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四章1一堂特殊的体育课(一)

过了暮春三月,进入初夏四月。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气温不高不低,不冷不热,正是学习的黄金季节,也是锻炼身体的好时候。

甚至,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到野外踏踏青,看看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也应该是一年中最理想的时候了!

深山区农村初中的学生,入学时间都比城市的同龄孩子们迟那么一二年,所以低年级的学生大多十五六岁,高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六七岁。

但不管哪个级段哪个年龄段的学生,毫无疑问,这个时期,应该是他们的体格、性格和人格都渐渐走向成熟,走向健康发展,从而保证他们身心健康茁壮成长的人生最关键的时候。

因为这是一群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如花似玉的少男少女啊!

可遗憾的是,在这样的深山区,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课的老师,却如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少之又少!

而在沙窝初中——这全乡最偏僻的一所最小规模的初级中学里,体音美这些专业课教师,甚至连一个都没有!

余俊贤早先在这里上学的时候,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期。那时还是人民公社时期,还没有撤社建乡。全县各公社都设有自己的高中,只不过学制两年,只有高一高二两个级段。

这沙窝中学由于地处深山区,为方便学生就读,也设有高中部,共高一、高二两个教学班。这样一来,全校就有五个年级五个教学班,每班50人左右。因此那个时期,应该是沙窝中学建校史上学段最全,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成绩也最辉煌的时期。

1980年学制改革,初中实行三年制,高中部撤销。沙窝中学从此成了铁栅乡后山点唯一的一所初中。

那时,学校的体育老师是由一位身材高大但体型较瘦的魏老师兼任的。直到现在,余俊贤还记得,那位体育老师无论干什么事都雷厉风行、风风火火的工作作风。

而音乐老师,则是由一位四十多岁的曲老师担任的。他主科教的是初三数学,副科教的是初二地理和初一生物。教音乐完全是发挥个人特长,凭兴趣爱好,尽义务而已。

每天早上,全校所有师生,全部集中在校园东南角跨院以外的操场上。先是以班为单位,在体育教师的统一口令下:齐步走,跑步走,队型变换,做广播操。

然后再统一集合起来,由兼任音乐教师曲老师集中教大家学唱革命歌。什么“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什么“小小竹排江中游”,什么“一条大河波浪宽”……。

由于那时物质生活条件极其有限: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只有几本简单的教科书,不像现在书山巍巍,题海汤汤;课余时间也没有课外书可读,最多班里有几本连环画传来传去。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没有电视,没有录音机,没有收音机;电影一两个月可能才会跑到五六里外的村里看上一场;附近公社有两个业余戏班,还要等到一年春节过后元宵节时才能集中看上三天六场。

因此,校园里极其有限的早操、体育课和晨歌联唱,就成了当时全校师生极富特色的精神文化大餐!

但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和工作学习状态,都非常好,非常投入!

出操时,尤其是刚刚雨过天晴的早晨,由于学生人数多,操场空间有限,所以,常常是人到中年的校长带着我们领头的班级,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队形的曲折多变,达到充分利用空间,增强锻炼效果的目的。

这时的操场,就像一个竞技场;一列列学生队伍,活像一条条正在舞动的巨龙,蜿蜒盘旋,东奔西突,速度越跑越快,节奏越来越快;直跑得我们满头大汗,浑身直冒热气,酣畅淋漓,校长才会停下。

然后就是全校学生的集体大合唱!没有任何的伴奏乐器,没有任何的扩音设备。只见曲老师两只粗壮的手臂用力一挥,一首首优美的歌曲,就像开了闸的洪水,瞬间奔涌而出,倾泻而下,操场霎时又变成了歌的海洋!

由于学生多,场面大,唱起来声音洪亮,气势磅礴。直到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在那物质生活极其贫苦的年代,每天早上,我们都能坚持锻炼身体,唱革命歌曲;有时饭后还能在操场上看到学校一群活力四射的青年教师进行的精彩的篮球比赛。

在当时我们学生的眼里看来,整个学校很有一股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味道,教师们兢兢业业,教风纯正,同学们的学习风气也是十分浓厚的。现在想起,依然十分怀念!

如今,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业余教大家唱歌的曲老师已两鬓染霜,垂垂老矣;当年带我们在操场空地上来回穿梭如舞龙的陈若林校长,也已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和精神。

而现在担任体育和音乐课的两位年轻教师,则完全把兼这些专业课当成了一种负担。再说,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似乎只看升学率高低,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无足轻重。

所以,学生们一周甚至一个月下来,不上一节体育和音乐,也没有人觉得奇怪,更没有人过问此事。

但余俊贤却不这么看!节内容中不要含章节标题。为了避免您的稿件丢失,请勿在线直接创作。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