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朱允煐看著賬目,立刻感覺到頭暈腦脹的,但是又不得不細心的去關注一些事情,這就是他的工作,這也是他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情。

皇帝嘛,忙好這些事情自然也是應該做的事情,這就是他的本職工作。

想要治理好一個天下,這並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很多的東西都是需要方方面面的考慮到。

看樣子是得考慮一下偷懶的事情了,或許也可以說要將很多的事情給制度化起來。

萬世之策這樣的事情朱允煐是不大相信的。他只相信特地的時間,特定的環境,需要特殊的政策。

現在的他也確實是這麼做的,這大概就是朱允煐不斷的慫恿著老朱放棄祖訓錄一些條條框框的原因。

誰讓老朱想的太長遠呢,幾乎是將所有的事情都考慮到了,也

都是做了一些限制。

老朱在的時候還好,老朱一旦不在了,有些事情想要改就難了。

祖制這類玩意兒,在現如今這個年代還是很有殺傷力的。就算是看起來至高無上的皇帝,有些時候也會頭疼。

和茹等重臣討論完政事,朱允煐也稍微的踏實一些。英示二年這個開端,暫且還是不錯的。

只是開端不錯,這還不夠,朱允煐希望的是整個英示二年都很好,這是他的期待。

「如今開春,要做好春耕之事。」朱允煐開口,嚴肅無比的說道,「上至朝堂,下至州府,都不得懈怠。」

這其實也不需要朱允煐多說什麼,一年之計在于春,這樣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看著郁新,朱允煐吩咐道,「戶部也需注意,金春江南之地需多種水稻,大戶棉花不得減稅。」

郁新自然領命,不過還是說道,「陛下,如今糧倉倒也充盈,棉花、棉布等物也算無憂。」

朱允煐明白,立刻說道,「留足備用糧,陳糧倒也可放出。棉花、棉布等物,交由有司,多制棉衣棉被。」

郁新立刻想要分一杯羹,這是個好機會,「陛下,不若將棉花等物調歸戶部?」

交給戶部,這看起來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也可以給朝廷增加一些收入。

更何況作為戶部尚書,最喜歡的就是國庫里有錢有糧,自然是越多越好。

要不然的話,各個部門總是纏著他,這也是比較讓人頭疼的一件事情。

朱允煐可沒那麼大方,只是說道,「戶部自然是要拿走一些,只是這都督府,內帑也該拿走一些。」

郁新面色一變,小心翼翼提醒,「陛下,既然已經收歸朝廷,調撥內帑怕是不妥吧!」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就是公私有別。

在糧倉,那就是屬于國庫,是屬于朝廷的。而內帑,多少也是有點皇家私庫的意思。

郁新這些人自然是喜歡皇家將內帑的東西拿出來補貼朝廷,也是希望能夠限制內帑的發展,希望一切都是以戶部為主。

再者,自然也就是擔心開一個不好的頭。

比如說以後皇帝習慣性的將朝廷的東西直接拿回內帑,這就讓戶部尷尬了,也會讓很多事情進行不順利。

朱允煐也沒有客氣,看著郁新問道,「哦?愛卿此言也是有些道理的,內帑這邊確實是不好在國庫這邊動些銀錢。只是現如今看來,咱還是想多了一些,內帑和國庫還是區分大一些比較好。」

郁新表情一喜,看起來他這個戶部尚書是起了一些個大作用,他堅守了戶部尚書的本分。

只是茹的表情不是很好,他作為朱允煐曾經的伴讀,大概也是比較了解朱允煐的性格。

要說當今天子自年幼的時候就是喜形不于色,是一個很有城府的人。平時看起來,這一位也確確實實就是那麼一些和善,不是很講威儀的。

但是這一位要是想要表達一些不滿和態度,自然也就是有那麼一些不容小覷了。

茹還在皺眉的時候,朱允煐就繼續開口,「朕看這般好了,以後內帑和國庫也得分開。照例,內帑每年該從國庫拿走一些銀錢,僅供皇室使用。宗室的供奉,也需國庫承擔。」

郁新表情一滯,戶部尚書表情一苦,連忙哭窮,「陛下,朝廷此前並非如此。」

何謂內帑,這是指皇帝、皇室的私財、私產。這些銀錢,按說是和國庫沒有什麼關系的,這是有著不小區別的,自然也就不能是朝廷大臣惦記的。

如果朝廷缺錢,皇帝願意拿出來內帑的銀錢補貼,那就需要高呼皇帝聖明了。要是說皇帝不願意拿錢出來,其實也沒什麼問題,畢竟是皇帝的‘私房錢’。

朱允煐繼續說道,「愛卿說的也是在理,此前咱朝廷對于此事多少也是有些沒有章程。太上皇愛憐子民,國朝初立也是凋零,現如今也是該將諸般事情立起來規矩。」

茹這個時候站了出來,吏部天官說道,「陛下聖明,太上皇殿下英明,多是憐惜朝臣、百姓。皇家多年未能修築宮寢,陛下如今尚未遷入新宮。」

這一下不少人听出來了不一樣的意思了,要說大明朝的皇帝,還真的是解約。

歷史上的漢文帝厲行節儉樸素,曾因惜十家之財而罷建露台。大明朝的皇帝,其實不遑多讓。

按照規矩來說,太上皇退位了,自然是要給他重新修建宮殿。可是大明朝的太上皇還是住在原先的寢宮,當今天子更是一直住在‘東宮’。

不在乎所謂的禮制,不在乎應天府皇城實際上是有些地勢低窪、潮氣重。只是覺得沒必要大興土木,只是覺得重新修建宮廷有些浪費。

朱允煐繼續說道,「這些年來,市舶司所出也多是調配戶部。雖有宗室、勛貴所有產業,到底是朝廷財源之一。朕看這樣吧,內帑產業,朝廷以後也莫要插手了。」

郁新立刻跪下,心有戚戚開口,「臣萬死!」

居高臨下的朱允煐看著郁新,一副不懂的樣子,「哦?愛卿何出此言,可是朕苛待愛卿了?」

什麼叫裝糊涂的高手,朱允煐這麼做自然是算得上了。這就是一個裝糊涂的高手,這是明擺著的是在拿捏郁新了。

而朱允煐看著伏地的郁新,只是說道,「愛卿也只是忠于王事,何罪之有?這萬死之言以後還是莫要再提,朕非嚴苛之君。大明,也非蠻夷之輩,眾愛卿也無需擔憂。朕也知曉,天下文林士子也確實有些議論,說太上皇和朕苛待讀書人。」

這一下茹這些人坐立不安了,是真的有些擔心陛下又開始拿出來這些事情做文章了。

這樣的擔心不是沒道理的,因為大明朝實際上是不允許文人士子妄議朝政的。也就是說一些士子聚會時想要指點江山,真正說起來是違法的,這是朝廷不允許的事情。

更何況不管是太上皇還是當今天子到底是什麼樣子,很多人心里都是有數的。

朱允煐緩緩開口,說道,「那些說出此等悖逆之言的人,朕看是沒有良心。太上皇優待讀書人,遍觀歷朝歷代也是少見。那些人口口聲聲說著宋朝的好,咱大明不遑多讓!太上皇赦免讀書人徭役賦稅,予以讀書人諸多權力,還有不滿?」

真的要說起來,老朱確實是對讀書人很好了,大明朝的讀書人有的特權確實不算少。

只不過有些事情,就是這般的得隴望蜀,只是將自己的好處理所當然。然後呢,自然也就是在期待著更多的特權,期待著能夠得到更多的好處。

朱允煐說的那些也是有道理的,畢竟大明朝確實給了讀書人很多的特權。所謂的讀書人天堂一般的兩宋,也未必就是能夠給予讀書人這般多的特權。

可是茹這些人也是覺得天子說的那些,也是有些偏頗的。

大明朝對于讀書人看起來是不少,只是讀書人關心的一些事情,大明朝的皇帝看起來也不是很在意。讀書人真正在意的一些東西,也是大明朝兩朝天子嗤之以鼻的。

朱允煐繼續說道,「讀書人的事情,朕也不說。只是諸位愛卿也是朝廷重臣,也該明白天下士子,多有紙上談兵、夸夸其談之輩,空談誤國之事汝等也該知曉。魏晉時代,風流名士以清談為風流,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的道理,汝等也該知曉。」

‘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這是書聖王羲之的言論。但是‘清談誤國’,這就算的上是朱允煐的‘總結’了。

雖然也有人想要反駁,只不過想想太上皇的威勢,想想當今天子的城府,這個時候還是乖乖閉嘴比較好,還是低著腦袋恭听聖諭更加合適一些。

朱允煐繼續說道,「諷議朝政、評論官吏,這非好事。天底下不缺一些聰明人、狂士,亦不缺那些不知事理的百姓。那些沽名賣直之輩,更是當嚴防。」

‘沽名賣直’,這個詞讓茹等人愣了一下,不過好在立刻也就可以理解。

朱允煐可不知道他又創造了一個成語,他創造的成語、典故多著呢,沒什麼好在意的。

對于小朱皇帝來說,這個時候還是繼續借題發揮比較好。這也算得上是皇帝的一個‘基本功’吧,小題大做、借題發揮等等,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不只是為了皇權、君威,這也是為了和朝臣斗法,免得那些人有著一些不好的心思。

「不只是這士林,言官也需注意些。」朱允煐這是‘圖窮匕見’,開口說道,「朕也知曉,一些言官風聞奏事。看看,這仁宗皇帝做的好事情!」

風聞奏事,字面意思就是也就是說諫官可以根據道听途說來參奏大臣,不必拿出真憑實據,也不署名。

這就是宋仁宗發明的制度,看起來言官與執政大臣勢如水火,而皇帝卻在一旁偷著樂。

可是實際上這樣的一個制度,也導致了黨爭加劇,會讓很多的事情淪為口水戰。即使有一部分事情可以讓朝廷受益,可以稍稍的改善吏治。可是實際上更多的人都知道,這樣的道听途說來的消息準確性一般,白白耗費朝廷力氣。

言官們的作用,有些時候就是四處噴人。可是也該言之有物啊,可不能為了噴人而噴人,更不該是有著那麼一些亂七八糟的小心思。

比如說以得到廷杖為榮,這似乎就可以成為他們在士林揚名的資本,這甚至成為了清廉大臣的一個標志,這簡直也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諷刺了。

茹不得不站出來,連忙說道,「陛下,此等事物,朝廷一直嚴防,朝堂上盡是盡忠職守之輩。」

吏部天官嘛,在這個時候有那麼一些言過其詞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只不過大家也都是默契的不多說什麼,覺得這樣的事情也是彼此明白就好,挑明了說就沒必要了。

朱允煐其實也不在乎那些,只是笑著說道,「郁卿,平身吧。」

戰戰兢兢的郁新起身了,他知道自己剛剛說錯了話。但是他也不需要擔心丟官丟命的事情,不要說是當今天子了。就算是太上皇,也不會因為這樣的事情丟命。

頂多也就是被皇帝記在心里,說不定在什麼時候就借題發揮了,到時候才是不折不扣的麻煩事。

朱允煐開口,笑著說道,「內帑和國庫之事,諸司擬出來條陳。」

不理郁新吃了屎的表情,朱允煐笑著擺了擺手。而茹等人就算是心有不甘,可是在這個時候也只能乖乖的問安,然後離開。

郁新覺得皇帝不會要他的命,但是很有可能今天之後,很多的同僚們會和他勢不兩立。說不定過兩天的早朝上,對于他的攻訐就要多起來了。

畢竟他看起來是得罪了皇帝,最主要的是他這麼做,是真的得罪了不少人,是動了很多人的利益啊。這麼做,實實在在的給了很多人發揮的空間。

朱允煐看了一言王承恩,說道,「去吳王府,召吳王入宮。」

王承恩露出小心,說道,「陛下,太上皇和太子殿下出宮,吳王隨侍。」

那就算了,回頭再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