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三十四章︰大學堂

率先清丈應天府、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松江府五府是基于現實的考量。

朱琳澤要的是高質量的清丈,而不是敷衍了事,以目前他的能力無法在整個南直隸和浙江同時進行清丈田畝的工作。因而只能退而求其次,進行分批清丈,先清丈其中的五府。

此五府都是非常富庶的州府,要是清丈工作順利,可保朝廷明年財政無虞。

再者,就算財政不足還有查抄的家產作為打底,這些查抄來的家產夠朝廷兩到三年的用度,也就是說朱琳澤要在這些抄沒來的家產花完之前完成南直隸和浙江的田畝清丈工作,以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對外大規模用兵的情況下,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要是陷入長久的消耗戰,這些抄沒來的家產絕對用不到兩三年。

「分批清丈倒是可行,阻力也沒那麼大,只是後續要清丈的田畝太多,這些吏員肯定不夠用。除了南直隸、浙江,朝廷可還控制著河南大部,山東全境,如要丈量這些地方的田畝,幾百人的吏員隊伍肯定不夠用。」陸聞達分析道。

朱琳澤清楚陸聞達的意思,陸聞達是希望他能夠擴大吏員的隊伍。

河南、山東地處前線,目下明清雙方戰況尚不明朗,這兩個省份朱琳澤目前不打算耗費大量精力和錢糧投資其中。朱琳澤雖率閩王軍兩挫清軍鋒鏑,但清軍主力尚存,兵力依舊雄厚,兩次戰術上的勝利並沒能完全扭轉戰略上的被動。

山東的情況稍好,有險可守,後續能夠將戰線穩住倒是可以投資山東,盡快讓山東的生產恢復過來。

至于河南四戰之地,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經過連年的戰亂就連城牆都給拆了,更不用說黃河還被掘了,恢復成本遠要比山東高的多。

「講武堂可以登報招生,吏學堂是不是也可以登報招生?」

陸聞達見朱琳澤沒有表態便說出了他的想法。

「當然可以。」朱琳澤說道,「閩王府名下的學堂繁多,除了陸軍講武堂和海軍講武堂外,本王打算將其余的大小諸學堂,諸如吏學堂、匠學堂、醫學堂、農學堂、商學堂等學堂合為一大學堂,招收更多的學生。」

陸聞達聞言不禁瞪大了眼楮︰「此乃亙古未有之創舉,若能設立大學堂,廣納學生,培養經世致用之才,閩王很多事情都可以放手去做。」

還是陸聞達比較了解他,知道他最缺的是人才。

「只是創立大學堂其中所費不少,再者國子監那邊肯定會有意見。」陸聞達不無憂慮地說道,「除了國子監,江南的各大書院恐怕也會有意見。」

各個學堂的學生都管食宿,甚至連衣服都管,以現在的學堂學生人數規模,不包括海陸軍講武堂每年都要花掉二十二三萬兩白銀。將所有學堂整合成一個大學堂並擴大學生規模,其中的花費,只會比現在更多。

當然更大的阻力還是來自國子監方面,閩王現在不是普通的藩王,而是攝政監國的藩王。閩王的一舉一動都免不得讓外界想入非非。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

朱琳澤的想法恰恰和陸聞達相反,朱琳澤反而覺得現在學堂的規模太小,培養出的人才遠不能滿足需要。

每年二十二三萬兩白銀的教育經費,平均下來一個月也就兩萬兩白銀不到,這點錢在他看來不算多。

「國子監人數高達上萬,但每年朝廷能給他們提供的官職又有多少?多數生員還不是成日閑著在秦淮河飲酒狎妓,再說這科舉,天下讀書人不知凡幾,金榜題名者又有多少?

國子監那邊的壓力本王頂著,籌措大學堂之事,先生只管放手去做。」

朱琳澤對國子監那幫家伙的印象並不好,朱由崧監國之時,在紫禁城洪武門前鬧事的生員中,事後經查,國子監的人不在少數。

他本想大學堂的事情也自己親手抓,但轉念一想,他現在軍政大權兩手都抓,實在分身乏術,教育這一塊的事情,還是交給陸聞達主管。他就在幕後參與策劃就行。

「王爺所言有理,只是要將這麼多學堂合為一個大學堂,所需用地自然不會小,王爺又不圈佔土地,哪來的地建大學堂。」

陸聞達深以為然,世人皆重官而輕吏,殊不知吏的作用並不比官小。

大明朝政令不出縣城,太祖皇帝擔心官員擾民甚至下令禁止縣官出縣城,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官員與底層民眾月兌節。與普通百姓打交道的還是底層的吏,而擔任這些吏的多是當地鄉紳,閻應元和陳明逢就是其中的代表。

閻家和陳家兩家就是江陰縣數一數二的大族,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每次都能組織起上千人規模鄉勇的原因︰兩家在當地的影響力實在太大。

當然政令不出縣城,不下鄉,王朝對基層控制薄弱也不僅僅是大明朝獨有的問題。大明朝之後的滿清,甚至是民國都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直到共和國成立之後才得以解決。

以當世的科技水平朱琳澤無法做到像共和國一樣,實現對基層強大的控制力。但他可以做的比現在更好。

實現了對基層的掌控,無論是征稅還是戰時組織動員民眾都將更加有效。

尤其是現在弘光朝的實際控制區不算大,能夠征用的資源有限,他必須盡最大程度榨取控制區的戰爭潛力。

「徐文爵南逃福州,南京周圍的地徐家佔了不少,可就地征用。」

朱琳澤是不圈佔土地,但查抄上來的土地,尤其是南京城周圍的土地他可是垂涎三尺。這些靠近南京城的土地對于他而言可大有用途。

徐家倒是機靈,兩頭下注,定國公徐允禎死心塌地效忠弘光朝,魏國公徐文爵由于和他不對付支持擁立潞王稱帝。

最後無論是弘光朝廷贏還是靖武小朝廷贏都有他們徐家的一席之地。

「如此甚好,只是這經費」

設立大學堂之事敲定,陸聞達就開口向朱琳澤索要教育經費。

「教育經費不是問題,等抄沒的家產入了戶部倉促,本王讓內閣那邊商量商量撥五十萬兩白銀出來興建大學堂,閩王府這邊也出五十萬兩。」

朱琳澤大手一揮,直接撥給了一百萬兩白銀的教育經費。這恐怕是陸聞達平生所听到的最貴的一句話。別人都是一諾千金,閩王這是一諾百萬金。

陸聞達清楚閩王舍得花錢,但此前閩王花錢的大頭都是在陸海軍。陸聞達以為閩王偏重軍事,在教育上的投資不會有太大的興趣。這次能要來個二三十萬兩經費就知足了,不想閩王一下子給他批了百萬兩的教育經費。

這讓陸聞達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花這筆錢。

「一百萬兩好啊,好啊。」陸聞達有些失態,樂的合不攏嘴。

「銀錢本王批給你了,大學堂要辦不好本王可拿你是問,教育乃國之根本,育國之棟梁,興邦乃之安定也。大學堂能不能辦的好,關乎我大明朝未來數百年之國運,萬不可馬虎」朱琳澤一臉肅然。

這一百萬兩不過是前期的投入,教育同樣也是吞金巨獸,不僅投入大,而且短期之內不會有什麼回報,不過教育乃萬事之基這筆錢應該花。

只建一座大學堂未免有些空中閣樓的味道,朱琳澤想要的不僅是一座大學。他想要的是一整套相對比較完整的教育教育體系,他還想在各州府設立中學堂和小學堂,為大學堂源源不斷的輸血。

但這個舉措在目前看來施行起來的可能性並不大,一是當地鄉紳壟斷了教育資源。朱琳澤如果在清丈田畝的同時在當地設立中小學堂勢必引起當地鄉紳的激烈反彈。

二是科舉入仕的觀念千年來在人們心中早已經根深蒂固,就算開設了學堂,當地百姓也未必會願意把孩子送進中小學堂。

在生產力比較低下的年代,想要解放出一個月兌產者讀書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還是送入中小學堂這種新鮮學堂中冒險。

至于免除中小學堂的學生學費,那更是天方夜譚,朝廷現在財政緊張,軍費都捉襟見肘,哪來的余錢來免學費?

朱琳澤能在竹塹的中小學堂做到免除學費,那是因為竹塹的人口很少,所要免除的費用並不多。

再者竹塹是一張白紙,他的很多想法都能在竹塹實驗並付諸實踐。而在大陸這塊土地上,數千年來的身上背負的包袱太過沉重了,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他每向前走一步,都要經過深思熟慮。

但是在南直隸、浙江這兩個大明朝人口稠密的之地,哪個州府的人數領出來不是上百萬號人?這麼大的人口基數,按照當世金字塔形的人口結構,學齡兒童的人口數量肯定多的嚇人。所需的學費足以讓朝廷財政破產。

同時期的荷蘭人倒是普及率了教育,但荷蘭雖是強國,不過只是個小國寡民的強國而已,國土狹小,人口亦不過三百萬。而且同時期的阿姆斯特丹在當世的地位相當于後世之紐約,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

地狹人稀,又有錢,教育普及起來的難度自然就輕松許多。

受制于以上種種因素,設立中小學堂的事情朱琳澤只能暫時擱置,先清丈了田畝,解決了財政問題後再考慮教育問題。

後續在將大學堂的畢業生輸送到政府的各個機要部門為官為吏,讓百姓看到考入大學堂深造是有盼頭的,百姓們自然也就願意將之女送入中小學堂。

「王爺將大明朝百年國運都交到了屬下肩上,屬下怎敢馬虎。」陸聞達只感覺肩膀上的擔子愈發沉重。

「學堂雖然在建,但不代表就不能繼續授課傳業,當初在竹塹,講武堂生最早的校舍不過是幾間簡陋的竹屋,可就是這幾間簡陋的竹屋,還不是培養出了多為閩王軍的營正和兩位標統?」朱琳澤對陸聞達說道,「招收來的學生,你可酌情安排,地方不夠,先搭幾個簡易的棚屋先湊合湊合。」

「屬下明白。」說著陸聞達拿出一張名刺,「江西奉新宋長庚求見,贛督袁繼咸也在江東大營門口等候,宋長庚精通農工,此人不好仕途,王爺若是想興辦大學堂,此人倒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飽學之士。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讓屬下教授培育吏員尚可,但要是讓屬下培育農工之才,屬下實是無能為力,還需宋長庚這樣的專業人才出馬。」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