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421章 太孙府的喜悦

永乐二十一年的冬天,北京城的气氛很是特别。

百姓们纷纷享受着棉布价格下降带来的好处,家家户户都比往年多买了一点棉布。

让更多的家庭有机会穿上新衣服。

特别是蒸汽机纺织机在年底的时候,算是在一大批纺织作坊里头都开始投入使用。

整体的棉布价格算是稳定下来了。

这么一来,许多人就觉得太孙府是最大的赢家。

“太孙殿下,目前我们的棉布重新占据了市场上五成以上的份额。”

“并且这种上涨的趋势还在持续下去,应该可以到六成,甚至是七成的水平。”

“而越王府的棉布铺子,如今也就占据了两成不到的市场份额了。”

“现在他们都快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了。”

“白白为大家做了一把贡献啊。”

太孙府中,张辅心情很是美妙的在那里给朱瞻基汇报着棉布的情况。

这段时间,为了棉布的事情,张辅也算是操碎了心。

不仅刚开始丢了脸,还实实在在的损失了银子。

好在最终的结果是比较美好的,这让他松了一口气。

“我这弟弟,一向是很聪明,做事从来都不肯吃亏,也没有人有办法让他吃亏。”

“这一次棉布的事情打破了这个惯例,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今后越王府再做其他的事情,如果大家无法理解的话,那么盲目相信的人应该会少了不少。”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算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了。”

挣钱对朱瞻基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能够在其他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才是意义更加重要的。

毕竟,他是要当皇帝的人。

天下都是他的,钱不钱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确实如此。”

“越王府的各个作坊,还有他们做出来的各种事情,经常都是会让大家不知道如何应对,甚至完全理解不了。”

“现在这种神秘感算是被打破了,这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太孙殿下,我觉得是不是乘胜出击,看看能不能在商业上进一步的打击越王府的信誉。”

“到时候肯定会有更多的商人向我们靠拢,对我们的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

张辅觉得这商业斗争就跟行军作战一样,有必要乘胜追击。

要不然的话,到时候胜利果实就慢慢的不起眼了。

只有隔三差五的让大家见识到了太孙府的战斗力,才会让更多的人信服太孙党最终会赢得胜利。

“英国公,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可以说出来,大家讨论一下。”

“能够继续教训越王府的作坊,我自然是支持的。”

“但是他们的作坊没有那么好对付,千万不能短时间内又让他们给赢了回去。”

“那么一来,我们这段时间的努力,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朱瞻基自然也是希望能够扩大战果的。

但是他也怕一不小心,马失前蹄,把之前的努力都给浪费了。

那就要郁闷了。

“一直以来,越王府的羊毛线都是占据了大明最主要的市场。”

“这羊毛线的纺织跟棉布的纺织,其实没有太本质的不同。”

“但是羊毛线背后却是跟大草原息息相关。”

“我们如果在羊毛线这个领域上能够获得话语权的话,那么我们对于大草原上的事情的话语权,无形之中也会获得提高。”

“所以接下来我想是不是扩大一些羊毛线作坊的规模,安排更多的人去草原上收购羊毛。”

“让我们的羊毛作坊也超越越王府,成为大明纺织业的领头羊。”

张辅这么一说,仿佛看到了将来取得胜利的场景。

如今的北方草原,越王府的影响力非常巨大。

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

但是短时间内,他又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去改变这个局面。

现在好不容易想到了羊毛线这个很好的切入点,他自然是想要说动朱瞻基支持自己。

毕竟,有些事情如果朱瞻基不支持,工作就不好做了。

“羊毛线?”

“这个切入点倒是很特别。”

“不过这方面越王府已经占据了优势,我们要是现在跟他们竞争,有胜利的把握吗?”

朱瞻基自然是知道羊毛线的重要性。

但是他没有必胜的把握。

“太孙殿下,如果越王府将精力放在羊毛线上,我们自然是很难有胜利的希望。”

“但是我已经调查过了,越王府最近半年都没有修建新的羊毛线作坊。”

“而市场上其他商家的羊毛线作坊却是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冒出来。”

“其实越王府在羊毛线上的影响力,已经是在不断的下降,只是这个下降的速度不是很快。”

“我们只需要在背后推动一把,并不是就没有胜利的可能。”

张辅这么一解释,朱瞻基稍微多了一些信心。

有机会,那就可以考虑试一试。

反正商业上的事情,代价都是他可以接受的。

“那你就大胆的去做吧。”

“不过动作暂时不会要那么高调,等到后面有把握之后,再把动静搞起来。”

朱瞻基还是担心引起越王府的警惕。

到时候白欢喜一场,那就郁闷了。

“没问题,我们先偷偷地动起来,等到明年秋天的时候,再彻底的把动静搞起来。”

张辅胸中燃起了一股斗志。

与人斗,其乐无穷啊。

……

北京城的冬天,越来越冷了。

好在文华殿里头,专门安装了地暖,朱棣在里面待着,倒是也不会难受。

“咳咳!”

朱棣驼着背,瘫坐在位置上,朱瞻墉就坐在前面。

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在不断的变差,朱棣觉得有些事情不得不开始考虑了。

他有一种预感,自己要去见老爹的日子,不是特别远了。

“瞻墉啊,这段时间朕晚上经常做梦。”

“我爹拿着棍子在后面追着我打。”

“算我不孝顺,说我不尊重他的遗训。”

朱棣说到这里的时候,整个人显得很没有精神。

也许是因为冬天天气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也许是两个原因都有。

“爷爷,梦里面的事情,往往都是反过来看的。”

“大明现在永乐盛世的局面,是爷爷在位的时候都不曾达到的。”

“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大草原已经彻底的平定,大明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个功劳,哪怕是爷爷还在世,他也不得不说一声好。”

“爷爷出身疾苦,最是希望看到百姓过上好日子。”

‘’而如今的大明,百姓们普遍都已经不用担心饿肚子,单单是这一点,就不是任何一个朝代可以比得上。

“再有,在穿衣上面,也是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不说后无来者,但是绝对是前无古人了。”

“住宿方面,伴随着水泥的出现,新式建筑方法的推广,也让百姓们的住宿条件在不断的改进。”

“至于出行方面,水泥道路的出现和四轮马车的不断普及,让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可以说,大明在衣食住行方面,已经全方面的超越了历朝历代任何一个王朝。”

“爷爷他有什么不满意的理由呢?”

“难不成非得看着建文把大明的江山社稷给搞的一塌湖涂吗?”

朱瞻墉这么一说,朱棣听了舒服了不少。

朱瞻墉还真不是在拍马屁。

他说的是事实。

本身没有他,永乐盛世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现在有了他拾遗补漏,情况就更加不同了。

可以说大明现在的实力,唐朝和汉朝最鼎盛的时候,也是比不过的。

接下去,就是进一步的开疆拓土,进一步的推进大明从农业社会朝着工业社会转变。

那个变化,将会更大。

“瞻墉啊,你能这么理解,朕心里面就好过多了。”

“希望爷爷也能跟你说的一样,能够看到大明的这些变化。”

“这么一来,朕到时候去地下见他,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朱元章是非常特别的一个皇帝。

他在位的时候,做出了许多皇帝都不敢坐的事情。

任何官员,在他手中都只有乖乖听话的份。

他对百姓的利益,也是最为在乎的。

毕竟,他自己就是当过乞丐的。

开局一个碗,全靠自己努力。

“爷爷,您这只是一个小感冒,吃点药就会慢慢的好起来。”

“你不用太担心的。”

“到时候我让岭南书院医学院的教谕带着最新研究的药物过来,跟太医署的医正一起,您的病很快就可以好起来了。”

朱瞻墉倒是真心希望朱棣的身体能够多支持几年。

毕竟这个爷爷对自己还算是不错。

“朕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了。”

“这一次,已经不是简单的吃药就能解决的了。”

“朕这一生,戎马生涯,身子骨一直都不算很好。”

“能够挺过这一甲子的时间,老天已经对朕不错了。”

“唯一遗憾的就是大明如今已经开始发生巨大的改变,朕却是没有办法看到将来的场景。”

朱棣当了这么多年的帝王,眼光自然是不差的。

大明如今蕴含的巨大变化,他通过各种渠道,已经能够感受到了。

好在这个变化是对大明有利的方向。

这让他安心了不少。

“爷爷……”

朱瞻墉还想着说什么安慰的话,不过朱棣却是直接挥了挥手,不让他继续说下去。

“都这个时候了,其他的就不用多说了。”

“朕想要确认一点的就是,如果将来大明的江山交给你,你会好好的对待你的兄弟吗?”

朱棣勐地问出这个问题,让不远处站着的亦失哈和纪纲都神情大变。

这种事情,是自己能听的吗?

皇上这是什么意思?

“爷爷……”

“你想好了再回答,说出你的心里话。”

朱棣再一次的打断了朱瞻墉的话。

他不希望朱瞻墉今天忽悠自己。

越王府的实力,他也是很清楚的。

如果将来朱瞻墉要跟朱瞻基抢夺皇位,成功的可能性绝对是很高的。

所以朱棣觉得倒不如干脆让朱瞻墉继承江山。

当然了,这里面有朱高炽身体一直也不大好,同时也不受朱棣待见的重要原因。

“爷爷,自从孙儿制作出地球仪,就知道这个世界除了我们大明之外,还有许多广阔的领土等待我们发掘。”

‘“这些领土跟大明四周那些鸡肋般的土地不一样,有不少都是非常肥沃,有很多矿藏,可以适合大量的人口居住的地方。”

“孙儿心中的大明,不仅仅是现在的这一片土地。”

“就像是之前孙儿跟您说的,大明将会是一个日不落帝国。”

“所以不管是大哥也好,还是其他的兄弟,孙儿觉得都还有很多的地方可以给他们提供发挥的舞台。”

朱瞻墉没有直接给出什么承诺。

不过他这样子的解释,反倒是让朱棣觉得更加可信。

“那你的意思是想让兄弟们去海外开疆拓土?”

说到这里,朱棣莫名的想到了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

也不知道他们在美洲到底过的怎么样。

虽然断断续续的从东厂那边听到了一些美洲那边的情报。

但是美洲距离大明实在是太远了。

哪怕是越王府的造船作坊已经生产出来了比较快速的海船,没有半年以上的时间,也是不可能完成一趟消息的来回传递。

再加上海上的风险,情报传递就更加困难了。

“爷爷,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思路,大家如果觉得待在北京城有点难受的话,那么去海外也不是不可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外的很多地方,条件并不比我们大明差。”

“甚至有些地方还要好很多。”

“如今我大明已经在南洋有旧港这么一个据点,也正在扩张新加坡城。”

“而在西洋那边,如今也已经占据了天竺那边的一些地盘。”

“只要朝廷把大明海军的发展步伐加快一下,不用几年时间就可以让海外的领地规模翻个几倍。”

“到时候我们需要担心的不是王爷太多,不知道如何处理。”

“而是会觉得宗室子弟太少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办法安排人去就藩。”

朱瞻墉这么一说,朱棣忍不住点了点头。

现在的他,不管是通过郑和下西洋,还是通过《大明日报》上面的报道,亦或是东厂汇报的消息,对于世界上的情况也算是比较了解了。

如果能够在海外找一块合适的地盘,朱瞻基的这个下场也不算是很惨。

朱棣是相信朱瞻墉有这个容人之量的。

毕竟当初他的两个叔叔造反,就是他提议把人发配到美洲去。

而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美洲那边的条件,可是一点都不算差的。

“你能这么想,朕很是安慰。”

“朝廷的事务如今越来越多,朕有时候处理起来也觉得有点吃力。”

“这样吧,以后你每天抽一个时辰进宫,帮朕一起处理一部分的奏折。”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