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在趙地和燕地這兩塊地方佔的便宜的匈奴族並沒有打算放棄進攻計劃。
以往匈奴人進攻邊境,那的守軍能守就守,不能守就盡可能地把損失降低然後撤軍。
更何況這次頭曼還是下了血本派了大軍進攻兩地的邊境,前後一共投入兵力十五萬都是沒能拿下。
但因楚軍這奇特的守城方式,匈奴軍也就只有前軍損失慘重,後續的部隊受傷人數遠遠大于戰死人數。
對于楚國對趙地和燕地的頑強防守,頭曼越是對里面的物資感興趣。
而且這些物資楚國必然無法全都帶走,但又不想給他們匈奴人留下,那麼就只能是派兵把守。
之前秦國給的物資尚夠,足以他們匈奴人度過兩個寒冬。
在休整了大半年,匈奴人再度對趙地和燕地發起進攻,而且這一次投入的兵力更大,足足是有二十幾萬快三十萬。
面對匈奴這來勢洶洶的大軍,昌平君也是重視起來,立刻是派出軍隊增援趙地和燕地。
公元前227年,夏。
匈奴人率先發起進攻,在失利了三次後終于是讓匈奴人發現了楚軍防守的弊端。
第四次開戰,匈奴軍破了楚軍的防守陣勢,第一道防線被破,匈奴軍殺進城內大肆殺掠。
但昌平君也是深謀遠慮之人,他很早便是盡可能地搬空邊境附近的城池。
他做好了最壞的打算,那就是邊境的那幾座要塞的規模本就不大,若是匈奴人執意強攻也會有被破的一天。
于是昌平君派人對要塞里的物資和附近的村落進行疏散,盡可能地減少損失。
而昌平君的這一舉動也給自己增加了好感,讓這些撤走的百姓看到楚國好的一面。
破了要塞的匈奴人看著空蕩蕩的城池也只能是殺楚軍泄憤,在要塞里重新休整大軍準備對下一個城池發起進攻。
楚軍與匈奴軍就這麼僵持住了,頭曼得知大軍搜的是幾座空城也只是微怒。
但楚軍的這些舉動坐實了趙地和燕地是有豐厚物資的,而且楚軍帶不走,所以只能派重兵把守。
頭曼對古德下了死命令,除非是戰損超過一半,不然就要一直對這兩個地方發起進攻。
起先古德想要效仿之前集結兩地兵力對某一地發起進攻,但只試了一次古德便放棄了。
這一次他們再去攻打燕地,但沒想到不僅是有楚軍還有齊國的軍隊。
沖了兩次沒能沖下來,古德便把大軍盡數調回要沖擊趙地,但打著打著古德發現不對勁了。
這楚軍是越打人越多,好像他們身後就是一整個楚國似的。
古德決定暫時不打了,反正背後就是草原,他們也不用過于擔心補給問題。
這也是昌平君精明的地方,他知道頭曼有野心但也絕不敢把所有兵力都拿來進攻用,自家老巢不得留人把守?
燕地那里,因為他和齊國的關系,那里的守軍配合齊國的軍隊可以完美勝任防守。
而他則是拉了二十萬大軍,靠著死守和匈奴的二十幾萬大軍就這麼對峙著。
雙方誰也拿不下誰,也同樣不擔心補給問題,索性就一直賴著。
匈奴人時不時騎著馬趕個兩天兩夜去草原上狩獵,活生生是把趙國邊境當作自己的家一樣。
雖然沒有什麼損失,但昌平君還是有些小小的不爽。
算上燕地的守軍,他有二十五萬大軍被匈奴人牽制在了北部。
只要匈奴人一天不撤軍,那這二十五萬大軍就得一直待在北方,等于說是他有近乎一大半的兵力被鎖死了。
「這胡人究竟再干什麼?」昌平君握緊酒樽眼楮眯成一條縫隙,如果不是事關日後計劃,他真想現在就給這匈奴大軍一個驚喜。
「相國大人,李魁大人的信到了。」侍從進了屋子,在昌平君的身後躬身道。
昌平君把酒樽放下,他拿過絹布然侍從退下。
看著絹布上的內容,昌平君原本緊繃的臉部肌肉終于是再也止不住地抽動著。
「一邊種田快速積攢糧食,種地時候還不忘訓練。」昌平君扯著絹布恨不得是把它撕成粉碎。
「好一個韓非,好一個秦國。」昌平君在憤怒下把那絹布隨手一甩。
難怪他的線人是沒能探出個什麼東西來,難怪在這快一年的時間里秦國默不作聲的。
明面上韓非散了一大部分士兵回鄉種田像是自暴自棄廢了秦國的軍隊實力。
實則是種田生產糧食的同時還時刻保持著軍隊的戰斗素質,如果發生戰爭,這些士兵便會迅速回到軍隊。
而且因為有訓練,他們並不會忘記戰斗技巧,而且還有著足夠的糧食儲備。
韓非這一招做的是真絕,而減少稅役這一招配合軍功爵制度,會讓更多的男丁參軍入伍。
昌平君越想越覺得這事有蹊蹺,他讀了韓非所有著作,這些政策完全不像是一個法家人能想出來的。
【作者題外話】︰寫了本西方奇幻的,我與龍君共生君臨世界,速速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