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秋一家按江先生的意思,“变卖”了家产,劫船之后,昼伏夜行,第二天晚上先后分批的回到尚榆和甑子寨,把军火分藏于两处,作了一些简单安排后,连夜马不停蹄的各奔东西,有的回杂货店,有的回沙河、仁桂,云秋一行则直奔东川。
禹童、禹辰和先前来东川的几个孩子都相继考走了,有的去了重大,有的去了师范,考得最好的,要算禹辰,进入了上海同济大学。东川只有先前来的禹棠和陈峑。
根据云秋的安排,向福贤在老房子的对面又修了一栋房子,互为犄角。来几家人,也住得下。
东川,离夺枪之地较远,相对说来宁静得多。他们匆匆离开尚榆,只带了两把美制冲锋枪和一挺缴获的机枪,其余的枪支,包括新旧军衣,一律打包封藏。王元庆对冲锋枪爱不释手,他像一个玩童,把枪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恨不得端起来,一顿狂扫,过个饱瘾。美国鬼子的货就是不同,枪,轻便,杀伤力强。日本鬼子号称工业强国,它的装备与美国比差一个档次。
来到东川,陈云秋也不敢掉以轻心,每天安排人去茶馆坐坐,听些消息,精心制定了一些应急、撤离计划,以应其变。好在王元庆对东川比较熟悉,安排起来方便。临走时,收音机留给了覃爹,到了这里,只有翻翻报纸打发时光。去茶馆的人几乎天天都有新闻回来,小道的,报上的。听说**在前方又失利了。国共双方仗越打越大,中国人多,打起仗来,动辄损失几个师,几个几个旅,好多好多万人。可见仗之大,战斗之惨烈!战争期间,各种新闻检查很严,对鼓舞士气的新闻才能见报。
**在报上没吃过败仗,在前线都节节胜利,只是前线的位置离国统区老百姓越来越近。
城市里,生活越来越具有现代色彩,无线电信号无法封杀,老百姓表面循规蹈矩,遵守“莫谈国是”的要求,可私底下悄悄的传播着来自另一方的消息。政府没多少自信,叫莫谈国是,就是要莫管我们高层的事,老百姓自己管好自己油、盐、酱、醋,我们都不管你,你自作多情管我们干啥?其实,骨子里怕乱了自己的阵脚,动了自己的根基。中国的统治阶级,几千年善用的就是愚民政策!
老百姓还听说“二处”的枪遭抢了,附近几个县动用军队、警察,地毯式搜查,听说毫无结果。有的说军警在陆续撤离,看样子危机随时间的推移在淡化。
这共c党能量就是大,无孔不入!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国家机器封杀不住消息的传播。
郝云鹏来到牧春舅舅家,把这事报告给舅舅,牧春虽是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他和云秋姐的感情岂是一般感情可比?他听后大惊失色,不管怎样,绝不能让姐姐一家落入军、警之手!他叫人用信鸽传信给柱子,马上安排熟悉东川住处的人连夜来桂水,赶往东川,把最新的信息传递过去,让云秋姐早作防范,最好是离开东川。同时安排人手在东川桂水一线应急。
郝云鹏一拍大腿:“嗨,差点忘了,妈妈曾经转过一封信来,危急时刻,拆信看。牧春有些好奇,现代版的锦囊妙计?郝云鹏回家把信舀来,打开一看,像日记,读下去,骇人听闻,桂水的几件大事,清清楚楚的作了记录,从孔俊如被陷害,到刘云龙被绑架、被“解救”。根根底底,全部跃然纸上!要是捅出去,桂水政坛将是一场地震!
是谁记录得这样详尽?云秋又是啷个获得的这第一手材料?很多很多的谜!很明显,记录人是想关键时刻借力打力,把矛盾引向敌人内部。
不失为锦囊妙计!
刘敬之用过晚餐,都要喝一杯清茶,欧阳云霞也算贤能,对老公事事周到,服服帖帖,刘敬之很满意。大婆子人老珠黄,他也懒得去理她,当年把云霞接进屋,她又闹又不依的,久了,木已成舟,算了。这女人啊,还敢离他而去?天有些冷,喝完茶,就和小老婆偎在床上,看看书,摆摆龙门阵。门房敲门,进屋报告说:“刚刚有个人,围个大围巾,递个本给我,说是给您的。”刘敬之接过本子,问:“那人叫啥?啥模样?”门房说:“我问,他不说。看个头,比我高点,围巾把大半个脸遮住,认不出来。”“嗯。”他点点头,示意可以走了。门房带上门,转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