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六百四十三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待登基诏书宣读已毕,奉天殿上的诸臣却皆有些疑惑,通常新帝即位都会大赦天下,但刚才好像没听到有此内容。

果然,庞天寿又换了一道圣旨,继续念道:“诏曰。朕初临大位,当普天同庆……”

朝臣们刚以为是要大赦了,不料庞公公却道:“施恩泽于民,特免所有田税五分银以下之户税银两月。并,自朕往后,朝中一应祭奠、喜庆之事,不得擅赦天下,当以此诏为例。钦此。”

朝臣们忙又拜伏,“皇上英明!”赦不赦天下,免不免小民的税与这些大员们何干,只要你天子高兴,大家倒也乐得捧场。

朱琳便借登基大典的机会将“大赦天下”这个古代的陋习不动声色地抹去了。

古代帝王登基,大丧,更换年号,甚至生个皇子,立个皇后,过个寿之类都会大赦。其实他们这么做也就是为了讨个吉利,显示自己是个仁君,笼络人心而已。

但如此一来,大量为非作歹之徒逃月兑惩处,又流回民间作恶。犯罪得利者逍遥法外,苦主有冤难伸,最后害的都是普通百姓。

朱琳此番定向减免小户人家的田税,笼络民心的效果强过大赦千百倍,却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另外,他的诏书中还留了一手。他禁止大赦的情况中并没有包括饥荒和天灾。这也为今后的施政留下余地,否则闹一次大灾,光是偷粮食的人就要抓十几万,遇到此等情况还是需要大赦的。

随即庞天寿退回,杨廷麟迈步出班,立于大殿正中,从一旁的太监手中恭敬接过一道圣旨,转身高声念诵:“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礼部尚书朱继祚,守职不怠,为政清廉,着授从一品授荣禄大夫。”

众臣听到这一句,立刻都打起了精神这才是重头戏!

要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换了汉兴朝,谁人风光谁人黯然就看这圣旨中如何安排了。便如刚才这朱继祚,看似升了荣禄大夫,但实际上却是个闲职,比起先前手握实权的礼部尚书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说,新朝已经没他位置了。

再看那宣读旨意的人,正是首倡辅政王继位的杨阁部。他能在奉天殿当众升贬满朝文武,又是何等威风!可见其日后必然位高权重。

在其后的圣旨当中,又将严起恒、宋高谊、刘湘客等十一名在近来在“土改”及天子被劫事件中上蹿下跳之人“升”了闲职。至于被抓到切实证据的黄景等人已被刑部下了狱,却不在此列。

念完了要“处理”的官员,杨廷麟又继续道:“原工部侍郎宋应星,履职兢兢业业,多有功举,遂擢升工部尚书。

“原工部郎中方以智,宣劳勤勉……擢升工部左侍郎。

“原礼部右侍郎徐尔路……擢升礼部尚书。

“原宣部郎中洪思……擢升宣部左侍郎。

“原宣部主事田壮飞……擢升宣部郎中。

“原吏部郎中曾剑……擢升刑部右侍郎。

“原户部员外郎张沧海……擢升户部右侍郎。

“原工部主事姚启圣……”

随着杨廷麟念完“钦此”二字,汉兴朝前期的朝堂班底便算是基本定了下来。当然,为了保持朝局稳定,朱琳只动了三十多个人,更大的人员调整还得以后慢慢来。

不过他此次将朝中核心位置几乎都放上了自己用着放心的人,另外还大量任用格致学的人才。尤其是工部,六品以上已经没有一个不懂格致学的官员了。

除了外廷朝臣外,朱琳对内廷也做了较大调整,比如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换成了马文晟和冯康。不过内廷基本算是天子私事,倒不用专门在奉天殿宣旨了。

待人事工作安排完毕,朱琳又亲自起身高声道:“新晋刑部侍郎曾剑听旨。”

曾剑忙出列跪道:“臣在。”

“着由你主持,刑部、大理寺、吏部、七科协办,彻查泰征帝被挟掠之大案!此乃谋反极罪,绝不可使一人漏网!”

曾剑以及被提到的几个部门主事官员立刻一同伏身应道:“臣,遵旨!”

严办参与挟持朱琳源的官员乃是行公理大义的必然之举,纵谁也说不出半个不字,相反,所有朝臣还都得倾力“协助调查”。而朱琳如此大张旗鼓地彻查此事也有他自己的谋划这可是谋逆重案,而且举国震动,凡是涉案之人必然都是斩立决。如此一来,等案子查完了,朝中必然会空一大片的实缺出来。

所以他专门让自己嫡系的曾剑办理此案,这就是他对朝臣们高高举起的“大棒”。而涉案官员空出来的职位便是他的“胡萝卜”。在胡萝卜加大棒共同作用下,他整顿吏治、推行格致学甚至改革税制等举措所遇到的阻力都会大为减少,规划已久的《大明发展纲要》也将开始进入快车道。

登基大典结束之后,朝臣们都聚在新晋的核心众臣周围出了午门,道贺与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朱琳也习惯性地朝宫门方向行去,身后马文晟忙追了上来,小心提醒道:“皇爷,您是要出宫吗?”

朱琳一愣,旋即拍了拍额头,心中失笑道,倒是真的忘了,从今天起,这紫禁城便是自己的家了。

由于先前为了节省修缮银,乾清宫到现在也没修好,只有西六宫南侧的养心殿可以居住。

等朱琳在宫人、侍卫簇拥下走进月华门,抬眼望到恢弘雄壮的养心殿殿宇的一刻,方才登临大位所带来的心潮澎湃不禁渐去,取而代之的却是万斤重担压在心头那可是整个大明江山的重量!

他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一年半了,这期间他虽依靠先进的武器及战术从建虏手中夺回了长江以南的大明半壁,但他非常清楚,如今的大明其实沉疴已久,积弊极多。

从糜烂的吏治到荒谬绝伦的税收制度,从严重不平衡的耕地分配到近乎凋敝的工商业,以及百姓对朝廷失去信心、萎缩了数百年的海运等等,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大明的躯体。甚至在吏治、税收等方面,连建虏都比现在的大明做得好!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