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個早上,薛研氣沖沖的路過爸爸已擺好碗筷的早餐,視而不見,摔門而去
留下一臉懵的薛德珠手里拿著的粥勺,一滴滴的往地上淌著粥渣,竟渾然不知。
但是,第二天,他還是準時的做好早餐,準時的去叫醒薛研,也準時的被薛研怒氣沖沖躥出門去,丟在那里又氣又懵
直到有一天,薛研突然在薛德珠還沒有走進自己的房間叫他,先是走了出來。
薛研和門口的父親撞了個滿懷。
「咦?今天」
薛研搶過爸爸手里的粥勺,來到餐桌邊,邊往碗里舀著粥,一邊笑嘻嘻搶過爸爸的話茬︰
「今天怎麼太陽從西邊出來了?不用你叫了,自己個兒起床了,是嗎?」
于是,那天早餐上,薛德珠更是听了兒子炸雷一樣的決定︰
輟學!
可是,就在現在,幾十年後的自己再一次見到了宋老師。
他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愚蠢!
在宋老師面前,他感覺自己是那樣的不堪!
他突然意識到了什麼。
拿出電話,撥了過去。
「律師,我不想再爭取少賠了。我還要自願多付給他們賠償金。對,你沒有听錯。我要盡我的所能,賠償他們。」
薛研破產了,飯店也關門了。
但是,他卻似乎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了。
病房里,薛德珠與楊陽的忘年交,使得薛家上下都跟楊陽處的親如一家。
薛研的飯店出事,薛爺爺又走丟了,這段日子,薛家兩兄弟真的就是焦頭爛額。
好在病房里,都是楊陽在照顧著萬女乃女乃。
後來,楊小艷為萬慧來及楊陽的媽媽找了個護工,是她的親外甥女。
「人家是高護專業畢來的,再說了,我每天還要過來監工。楊陽,你就放心的去上班吧。」
楊小艷通過半年多與楊陽的接觸,也把楊陽當成了自己的孫女兒一樣。
听說楊陽考上了村官,鼎力相助。
楊陽說︰
「楊女乃女乃,你爺爺和女乃女乃都是參農。前幾年參價下調,他們賠了許多錢,都是村民們幫我們一家家湊的錢,才讓我們家有了今天。媽媽沒病的時候,就一直讓我有能力了一定回村報答他們。這次我回家鄉當村官,爺爺和女乃女乃要是在世,他們也一定會支持我的。」
楊小艷听了,撫模著楊陽的頭說︰
「誰家有你這樣的一個好孫女兒,那是幾輩子的造化呀!」
她邊說邊嘆了口氣。
楊陽听薛爺爺說過,楊女乃女乃的孩子就是心理有了問題自殺了。
所以,她一個人還是蠻孤獨的。
楊陽倒了杯水,遞給楊小艷說︰
「楊女乃女乃,我們村座落在半山腰,別提多美了。以後,我們會有氧吧式養老中心,到時候,等萬女乃女乃病好了,我把您和她一並接到村里去養老!」
楊小艷听了,不斷的點著頭,眼淚也在眼圈里轉著。
「哎!哎!我好好活,一定等到那一天!」
楊陽剛一上任,便先做詳細統計︰
全村共有498人,在村的也只有95人。
年輕的男性,基本外出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孩子。
村里面真的叫一盤散沙。
用楊陽的話說︰
「30歲以下的黨員只有一個,就是我」。
她找村主任還有婦女主任,每天在一起琢磨,如何「月兌貧」。
最後,研究的結果就是︰
先得凝聚人心,要帶著大家一起干事兒,讓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楊陽帶幾位村帶頭人,統一調整幫扶責任人,每人有了自己幫扶的第一戶貧困戶。
楊陽幫的是一位孤寡老人王英。
她是一位73歲的老女乃女乃,滿頭白發,耳朵失聰,患有眩暈癥、還有嚴重的胃病。
每次楊陽入戶看望她的時候,王英老女乃女乃都拖著嚴重「地方病」雙腿,還要對楊陽遠接逢迎,非常熱情地握住她的手,通常都是以「喊」的形式和楊陽嘮嘮家長里短。
就在要換季節的時候,楊陽給她拿了200元錢幫助她更換了新爐灶,拿出新做的一套衣服。
她「喊」著告訴楊陽:
「你們什麼都幫我想著,我不用總往集鎮上跑,腿這陣子真不怎麼疼了。」
楊陽听了,讓她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心酸和感動。
回到自己那間小小的宿舍,走到桌前,拿起一個白色的本子。
本子封面上醒目的寫了三個大字︰
「溫暖手冊」
打開本子,楊陽想了想,便開始寫著當天的感想︰
「工作技能固然重要,良好的心態更是根治的良方,調整好心態,干一行愛一行,不再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扛得住責任,想干好一行,自然就輕松了很多。」
本子里,有楊陽從匆匆走出大學校園,一頭扎大山深處的每一天遇到的溫暖和感動。
也有初進山里,對風景如畫的描述。
楊陽說,過去坐在車里只顧欣賞美景,卻不知基層的磨煉正悄然開始。
作為一名初來乍到的基層村官,她懷著小小的激動,也開始了基層的「心路歷程」。
楊陽記錄其中的一件小事,是貧困戶張女乃女乃的家。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貧困戶生活拮據,作風簡樸。
特別是楊陽,過去在學校里,她沒有機會更多地了解他們。
當第一次走近他們是在楊陽剛到單位的第一個月。
站在貧困戶家張女乃女乃家門口的院子里,看到的是打掃干淨的泥巴庭院。
還有那些整潔的,懸掛著的舊衣服,讓你很難相信,這里住的是一對古稀之年的老夫婦。
看到手足無措的楊陽,老爺爺主動問起她的情況︰
「路上不好走吧?多少年不回村了?在城里住時間長了,到這邊工作還能習慣嗎……」
邊說著,他邊把木凳遞給楊陽,張女乃女乃則端出半盆還熱乎的玉米塞到楊陽的手中……
雖然只是一次平常的見面,似乎是楊陽要代表村里為老人送溫暖,可是,此時的楊陽分明感覺,這讓她倍感親切的老人給了自己無比的溫暖。
楊陽不再拘謹,問起他們的生活狀況,又帶領村委會的人,幫他們接通了月兌節的水管,調試了電視,打掃了屋子。
這些對年青人來說非常簡單,但對年事已高、腿腳不便的老人來說卻並不容易。
離開時,老夫婦堅持要將楊陽送到村口。
楊陽回望著他們瘦小的身影,暗暗下決心要多為他們做點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