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余俊贤家所在的千名沟,只能算是他的家乡所处的秦岭山脉往东自然延伸的余脉的一个小小的皱褶。在本县范围内,属于西北边远山区,与邻县盟塘接壤。这条沟属西北—东南走向,从沟口到沟底,有六里多长,分千前和千后两个村。

千前村虽然山小沟浅,却有一大一小两口活水井;而千后村虽然山高沟深,却非常罕见地缺水吃。

就因为这,在大集体生产队时,千后村可没少打井,因此还炸死过两个人。但前前后后打的几眼井,最终没有一眼有充足丰沛的水源。因此一年四季只能吃水窖里蓄的死雨水;逢到五黄六月干旱天气,就只能跑到前沟的活水井里担水吃。

千前和千后两个村共建一所小学校。学校就处在前后两村的中间地带,距离前后两个村基本上一样远近。

千前和千后两个村有许多相同、相似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地方。比如说人口大致一样多,基本都是百十口人。土地都属于坡边子地和沟平地,数量也大致相当。由于人口不太多,地虽然不能算是好地,但一年下来打的粮食,还是可以顾住一家几口吃喝的。

当然,这说的都是现在。在人民公社、生产队的大集体时期,天旱雨涝不均匀:存款户人家勉强顾得住温饱;欠款户由于分到的粮食有限,饿肚子就是常有的事了。

余俊贤小时候就没少受这样的饥寒症。

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整天为吃不饱穿不暖而愁眉苦脸了。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不吃饥寒苦了,却还是不能过上称心如意的日子。难怪人们常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世上没有称意人!

余俊贤从自家院里冲出来,来不及多想,情急之中,只好沿着千名沟里唯一的一条简易乡村公路——也是村里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大步流星的一直向前,向前。

千前村离沟口只有里把子地,出了村口,就是大清河滩。大清河上游有两条季节河:沙窝河和龙潭沟河。

两河交汇处,古时候有一座红孩寺。传说与吴承恩的《西游记》上吃唐僧肉的红孩儿,还多少有点瓜葛呢。还有一说,因此处山体岩石都是红色,也叫红岩寺。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群众在红孩儿寺遗址上建成了一座完中。早先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一、初二一直到高一、高二,共有五个年级。后来学制改革,高中取消,初中改为三年。余俊贤的学生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大清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游的一条支流,和从西南方注入黄河的畛河一样,都属于季节河。也就是每年夏秋两季山洪暴发后,有那么四五个月,才有河水,一进入冬春季节,就慢慢干涸了。

这一段黄河,是冲出千里河道上最后一段峡谷,又即将进入下游的最后一段。闻名遐迩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就在这一段上。

出来千名沟,离黄河岸边还有30里的路程。余俊贤出了村口,沿着大清河滩的乡级简易沙石公路,又走了一二里,便顺势拐进了鹅卵石遍布的清河滩。一坐在一块大青石上,眼睛里充满了委屈、哀怨和伤感,鼻子酸酸地,有点儿想哭。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