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
汉唐以来,五台山一直是中国的佛教中心,此后历朝不衰,屡经修建,鼎盛时期寺院达300余座,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举世称绝,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禅寺有显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罗睺寺。
五台山四峰。
五台分别为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
五台之中北台叶斗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称“华北屋脊”。
《清凉山志》中记:“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凌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护中原,为大国之屏蔽。山之形势,难以尽言。五峰中立,千嶂环开。曲尽窈窕,锁千道之长溪。叠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岭。岿巍敦厚,他山莫比。”
又因山中盛夏气候凉爽宜人,故别名“清凉山”。
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浙江舟山群岛,观音菩萨道场。
普陀山的名称,出自佛教《华严经》等六十八卷,全称为:“补坦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语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小白花”,由于中国历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来,惯称此山为“南海普陀”。
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
虽有海风怒号,浊浪排空,却并无荒凉。
普陀山南海观音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异景奇观使人振奋。
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
普陀山既以海天壮阔取胜,又以山深邃见长。登山揽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行驶其间,景色极为动人。
前人对普陀山作了这样高的评价:“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
把普陀与人间天堂西湖相比,应该说,这个评语是客观的。
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
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
奇岩怪石。
著名的有盘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
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沙滩。
岛的四周有许多沙滩,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
千步沙是一个弧形沙滩,长约3里,沙细坡缓,沙面宽坦柔软,是一个优良的海水浴场。
夏天去游览,可带上游泳衣在这里畅游。
树木。
岛上树木葱郁,林幽壑美,有樟树、罗汉松、银杏、合欢等树,大樟树尚有1000余株。
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树围达6米,荫覆数亩。
还有一株“普陀鹅耳枥”,为中国特有珍稀植物,现仅存一株母本,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物种。
普陀山留传着许多有关佛教的民间故事。
今存的古寺名刹中有许多是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如甘露寺、灵隐寺、云冈石窟、少林寺、寒山寺等等。
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八万二千七百馀人,仅建康一地就有大寺七百馀座。
这么多的古寺名刹、石窟摩崖,充分证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况。
南朝历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尤其笃信,曾四次舍身入寺。
东晋名僧慧远与许多权要都有来往。
相传曹植曾为月氏人支谦详定所译《太子瑞应本起经》。
又游东阿鱼山,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清通深亮,即效而则之。
“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世称鱼山梵呗(《异苑》卷五)。
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晋书·谢安传》)。
支遁(字道林)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18首。
他与许询、孙绰、王羲之等都有交往。
慧远在庐山与谢灵运、刘遗民、宗炳等许多文人有很深的交往。
谢灵运是一位笃信佛教并懂梵文的文学家,他受竺道生影响著《辨宗论》,应慧远之请撰《佛影铭》,又撰《慧远法师诔》、《昙隆法师诔》、《维摩诘经中十譬赞》。
(梁)慧皎《高僧传》卷七《慧睿传》载:“陈郡谢灵运笃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达解,乃咨睿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于是著《十四音训叙》,条列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焉。”《十四音训叙》是他参加佛经的“改治”,向慧睿请教后所撰。
张野也是“学兼华梵”(《莲社高贤传·张野传》)。齐竟陵王萧子良于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在建康召集文士、名僧讨论佛儒,吟诗作文,并造经呗新声。
这件事对沈约等人开创永明体诗歌无疑起了催化的作用,而沈约本人也是笃信佛教、精通内典的。
著名的文学理论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馀年”(《梁书·刘勰传》)。
编撰《玉台新咏》的徐陵与智者大师交往密切。
江总曾从法则受菩萨戒,后又曾栖止龙华寺。杨炫之所撰《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洛阳佛寺,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品。
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大宗师》)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
这样就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的想象世界也扩大了。
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是果。
南北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然与佛教有关。
用因果报应的观念解释人世间的许多现象,遂有了《幽明录》(刘义庆)、《冥祥记》(王琰)、《冤魂志》(颜之推)等笔记小说。
它们反映了善良群众的痛苦愿望,在魏晋以后中国化了。
正所谓,佛海无边,因果报应……
秦王啊,你还是听我一句劝吧!为何你要执迷不悟?为何你不肯放过他呢?
作者无良:本文不是强攻强受!不是强攻强受!!
不游泳的鱼——带你重温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