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二十九回: 流过的回首

昏暗的灯火点缀在河面上,随着那一层层晃动的河水,犹如繁星在浩瀚的宇宙上跳跃。时不时黑乎乎的河面突兀地传来“呜!呜!”的粗粗低吼,会出其不意地把人吓一跳。然后你会不由自主地把目光顺着波动的河水一路寻去,却见那正缓缓行驶在河面上的货船,借着昏暗的夜色长长地喘着粗气一颠一泊,仿佛就是那样的在意着被人瞩目后的喜悦。

一条长长的水泥堤坝,弯弯曲曲地沿着河水的流向,默默地历经了多少风吹雨打的岁月,见证了这个历史悠久的都市的变迁。河的这段繁荣喧哗,那些被殖民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依旧毫不逊色地耸立在,日渐繁华喧闹的街头。而河的那段却是反差之大的风貌,没有高楼没有霓虹没有人流的此起彼伏。有的是略显自然的,还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的羞涩。

那是直到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外滩的风貌。印象最深的就是读小学的时候,每到放假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夜,常常偕同邻家几个臭气相投的同龄女孩,晚饭一过就穿着露臂露腿的花花绿绿的小调带裙,叽叽喳喳地直奔离家不远的外滩。看熟悉的外滩景色,听沉闷悠扬的海关钟声。

那时的外滩一条水泥堤坝,堤坝边上的过道没有如今的宽敞,过道上更没有如今那形形色色小贩的叫嚷和拉扯,以及游客们竞相用照相机拍摄对过的东方明珠。每当黄昏刚刚泄落在河面上,那条堤坝就一如既往地开始变成一堵独特的人墙,这就是上海人眼里在曾经经历过的年代,戏称为罗曼蒂克的著名的情人墙。

整个上海在那时候的住房,还沉睡在巨变前的压抑中,亦没有如今各式各样的可供消遣之处。于是外滩就成了当时情人们最喜欢的逗留之处,一对对高矮不齐,美丑相异的情人便在这里留下了很多不可磨灭的追忆。

这情人墙的占据似乎也有着不成文的规律,每对恋人都只占据可容一个人的空间,基本是男的背靠着堤坝,女的面对着恋人,相互紧拥着对方。如果不近看几乎都会分不出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于是我们几个就会在这里钻钻那里听听,一般情人们都是到了忘我的地步,不会搭理我们的骚扰。偶尔也会换来一声轻喝“做啥!小赤佬”,奇怪的是多半总是女人发作的多。于是我们就对着发声音的人,又刮脸又吐舌头,然后咯咯地笑着跑开。回家的路上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开始争先恐后地总结感想。

为美女贴着个丑男不平,为帅哥亲着个胖墩而惜,也会为俊男美女开心。如果看到一对般配的人儿,那舒心啊,简直就像是和自己有关一样。那个时候我们对外滩,真是拥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情结。后来由于大家各自考上了不同的中学,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差异,使得我们彼此间产生了隔阂,加上进入中学后学习上的重压,就再也没有了那份开心愉快的探险了。

如今外滩也早已焕然一新,改建后的外滩越来越灯火通明,繁华似锦。那对岸的浦东也迅速拔地而起,早没了往昔的稠落和乡气,尤其是以东方明珠为主的高大建筑群,让整个外滩浑然一新。更是浦东大娘子的说法,也成了一段隐隐约约的往事。

每每走过外滩总是眼里倒映着东方明珠,心头却泛起那曾经昏暗的夜晚;潮湿熟悉的外滩空气;灯火闪烁船体斑落陈旧的货船;和对岸的自然景色;以及没有一点空隙的情人墙。就像外婆唠唠叨叨地述说,五十年代南京路上有轨电车“克林!克啷!”懒洋洋地穿行,那个和谐阿;母亲念念不忘七十年代虹口中学的青春岁月,那个喜悦阿;我却对九十年代初期改建前的老外滩耿耿于怀,那个无奈阿。

似乎那些个从小烙刻在心头的画面,在我心头自动地汇集成一本相册。时不时我会翻开细细看来,细细想来每一个细节。犹如黄浦江上的流水,一步一回首地奔向入海处。然后再耿耿于怀地将那一幅幅永恒的画面,锁进记忆的底层,小心翼翼地保管直到永远。

所以我一直以为,每个人的心底都会保存着这么一本相册,让岁月酿造的格外地醇香。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