比小钱就让元婆婆再也别来了。元婆婆也不好意思再在原来的乡里停留,她自己带着个孩子,本身又不能生育,且因为丈夫当众休妻的事情,声名也不好了,改嫁是无望了。她只能用自己身上的一点点钱,在乡下买了个小房子,置办了几分薄地,带着儿子勉强糊口。
索性元婆婆的儿子是个孝顺的孩子,她的儿子后来做了盛安镇一家富庶的长工,他们一家便搬到了这里。但是因为元婆婆一家家境不好,且元婆婆的儿子身子也弱,元婆婆儿子的婚事便一直这样拖着。还好上天垂怜,那富庶家里的一个女工倒是跟儿子情投意合,那女工家也是好说话的,元婆婆儿子便就结了婚。只可惜,那女工生孩子时没熬过去,带着孩子一尸两命,一命呜呼了。
元婆婆的儿子和他那妻子情意笃深,自打妻子一去,元婆婆儿子的身子也是每况愈下,没熬过一年,就撇下老母独自去了。
元婆婆的人其实不错,但是大抵因为遭受了这么多的苦难,有时候有些想法偏激了些,但总归是个好人。就好比像现在,听说他们要招呼客人,元婆婆就自告奋勇的来做饭了。
冀雪本身与做饭来说就是个门外汉,只会些简单的样式。而且最近的这么些时日,因为她忙,做饭的事情都是冀一在操心,现在她的手艺可是连冀一都比不上了。有了元婆婆这个专业人士,冀雪才不会班门弄斧。她现在在做饭上已经彻彻底底的沦为帮着元婆婆和冀一打下手的人了。
可不是吗?烧饭什么的冀一包了,切菜调味指挥大局什么的元婆婆包了,冀雪就只能在旁边洗洗菜,捡捡坏的。
这顿饭打苑清回来之前就开始做了,因此苑清也没等多久。
等冀二将元婆婆家的大桌子搬进院子后,冀雪就开始往屋外端菜了。
菜的样式其实也不多,现在这周围的东西都是高消费品,他们吃得起的菜也就那么几样,住在这一片的人吃食基本和他们一样。是以苑清看见菜的时候眉头不由自主就皱了皱。
冀雪一眼瞟去正好看见苑清皱眉头,再看看桌子上的菜,冀雪顿时就明白了。这家伙是锦衣玉食惯了瞧不起这样的饭菜吧。
苑清对别人的眼神很敏感,一抬头看见冀雪再看他,顿时脸上就换了个讨好的笑,笑嘻嘻的在阿幺的招待之下坐了下来。冀雪放下碟子,继续又往厨房里去,只是在往里走的时候,很不小心的隔着宽大的袖子拧了拧苑清的背。
真感谢她回来还没换上窄袖的衣裳,不然她怎么好意思当着阿幺的面这么对待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