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八十七章︰張獻忠之死

弘光二年秋天的京師城。

多爾袞和一眾滿清高層核心到天津衛校閱大清的水師。

大清不勝南明海軍之擾,多爾袞不得不頂著滿族內部的壓力,力排眾議,建設起了大清朝的水師。

八旗子弟不善水戰,因此水師的建設多爾袞不得不依靠漢人。

只是北方漢人善水戰者也不多,起初多爾袞所建設的水師並無多大建樹,只是規模要比在關外之時稍大一些而已。

水師所用的舟船基本還是按照舊有的艦船為基礎進行小幅度的改進。

這樣的水師自然不是強大的南明海軍的對手,為了加強大清的水師,多爾袞甚至從朝鮮抓壯丁編入大清的水師。

鄭芝龍北上降清之後,大清的水師情況才得以改善,鄭芝龍從福建帶來的三十七艘大艦成為了大清朝水師的主力。大清朝的水師至此才向上邁上了一大台階。

當然,紅夷人也給他們提供了不少的幫助,尤其是在造船鑄炮方面。

多爾袞也清楚鄭芝龍是在窮途末路之際才不得不投奔他,紅夷也是為了拉攏大清對付南明才與大清合作。

說到底,大家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

大清實在是缺乏水師之才,多爾袞不得不重用北上降清的鄭芝龍,任命其為北直隸水師提督,負責大清統帶大清水師。

望著大沽口外停泊的三十七艘滿炮的大船以及上百艘中小艦船。多爾袞不禁豪情萬丈,這是他有生以來親眼見到的最大規模的水師。

尤其是當看到大艦兩側的十幾門艦炮的時候,多爾袞不禁感慨道。

「有此海上利器,何愁海波不平。」

似乎是有了這麼一支海上力量,大清就有了和南明海軍在海上叫板的資本。

「攝政王英明,只是我大清水師雖強,但還不是南明海軍的對手。」

此時的鄭芝龍已經剃了丑陋的金錢鼠尾,換上了滿清從一品官服。

多爾袞沒見世面,鄭芝龍可是見過世面,鄭家水師全盛之時尚且不是南明海軍的對手。更不用說現在逃竄到北直隸的這些殘部。

以大清水師目前的狀態,不要說和整個南明海軍叫板,就是想和南明的北洋艦隊叫板都費勁。

南明海軍什麼實力,他清楚的很,短時間內大清水師絕無在海上打敗南明海軍的可能,哪怕是南明海軍的一支北洋艦隊。

鄭芝龍更希望大清能夠在陸地上打敗南明的陸軍,大清水師則負責配合大清的陸軍作戰。

「這等強悍的水師還不是南明海軍的對手?」多爾袞面色一沉,心有不甘地說道。南明的海軍到底有多強?

「南明海軍有大艦數百艘,精通海戰之水兵不可勝計。」鄭芝龍說道,「但天命在我大清,只要攝政王支持水師的發展,假以時日,我大清的水師必能擊敗南明的海軍!」

說這句話的時候,就連鄭芝龍本人也是將信將疑。以南明海軍目前的發展啊勢頭,只要南明高層不犯大錯,大清的水師很難追趕上南明的海軍。

更何況,大清的重點肯定是陸師而不是水師。不管怎樣,他鄭芝龍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盡量提升大清水師的主力。

「鄭芝龍,有話直說,你要孤怎麼支持你。」多爾袞很快恢復了平靜,波瀾不驚地說道。

「臣請劃登萊二州,金州、金州中左所給水師,一則以此四地之錢糧養水師,二則以此四地未水師之軍港。三則建造快船,襲擾南明海軍之運輸船,若有余力則可建造大船,積蓄水師之實力,待到羽翼豐滿之時和南明海軍一決高下!為攝政王掃清一統天下之障礙。」

思慮再三,鄭芝龍還是決定說出了他的想法。

多爾袞只是靜靜地望著大沽口外密密麻麻的海船,心里冷笑道,這個鄭芝龍,胃口可真大,我大清不是前明,前明能容許你在福建坐大,而我大清絕不容許你一個漢人在我大清的地盤上坐大。

「本朝未有提督直接插手地方政務的先例。」多爾袞冷冽的目光射向鄭芝龍。

「臣有罪!」鄭芝龍見情況不妙,急忙叩首告罪,乞求多爾袞的原諒。

多爾袞也沒叫鄭芝龍起來,只是任憑鄭芝龍這麼跪著。

多爾袞俯視著鄭芝龍的脊背,猶如主人看一條不听話的惡狗一般,良久之後才不緊不慢地說道。

「劃登萊、金州、金州中左所四地給水師作為軍港駐扎造船之事孤倒是可以考慮考慮。」多爾袞淡淡地說道,「但今年之內,水師必須將長生島收回來!」

長生島有如扎在大清月復地的一顆釘子,讓多爾袞感到非常的不自在,只要長生島在南明的手里,以南明水師之犀利,只要海面不凍,駐扎在長生島上的明軍隨時能夠威脅到大清的龍興之地。

長生島就如同當年的皮島一樣難纏,或者說是比皮島更難纏。

畢竟當初毛文龍能夠從明朝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基本上是以饑兵和大清作戰。而長生島上的明軍可是什麼都不缺。

校閱完大清的水師後,多爾袞回到了天津衛的行轅,著手處理今天的政務和軍務。

大清這一年來的進軍還算順利,但遠不能讓多爾袞感到滿意。

阿濟格和多鐸已經打敗大西軍,佔領了四川主要地區,只要休整一陣子就能繼續發兵東下,攻打大順。

這是一個好消息,不過多爾袞也沒多高興。

多爾袞心里清楚,無論是大西和大順都不是大清真正的對手,南明才是大清真正的敵人。

打不敗南明,大清就無法一統天下,成為天下共主。

然而大清自入關以來對南明用兵最順利的一次也就去年乘著南明在山東兵力空虛之際,乘勢收復了除兗州府之外的山東諸州府。

期間多爾袞也多次催促濟爾哈朗和孔有德繼續率軍南下,想要深入南明月復地。

只要深入南明月復地,就算不能佔領其疆土,大清也能像崇禎時期一樣,劫掠當地財富和人口。一來可以慢慢削弱南明的實力,而來可以用劫掠來的財富養軍。

只是兗州府的南明守軍太過頑強,濟爾哈朗和孔有德幾次南下的嘗試都以失敗收場。

朱琳澤在平定閩粵回師之後,更是直接整合了左良玉和黃得功的兵馬,再加上高杰本來就唯朱琳澤馬首是瞻。

可以說通過這次整編,朱琳澤幾乎是掌握了南明所有的兵力,南明內部再無任何一股勢力能和其相抗,這對大清而言可是比在戰場上敗于南明還要壞的消息。

多爾袞不怕漢人,但他怕團結一心的漢人。

反觀大清這邊,情況還不如南明樂觀。

吳三桂這個奴才不是很听話,鄭芝龍又是新附之人。從朝廷到民間一觸即發的滿漢矛盾。這些問題都讓多爾袞感到非常傷腦筋,

但這些都還不是讓多爾袞感到最揪心的,讓多爾袞最揪心的是留守京師的八旗子弟在這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內不是沉湎于京師城的溫柔鄉就是忙于跑馬圈地。

八旗兵們床上的本事長進了不少,弓馬倒是越來越生疏了。

八旗兵本來人數就不多,現在留守京師城的這些八旗兵又自甘墮落以致戰力大減,長此以往對大清而言絕非幸事。八旗兵也是時候該整頓整頓了,一味地放縱下去,不出幾年,滿八旗將無能征善戰之兵。

大清統一天下的事業尚未完成,多爾袞絕不容許八旗兵,尤其是滿八旗的兵就此墮落。

八旗兵要是墮落了,大清還怎麼爭這個天下?

此時的四川,在清軍主力的進攻下,大西軍節節敗退,就連成都丟了。

張獻忠在和清軍的作戰中勝負重傷,在三個的義子的掩護下率領大西軍的殘余兵馬向雲貴方向轉移。

在保寧失守後,張獻忠終于低下他高傲的頭顱,向朱琳澤和李自成服軟,表示願意加入抗清民族統一戰線,希望李自成和朱琳澤能夠出兵援助。

李自成自顧不暇,大順剩下的一畝三分地都不一定保的住,更不用說出兵援助張獻忠了。

而朱琳澤這邊,在清軍入川之際,山東方向面臨著濟爾哈朗以及孔有德部八旗兵和綠營兵攻擊,他本人也忙于平定閩粵之亂,處理家務事。自然也抽不出兵力入川援助大西軍。

再者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從漢中入蜀的道路都不好走,更不用說從湖廣逆流入蜀了。

饒是如此,朱琳澤還是援助了大西軍部分糧草軍械,支援大西軍抗清,並留下了少量教習教授大西軍如何使用銃炮。

這是大西軍在和清軍作戰期間唯一獲得的援助,只是清軍的攻勢太過猛烈。大西軍最終還是沒有頂住清軍的攻勢。

張獻忠自知命不久矣,在南逃途中召來三個義子和大西軍的高層將領,準備布置身後之事。現在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這支曾經跟隨他南征北戰的軍隊,他想在死前給他的這支軍隊找一個好的歸宿。

「以前我以為,李自成攻陷京師城之後,大明朝氣數已終,現在想來是我錯了。」張獻忠在孫可望等人的攙扶勉強起身,十分費力地說道,「明朝沒有亡,此乃天意。」

「父親好生歇息,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成都雖然丟了,但咱們這些弟兄都在,咱們去貴州去雲南,我大西定能東上再起!」

孫可望早已泣不成聲,哽咽著說道。

貴州和雲南是他們最後的希望,只要出了平坦的四川,南邊就是崇山峻嶺,清軍的騎兵發揮不出他們的優勢。

張獻忠無奈地搖了搖頭,苦笑道︰「為父有當皇帝的心,沒有當皇帝的命。為父的身體為父清楚,為父怕是到不了四川了。」

張獻忠自知自己是行將就木之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張獻忠也看的比之前通透了。

「父親!若是沒有父親,孩兒當初早就曝尸荒野,被野狗啃食了去。父親放心,只要孩兒們有一口氣在,就算是爬也要將父親帶到雲貴。」孫可望說道。

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皆出身貧苦,當初要不是張獻忠認他們為義子,將他們培養成才,哪里有他們的今天。三人心里都記著張獻忠對他們的恩情。

這就是為什麼當初在四川做盡荒唐事,杖責他們,他們依舊死心塌地地追隨在張獻忠左右的原因。

要是能到雲貴,他張獻忠又何嘗不想到雲貴去以圖東上再起?只是以他現在的身體狀況,不要說是雲貴,只怕是四川都走不出去。

「孩兒們記住,這天下無論是大西的天下,還是大明的天下,亦或是大順的天下,那都是咱們漢人的天下。」張獻忠對周遭眾人說道。

「李自成現在龜縮于荊襄一隅之地,已經成不了氣候,南明閩王,此子非池中之物,定國在其軍中效力,你三人和諸將可去投靠大明,也算是為作惡一生的為父贖罪。

為父已經寫信給定國,只可惜為父等不到定國的回信了,為父唯一遺憾的事,就是沒能夠在死前再見一見定國。」

這件事張獻忠考慮了許久,大西軍若是投李自成,將來也不會有什麼作為,與其如此,不如投靠有中興跡象的大明。

話音剛落,一代梟雄張獻忠便溘然長逝。

張獻忠的離世,讓大西軍全軍上下沉浸在無盡的悲痛之中。

清軍依舊對大西軍窮追不舍,後方傳來清軍追兵已至的消息,孫可望等人無法就地安葬張獻忠,只得留下少量兵馬阻截清軍,率大軍帶著張獻忠的遺體繼續馬不停蹄地南下雲貴。

此時大西軍內部也發生了分歧,孫可望主張帶大西軍繼續南下入雲貴,保持大西軍的獨立性。

而劉文秀和艾能奇主張遵循張獻忠臨終前的遺願,投奔大明朝。

在大西軍被清軍窮追猛打之際,只有大明朝給予了他們實質性的支持。劉文秀和艾能奇因此對大明朝的印象還不錯,麾下也有不少明軍教習幫忙訓練的火銃兵和炮兵。

在明軍教習的潛移默化之下,這些火銃兵和炮兵個更傾向于投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