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零九章 他麼的天才

「還有詔令願意移民之百姓,告訴他們只要移民,一旦抵達大洋彼岸,每戶最少賜田三百畝,征伐俘虜之蠻夷,盡皆為移民之奴!」

「臣等遵旨!」

「現在諸位愛卿總該知道朕為何說沒銀子了吧,家大業大啊。」朱厚煒嘆了一口氣道:「征服的本質在于掠奪和殖民,然而英法畢竟是皇兄征伐之地,朕如何好意思讓皇兄用搶來的銀子反哺大明,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吶。」

楊一清秒懂!

皇帝的意思是他不好意思,但是他們可以去找戰皇哭窮啊,戰皇那麼好面子的,怎麼好意思拒絕?

屆時不得給大明送一座金山回來……

「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之大政,這才有了大一統之基礎,儒家千百年來統一思想文化,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想要西方之土以最快的速度歸于王化,還是要靠儒家啊。」

「陛下的意思是要……」

「不錯。」朱厚煒點頭道:「朕打算送戰皇一萬儒生,包括各個低級官員,等他們到了之後,可委以重任!」

「陛下……」楊一清無奈道:「只怕沒有多少讀書人,尤其是有功名的讀書人願意去往遙遠的海外,更無需說是官員了。」

「如何讓儒生自願前去,內閣想辦法,無非就是封官許願那一套罷了,在那邊會有無數的官位等著他們,那些考了一輩子科舉連個秀才都沒考上的童生為什麼不去,至于官員,朕有辦法讓他們去!」

「臣明白了。」楊一清豈能不知道皇帝說的是什麼辦法,不由自主的對那些官員生起一縷同情道:「陛下,如今官制大改,諸多秀才都已經充斥入官場,如今陛下要一萬讀書人前往海外,只怕大明會陷入人才匱乏之窘境。」

「科舉乃是當前最公平,最合理也是最完善的制度,朕一直沒有改革之打算,然而……」

幾位重臣渾身輕顫,他們最擔心的事似乎即將會發生,哪怕知道這一天遲早會到來而且他們還無力改變,此刻依舊忍不住顫抖。

儒家道統之爭,乃是生死存亡之爭,身為名教子弟,勢必誓死衛道!

這和皇帝改革其它諸多政策不一樣,完完全全的不一樣,儒家要是在他們當政期間沒落甚至衰亡,那麼他們就是儒家千年以降最大的罪人!

「眾卿無需緊張。」朱厚煒淡笑道:「朕知道你們想的是什麼,朕不會廢了科舉,更不會動搖儒家的根本,只是科舉有些地方效率太低,需要變動一下。」

「臣等願聞其詳。」楊一清深吸一口氣,語氣有些冷淡,似乎已經做好和皇帝決裂的打算。

「怎麼說了,進士為官乃是定制,然而三年一次的會考,最終選出來的進士也就三四百人,折合到每年也就百余人。

這些進士步入官場之後,*****、貪污腐化者、才能淺薄者,比比皆是。

真要論起來的話,能有三成勉強合格之官員就算不錯了,朕如果要清掃官場,清除那些不合格之官員,諸位愛卿覺得這天下還有多少官員能留任上?」

幾位大明金字塔頂端存在的重臣盡皆無言。

大明有京察制度,然而大多數的京察無非就是走個過場,甚至已然成為攻訐政敵的手段,哪有那麼多的公正可言……

「陛下。」梁儲開口道:「科舉制度既然公正,又流傳千年,為歷代王朝所用,可見其選拔人才是合理的,陛下喜歡改革不合理之弊政,科舉既然合理,那何須改之?」

「梁愛卿說的沒錯,不如听听朕的想法。」朱厚煒笑道:「選拔人才之制,從察舉、征召到九品中正制,直至流傳至今的科舉制,可以說科舉確實是沿用至今最合理的制度,也是給了寒門學子最大希望的制度。

然而不管是哪個朝代都不會嫌人才少,更何況天下官制大改,再加上開疆拓土在即,朕需要的讀書人實在是太多了。

而且說句實話,朕不是對儒家觀感不好,而是對名為儒實為理的學術沒有太大的好感。

讀書人是大明的精英,讀書人通過讀聖賢書獲取出仕為官的機會,然而他們靠的是什麼?

是四書五經也不是四書五經,因為在朕的眼里,四書五經是聖賢經典,是讓讀書人理解聖賢的思想從而誕生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只讀一家之言!」

眾臣算是明白了,皇帝的矛頭直接指向了朱熹朱聖!

皇帝哪來的勇氣!

要知道以朱熹注解的四書五經可是太祖皇帝定下的大制,號稱萬世不移之制!

皇帝竟然連此等大制都想要下手,簡直能算得上是數典忘祖!

「朱聖注解四書五經,代表的是他的一家之言,注解的是否完全符合聖人著述的思想,朕不想去討論,但是讀書人自己的思想呢?

朕要的是有自己思想的讀書人,而不是人雲亦雲的讀書人,被禁錮了思想的讀書人,會成為名臣,能臣?

會,但是概率要低的多,大明時至今日已百五十年,誕生了多少名臣?屈指可數,可去看看宋代衣冠南渡之前,又誕生了多少名臣。

諸位愛卿都是大儒,難道真的不覺得科舉專考理學名家朱熹的注解之述沒有不妥?

眾卿知道,但是眾卿不以為然,因為你們是受益者,也都是這麼過來的,所以並沒有想過要去改變。

但是你們真的考慮過那些還在科舉路上,如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般的名教子弟嗎?你們沒有,別管合理還是不合理,你們都當成了理所當然。

科舉要考四書五經,可時至今日考了多少,你們可以算算,如果再過兩百年,這四書五經可還有能考的題目,如果沒有的話該怎麼辦?

或許你們可以拼題,就是從這句話中拿出半句,和另外一句話的半句接在一起,行成一段全新的話,哪怕這句話驢頭不對馬嘴那也沒關系,畢竟是聖賢書上的嘛,考生會不會不要緊,只要能有題目出就行。

但這是科舉考四書五經的初衷?不是,而是你們黔驢技窮罷了。」

眾臣目瞪口呆,皇帝連這種辦法都能想得出來,當真是他麼天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