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十五章勛貴們的各個圈子

承天門外,京城里各級勛貴幾乎全部聚集于此。

當張維賢最後一個到來的時候,剛剛下了轎子。

勛貴們不管平時熟悉或不熟悉都立刻過來拱手示禮,其中,懷寧侯孫繼浚更是殷勤的跑步過去親自攙扶住張維賢的胳膊。

一副極盡討好的樣子。

孫繼浚這樣殷勤的獻媚,不僅令張維賢愣了一下,其余的勛貴看到這一幕也露出了鄙夷的目光。

畢竟勛貴們和文臣不同,文臣努力討好上司還有可能把官位再往上升一升。

而勛貴們,家里的子嗣如果沒有立下天大的功勞,爵位想要往上再抬一級,幾乎不可能。

勛貴們能插手的京營,周邊衛所等能撈錢的地方,幾百年下來,已經被京城的勛貴們瓜分完畢,想要再多佔一份,比登天還難。

何況大部分勛貴祖上都是戰功赫赫的名將,其子孫後代們雖然已經完全廢了,但是表面上還是有其自傲的面子工程需要維護。

所以,雖然在京城圈的勛貴中,英國公張維賢,定國公徐希,成國公朱純臣是他們的領頭羊,在平常相見時也會對其表現出尊敬。

但是讓勛貴們去卑躬屈膝的刻意討好,大部分勛貴還是拉不下臉來的。

然而懷寧侯孫繼浚卻不管這些,一邊熱心攙扶著,一邊噓寒問暖。

看著懷寧侯的這副樣子,張維賢自然知道是因為什麼,上一代懷寧侯孫承蔭萬歷二十九年襲爵,幾年前便已經死了,懷寧侯的這個爵位便空了下來。

不是因為上一代懷寧侯孫承蔭無子,而是現在的孫繼浚想要霸佔這個爵位而已。

懷寧侯府中,各族宗親為了爭奪這個爵位已經人腦子打出狗腦子了,一直沒有爭論出個合適的人選。

當時萬歷還在位,一看,你們一家子內部都還沒有搞明白呢,我正好還不想封呢。

還省下了每個月的俸米呢。

這也是皇帝能夠制裁各級勛貴們的一個有力辦法,那就是上一代襲爵的人死了,爵位空閑下來,但是皇帝就是以各種理由推月兌,不給你選定好的下一個繼承人封爵。

除非拿出足夠多的利益和好處來,才會勉強同意。

有時一個爵位,因為皇帝不給封的原因,足足拖幾十年時間的情況也有。

這個孫繼浚還算有些能耐,最近在懷寧侯的宗親中,月兌穎而出,眼看懷寧侯這個爵位馬上就要落到自己頭上了,但是朱由校就是卡住不給封。

這可把孫繼浚給急壞了,求到了張維賢的頭上。

死纏亂打之下,張維賢無奈,只好提點了一句,這次陛下宴請,你多準備一些禮物。

可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孫繼浚會準備這麼多。

此時張維賢經過提醒,認出了旁邊滿滿兩馬車的東西都是孫繼浚準備進獻給陛下的禮物。

看到這個數量,張維賢心里忽然的有點發苦。

定國公徐希和成國公朱純臣也注意到了張維賢的眼神,看到他已經明白了什麼,心里不僅也跟著一陣苦笑。

沒辦法,孫繼浚這次準備的禮物,看樣子比他們這三位國公準備的還要厚重。

陛下這次宴請京城所有勛貴,其他目的不清楚,但是讓勛貴們大放血的目的已經通過張維賢的口,傳到了每一個勛貴們的耳朵里。

不僅三位國公,其他勛貴們對孫繼浚這種表現也分外憤慨。

你送這麼多禮,讓我們準備的禮物有些拿不出手了啊!

無論眾人怎麼想,時間還是一點點來到了。

鐘聲響起,承天門大開。

勛貴們按爵位和資歷排班而進。

因為三大殿還未修復的原因,朱由校將宴席地點選在了文華殿。

吃飽但沒喝足的朱由校,早已穿戴好了吉服。

內侍劉時敏匆匆小跑過來,說道。

「陛下,吉時已到,是否升座?」

朱由校點點頭︰「升座。」

剛剛走進文華殿,早已準備好的各類樂手,立刻開奏。

朱由校坐在龍椅上,樂罷。

隨即,鞭炮鳴響。

響罷。

各級勛貴按照爵位高低資歷高低,依次上殿,行大禮參拜,禮罷。光祿寺人員魚貫而入,樂再次奏起,到了御前,樂止。開爵注酒,眾勛貴向朱由校敬酒,樂聲再起。

向朱由校敬酒時,還得跪禮參拜。

如此幾次反復,數次敬酒,數次參拜。

無論是朱由校還是各級勛貴,都得按照這個流程走一遍,才能安心坐下來。

期間尚寶司還安排了吃宴過程中吟詩做賦的流程,朱由校一看,趕緊免了吧,今天來的這些全都是一些已經養廢了的勛貴,和自己這個外人眼中的文盲皇帝。

作詩?作死還差不多。

別傳出去讓外朝的文臣們笑話。

可別忘了今天請他們來這里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好幾天前朱由校便讓王朝輔給自己準備了,在京的各級勛貴們的資料。

此時終于有時間坐下來一一對照辨認了。

今天來參加自己宴席的勛貴一共來了四十多個,與資料上的數量幾乎差不多。

可以說在京的勛貴幾乎都來了。

至于沒有來的,都是一些歷朝歷代的外戚們。

大明朝的勛貴等級,發展到現在,只有三級了,那就是公,侯,伯。

今天來的其中國公級別的三位,侯爵級別的只有十一位,其余的全部都是伯爵。

根據錦衣衛和大廠的調查,還有其封爵的歷史淵源,朱由校總算知道,別看這幾十人都是勛貴,但也是有各自圈子的。

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類。

跟隨朱棣靖難的功臣們封的爵位,是一個圈子,例如三位國公都是。

朱棣遷都後,把他們都帶到了北京城。

另一個圈子便是英宗皇帝封的勛貴。

沒錯,英宗皇帝封的勛貴。在大明,想要搏得一個與國同休的爵位,可以代代相傳,那可以說比登天都難。

可是,英宗皇帝在位的時候足足封了十多位,其中還有兩個侯爵,懷寧侯便是其中之一。

數了數,今天光在座的就有不下十個,佔了總人數的四分之一。

比如,靖遠伯,豐潤伯,懷柔伯,武平伯,宣城伯等等。

顯然,英宗土木堡被俘後,已經意識到了文官集團凌駕于武將集團之上了,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只能不停的封爵,以期望可以恢復土木堡之變前的局面。

但是結果已經看到了,效果聊勝于無,並沒有改變什麼。

如果說有改變的話,只能是延緩了這一個過程吧。

對此,朱由校也只好表示可惜,又將目光看向了另一個勛貴圈子。

那就是外戚圈,也就是歷朝歷代因為女兒做了皇後,或者女兒的兒子做了皇帝而被封的爵位。

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祖上因戰功搏得爵位的勛貴們,從根子上就瞧不起這些外戚的勛貴。

自然的,有什麼可以撈錢的利益好處,從來都不會喊上他們一同享用。

可以說,外戚圈的勛貴們屬于比較邊緣化的一種。

自己的女兒是皇後時,外甥是皇帝時還好,等這個皇帝駕崩後,隨著時間往後推移,這樣的外戚勛貴便越來越淡出勛貴圈子。

今日幾家沒有來的勛貴,基本都是已經淡出勛貴圈子的外戚勛貴。

此刻,朱由校不禁有些明白過來,原史中,天啟的老丈人和崇禎的老丈人為何那麼愛財,就像守財奴似的,死扣死扣的原因了。

很簡單,趁著女兒還是皇後或者太後的時候,趕緊撈錢吧,等這一代過去後,他們便要被慢慢邊緣化了,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錢是真的。

可惜,那個時期的大明,已經沒有下一代朱家皇帝了。

今日來到殿上參加宴席的外戚勛貴不多,只有可憐的幾個人而已,這便是明朝十多個皇帝外戚,積累到現在僅存的碩果了。

比如,永年伯,其女兒便是萬歷的皇後,王喜姐;博平伯,其女兒便是泰昌帝沒登基時的太子妃;彭城伯,其女兒便是仁宗時的皇後,這位在外戚當中,可謂流傳至今仍然活躍于勛貴圈子中的典型代表了。

當然,還有萬歷生母,李太後娘家人,武清侯。

至于南京那些勛貴,基本全都是跟隨朱元璋開國立功所封了,被朱棣丟在了南京,現在不提也罷。

大概了解清楚這些勛貴們各自的圈子後,已經進行到了朱由校最喜歡的一個環節,那就是。

開始收禮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