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正文 第二十六章 大明朝的县政府

PS:热烈庆祝建党90周年!在这普天同庆的一天,欢迎大家踊跃砸票!踊跃收藏!同时祝愿大家周末吃好玩好啊!

……………………………………………………

第二十六章大明朝的县政府

过了十字街,转过一个街角,就能看到县衙了。

明朝的县衙不比现代人所熟悉的县政府,这里是明代县级政府的办公官署,可以说是一县的政治中心。

县官、佐贰、首领等朝廷职官和六房书吏,按规定都要在县衙中居住和办公,大量的执事差役也在县衙中听候官吏差遣,县级政府的刑名、钱谷等日常政务主要是在县衙中完成的。此外县衙内外还有监狱、仓库、县学、宾馆、驿站、递运所等相关机构和设施。

可以说,这是一个小而全,杂而不繁,精简到了极致,却又不会影响地方行政正常运作的行政单位。古人用了两千年的时间才总结出这样一套高效、简而不乱行政体系,当然有他的可取之处。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因为体制问题,权力的相对集中,大明朝除了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吏治极端的清廉外,之后的两百年中地方贪污腐化也同样走向了一个极致,可以说人治之所以为历史所淘汰,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法制,也并不是想象中的无所不能。

就比如说现在,看着热闹喧哗如菜市场的一样的县衙门前,赵越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古代难道就没有所谓的“治安管理”吗?

摆地摊的竟然可以一路摆到县政府门前?看着不远处中门大敞四开,也并没有影视剧中把守县衙的左右衙差,几个孩子更是在这里来回跑闹。

两个写着“肃穆”的烘漆牌板简直就是如同虚设!

松开了赵越的手,丝毫没有为刚才抓疼朋友感到尴尬的薛芳得意的笑道:“本县这几年风调雨顺,百姓富足,虽然不能说是夜不闭户,却也是路不拾遗。去年本县更是添丁进口一百五十有六,新增良田数百亩,其他县学、劝善惩罚之事都有成绩。赵先生觉得眼前情景如何,耕者有其田,百姓有恒业,如此太平盛世海外可能与我大明朝相比?”

感情你说这些话是在这里等着我呢。

不过赵越听到这里,又是此情此景也不由得由衷的赞叹道:“比不上,比不上。”但是赵越也看不得这人太过张狂,就忍不住呛了他一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行不正,虽令不从。文武之治,布衣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我……”薛芳没想到赵越后半截话竟然答非所问,可偏偏话堵在喉咙里就是说不出口。

赵越这两句话都是出自孔圣人,按道理说都是说施政的根本,也就是“人治”的核心思想,可是怎么听着就这么别扭呢。

赵越见薛芳憋的满脸通红,就好像是恶作剧得逞的孩子,哈哈大笑的迈步就先行走向县衙,然后左顾右盼好似参观旅游景点一样。

薛芳站在赵越身后瞪大眼睛盯了他片刻,结果僵硬的表情顿时化作自嘲的一笑,迈步也跟上前去,“赵先生慢走,县衙可不是外人随便可以乱闯的……”

…………………………………………………………

黄县县衙之前有照壁一道,照壁后为牌坊。仰头看去,就见县衙牌坊上有匾额题有“忠廉坊”三个隶书。牌坊以里为大门,大门两边的墙呈“八”字形,所谓“八字衙门”即由此而来。八字墙上可张贴告示、榜文,公布科举考试录取结果等,有的加上顶棚和栅栏,称“榜廊”或“榜棚”。牌坊以里,设有医学、阴阳学,右侧设有急递铺,以便于县衙公文的快速递送。牌坊正北为鼓楼或谯楼,为两层,是县衙中最高的建筑,便于报时和瞭望。鼓楼外墙左右,分别建有申明亭、旌善亭,或申明在左、旌善在右,或反之,无一定之规。

进入鼓楼,也就正式踏进了县衙的大门。

有的县没有鼓楼或谯楼,而以县门代之。而黄县算是地方大县,固然许多设施早已经荒废,却也不失威仪。

而鼓楼之后,即是仪门。有的县鼓楼之后还有一道二门,仪门为三门。仪门之左,一般设土地祠、衙神庙、寅宾馆,仪门右侧为县狱。仪门中间为正门,平时关闭,只有迎接上级或同级官员造访时才打开,两侧开有角门。仪门内为衙中最大的一进院落,院中树立一座小亭,称“戒石亭”。亭中石碑南面刻“公生明”三字,语出《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碑阴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戒石碑下有甬道向北,到达月台,台上即是县衙的的核心建筑——大堂。

大堂为知县审案、办公之所,一般建得高大轩敞,正中设桌案,堂前设栅栏,前有飞轩甃,其下为露台,上有审案时供人犯下跪的跪石。大堂两侧耳房可用作仪仗库、銮架库等库房。大堂左侧或右侧,有的还设有“典史厅”或“赞政亭”,为幕官典史办公之所。

到了这里外人就不能继续向里走了,因为古代的县衙内堂同时也是知县老爷休息居住的地方,有携带家眷上任的官员,后衙内就是阖府的老少子女,又如何能够让外人随意瞧见的。

因此到了大堂前,薛芳就叫住赵越等人,让他们在左侧的一间“耳房”休息,然后大喊一声才叫来一名老衙役为大家端茶递水,而他自己则要去换上官服,好为赵越办理赏金相关的手续。从这一点上看,这人倒是把公私分的清楚。

少顷,薛芳换过一身绿袍公服,腰系乌角带,迈着四方步踱步出来,官气十足。如果赵越没看错,这位薛主簿的胸前的补子上绣的是一只——鹌鹑?

明朝四品以上着绯,七品以上着青,只有八九品小官衣服的颜色才是绿色的。至于补子,文官飞禽,武官走兽。也难怪人家叫这帮当官的都是衣冠禽兽。

赵越看着这位薛主簿,自己倒是坦然自若,可沈通等人这辈子见过最大的官恐怕就是眼前这位主簿大人了,所以表现的都有些坐立不安(戚继光又是例外)。

薛芳也不见怪,哈哈笑道:“失礼失礼了。让各位久等。今天县衙大休,也没有个人出来招待诸位。知县老爷和县丞等人又都有去戚府拜祭,官场上往来迎送难免要耽搁些时日,要不是我匆匆赶回来值守,赵先生诸位这一趟怕是要吃个闭门羹了。”

赵越左右看了看,疑惑道:“难道说县衙就知县和主簿这几个人?”

看到赵越不解,薛芳用手在空中虚画一个圈:“当然不是,本县官吏满编,自然不会就我们这几个人。”说着就见薛芳不厌其烦的为赵越解说这县衙的编制。

县衙中的人员分为官、吏、役三等,在数量上呈金字塔形。

在政务上的分工大体为官主决策,吏理文书,役供差遣。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即正官、佐贰、首领,为朝廷命官,数量极少。知县总管一县之政务,佐贰、首领则分别分工负责劝农、水利、清军、巡缉等某一方面的事务;吏员为在吏部注册的公职人员,主要在六房、粮科、马科等各房科中办事,处理公文账册;衙役则司职站堂、看管、守卫、催科、抓捕等事,听候官吏差遣。

这样掐指一算,赵越惊讶的发现,一个县级行政单位,所有部门在编的办公人员加在一起,也不过几十人而已,难怪堂堂一座县衙显得如此空旷。这要搁在后世,说出去都不会有人相信,就赵越知道的现代一个县,光是名类繁多的机关单位,随随便便就上百个之多……可为什么后世说起古代官场弊病,这第一条总是提到“冗官冗员”呢?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