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二十七章︰糧食安全

李過帶著一千士卒冒著清軍綠營的槍林彈雨向前挺進。

在前進的道路上,有不順軍將士中彈倒下。

好在這一千順軍將士都是李過的親兵,其裝備水平在順軍中算是比較好的,可以做到人人著甲。

清軍用的火銃無論是射程、破甲能力、射擊精度抑或是殺傷力比起明軍的火銃都稍遜一籌。

加上清軍的開火距離較遠,因而這些被清軍火銃擊中的順軍將士還是有不少人能夠幸存下來。

一支軍隊能夠扛得住多大的傷亡和這支軍隊的個人勇武無關。更多的是和這支軍隊的組織紀律水平以及主帥的能力掛鉤。

望著身邊的怕袍澤們一個接著一個的倒下,要說李過麾下的這些順軍不怕,那是不可能的。

李過的這些親兵當然也怕死,只是有李過沖在最前面。主帥如此,這些親兵自然沒有退卻的理由。都硬著頭皮跟著李過一起向清軍綠營的軍陣挺進。

五十步。

四十步。

三十步。

李過眼見自己距離清軍綠營的軍陣已經越來越近,清軍綠營兵們的臉龐也漸漸清晰了起來。

魏彰見狀,手里握著的腰刀也在不听使喚似的顫抖著。

他娘的,明朝的新軍難纏,順軍什麼時候也變得的這麼難纏了?

魏彰,乃至大部分的綠營兵軍官早先都是漢軍八旗出身。

入關以來和李自成的順軍交過手,李自成的順軍要比明軍普通的營兵(高杰所部的營兵除外)稍強,但遠在明朝新軍之下。

這是魏彰對順軍戰斗力的認知。魏彰不明白,什麼時候順軍也變的如此難纏了?

綠營兵們見狀也為之駭然失色,他們都因為明朝新軍是硬骨頭,順軍是軟柿子。沒想到最後軟柿子竟是他們自己。

「放!」

順軍這邊的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畢竟李過的這支親兵隊伍從未抵近到敵陣前如此近的位置。

隨著他們距離清軍綠營的軍陣越來越近,他們的傷亡也陡然增加。

順軍的隊伍也隱隱出現了一絲松動,雖然清軍望著越來越近的順軍開始變得手忙腳亂,裝彈也開始變的不利索。但打出去的銃彈,準頭卻是大大增加。

順軍將士得到了開火的命令,急忙舉起早已裝填好的火銃,毫不猶豫地扣動了扳機。

李過的這支親兵裝備的火銃是馮雙禮剛剛從軍庫里調撥出來的最新式的燧發火銃,其準頭和殺傷力都遠勝于清軍發火率只有七成左右的燧發火銃。

綠營兵的著甲率並不高,清軍在短時間內搞出來二三十萬綠營,自然是不能指望這些綠營的裝備水平有多高。

除了軍官有著甲之外,很多綠營兵的底層士卒就只套了一件號衣。

因此面對順軍近距離的火銃齊射,綠營兵傷亡慘重。只一輪排槍,就壓垮了士氣瀕臨崩潰的綠營兵。

魏彰也被順軍的流彈射中,綠營兵群龍無首,瞬間亂作一團。

甚至出現了爭先逃跑,互相踩塌的時間。

李過見狀隨即率軍向這些潰散的綠營發起沖鋒,順軍的將士個個都跟打了雞血似的,一窩蜂地沖向潰逃中的清軍。

「就這麼贏了?」

李過沒料到明軍教給他們的這套戰術這麼好用。

當初明軍在教授他們這套打發死,順軍上到軍官,下到普通士卒基本上都不接受明軍的這套戰術。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明軍的這套戰術簡直就是啊讓人去送死。甚至有不少順軍將領一致以為,明軍是故意傳授他們這套戰術,讓他們去死。

畢竟大順和明朝是盟友的同時,也是有著血海深仇的競爭對手,難保會對對方留一手,甚至是落井下石。

李過的當初的想法和順軍的軍官們大同小異,也並不認可明軍的這種戰術。

與其說是不認可,倒不如說是不相信。李過不相信作為常勝之軍的明軍使用的竟然是這麼簡單,甚至看起來有有些愚蠢的戰術。

在親身經歷,並使用了明軍這套戰術之後,李過的想法發生了轉變。

有時候越是簡單的戰術,越是能夠收到奇效。

順軍的士卒絕大多數都是農名出身,越簡單的戰術,學起來也越快,。

至于愚蠢,戰爭本質上就是同類相殘,世界上還有比戰爭更愚蠢的事情麼?

「堵巡撫,你們明朝的新軍就是這麼打仗的?」

趁著打掃戰場的間隙,李過問堵胤錫道。

「我大明朝新軍用的就是這套戰術,只是我大明新軍更加訓練有素,開火距離更近,各哨都配有小炮而已。」堵胤錫對李過說道。

堵胤錫並不擔心泄密,這些東西,新軍那邊也曾派教官訓練過順軍。只是徒弟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至于順軍到底學了多少去,那是他們順軍自己的事情了。

尚可喜見派出去的那營山東綠營很快被明軍擊退,急忙派兵前去接應。

雖然他拿山東綠營當炮灰,但他還是不希望山東綠營被順軍全殲。

他和孔有德好歹也是同僚,和孔有德的私交也不錯。要是到時候一個山東的綠營兵都沒能夠活著回去,孔有德那邊,尚可喜也不好交代。

順軍使用的那套戰術尚可喜剛剛也看了。

這套戰術並不是什麼秘密,綠營當初學的就是明朝新軍。

無論是裝備還是作戰所使用的戰術都向明朝的新軍看齊。

雖然如此,但尚可喜也不得不承認,綠營和明朝新軍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這個差距是方方面面的,在兵員方面綠營更喜歡從明朝原來的降卒中挑選精壯,作戰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卒。

而明朝新軍則更傾向于挑選憨厚淳樸的農名和工人。

軍官方面雙方的差距就更大了,明朝有專門的講武堂用于培養軍官。

哨一級以上的軍官就算是從底層提拔上來的,也要送到講武堂進修。因此明朝新軍的很多軍官,甚至是士兵都能夠做到識文斷字。

這還是普通步兵的情況,至于炮兵的識字率,那可要比步兵高多了。畢竟明朝新軍炮兵挑選兵員更喜歡挑選有文化底子的士兵。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明朝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後勤運輸能力,以及財政能力。

這些都是大清,也是大順所不具備,更無法學的。因此縱然孔有德、尚可喜等人對明軍的戰術研究的多麼透徹,但臨戰還是對明朝新軍這套簡單到有些愚蠢的戰術束手無策。

據尚可喜所知,明朝新軍普通士兵的軍餉是一個月兩銀元,傷殘撫恤,陣亡撫恤都相當可觀。甚至傷殘退役的士兵,朝廷那邊還會幫襯著給找個營生糊口。

士卒沒有後顧之憂,自然肯用命,自然不怕死。

這些東西都是清軍沒辦法學的,尚可喜充其量也就最多像當初明朝將領養家丁一樣,訓練出幾個精銳的綠營,僅此而已。

多鐸和阿濟格得知尚可喜初戰順軍不利之後,感到大為驚詫。

現在大清已經不再將大順視為主要的競爭對手了,而是一個二流的角色。

這個節骨眼上尚可喜在順軍手里吃了敗仗,這讓多鐸和阿濟格的臉上多少有些掛不住。

多鐸和阿濟格為保萬無一失,甚至還派吳三桂去協助尚可喜作戰。

「列陣出擊,我就不信了,老子收拾不了明朝新軍,還收拾不了順軍不成?」

尚可喜也有些氣不過,多鐸和阿濟格派吳三桂前來,顯然是信不過他尚可喜,質疑他尚可喜的能力。

為了向兩個大主子證明自己的能力,尚可喜還是下令整軍出擊,會一會順軍。

清順雙方展開激戰,李過在正面迎擊牽制尚可喜的清軍,高一功和劉芳亮率部抄掠清軍側翼。清軍不敵,尚可喜只得率軍灰溜溜地撤退。

只是順軍兵不多也不精,多數都還是二三流的軍隊,能打敗尚可喜的綠營已經不易。

清軍隨退,但是並沒有崩潰,因此李過也沒有下令追擊,而是見好就收,也退了回來。

山東一線的戰事的順利,朱琳澤感到很高興,收會山東,南直隸也就多了一道屏障,多了一層保障。

對于李定國未能迅速攻下濟南城和聊城,朱琳澤也表示理解。

現在朱琳澤最擔心的還是西線的豫南和湖廣戰場,只是豫南和湖廣方面暫時還沒有什麼消息。這讓朱琳澤有些坐立不安。

也不知道黃得功的虎賁軍現在到哪里了,進入到湖廣地界沒有。

現在能不能保住湖廣,關鍵就在黃得功的虎賁軍能不能及時入援湖廣。

倒不是說馮雙禮能力不行,朱琳澤還是相信馮雙禮的能力的。

馮雙禮是他麾下為數不多有獨當一面的能力的將領,能力還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縱然馮雙禮有能力,但他現在手里就三標人馬,能做的事情也十分地有限。

「朝廷雖然去歲歲入有所增加,不過很多賦稅的增加是來自桑田和棉田,而不是來自稻田。」

弘光二年的財政收入很好看,陸聞達在看完了弘光二年的財政收入之後臉上還是充滿了憂慮。

「據臣所知,江南、浙江的稻農見種桑養蠶,種棉織布所獲之利要倍于種植稻米,紛紛改種桑棉,長此以往,決非幸事。」

「陸先生何處此言?這些桑田棉田所獲之利可用于購買稻米,江南的糧田雖然少了,但湖廣的糧田卻在增多。再者,現在本朝可不止從湖廣可以收糧食,亦可花銀錢走海路從南洋和日本購入。」倪元璐的意見和陸聞達向左。

江南的稻田日趨減少,桑田和棉田增加也不少弘光朝才有的事情。前幾朝也沒見出什麼亂子。

只是在閩王該織造局為國營紡織廠,下旨允許並支持民間興辦工廠之後,對生絲和棉紗的需求陡增,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因此江浙一代桑田和棉田的種植面積這才一年比一年多。

現在這些桑田和棉田都能收上稅來,國營紡織廠也是納稅大戶。

絲綢和棉布更是大明朝緊俏的外貿商品。

牽一發而動全身,倪元璐不希望朝廷在這方面出什麼岔子,進而影響到朝廷的稅收。因此倪元璐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

「倪尚書可以保證每年都買到糧食嗎?再者,萬一南洋諸國和日本的糧食坐地起價,可怎生是好?我大明朝百姓的飯碗難道要掌握在他人手里?」陸聞達向倪元璐發問道。

「他敢?我大明朝海軍之強,不下于成祖士氣鄭和下西洋之時,南洋諸國和日本,若敢坐地起價,讓海軍過去兜兜風便是。」倪元璐反駁道。

倪元璐並不認為這些蕞爾小國有膽量和大明朝叫板,陸聞達的擔心不過是無稽之談。

「要是他們與我大明交惡,不種余糧了呢?」

「陸聞達,你鑽牛角尖是不是?」

朱琳澤在一旁饒有興致地听陸聞達和倪元璐吵架。

兩個人都各執一詞,各有各的道理,陸聞達擔心的大明朝的糧食安全問題。

江浙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增長,朱琳澤也是看在眼里的。

受益于絲綿貿易的紅利,放棄種植經濟效益較低的稻田,改種經濟效益更高的桑田和田是大勢所趨。

只是糧食問題也只得關注,陸聞達的擔心不無道理,弘光二年從南洋諸國采買的糧食就已經比崇禎十七年要高了足足兩成,采購糧食的成本確實大大增加了。

當然,倪元璐也沒錯,眼下徹底改變朝廷財政入不敷出的現狀也是當務之急。

雙方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上發表自己的言論罷了,朱琳澤並不反感這樣的吵架。要是吵著吵著能把問題解決,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民以食為天,閩王,眼下趁著問題尚小,朝廷還沒出現缺糧的情況,著手解決還來得及,要是到時候鬧糧荒,縱然有再多的絲綿和銀子又有何用?這些東西又不能填飽肚子。」

兩人吵累了,陸聞達也懶得再和倪元璐繼續爭吵下去,對朱琳澤說道。

「孤知道了。」朱琳澤轉而又問倪元璐道,「倪尚書此番來閩王府所為何事?」

「回閩王,為銅錢的事情而來。」倪元璐向朱琳澤行了一個禮說道,「銀元和銅元發行之時的兌換比例是一銀元兌換一千銅元,現在銀賤銅貴,一銀元所能兌換的銅元已經不足八百銅元之數。」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