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兩百七十一章 封爵

人頭可以作假,哪怕鑒別確實很難,可畢竟兵部就是吃這碗飯的。

又不是剿滅流寇還能殺良冒功,異族的長相和中原人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想冒功?

兵部自有一套完整驗證人頭的手法,否則邊軍要是輕輕松松就能殺良冒功,那也不會動不動幾級或者十幾級敵首,就敢報大捷了。

滿朝的大臣都不相信獨石口的戰績,所以兵部的官員一定會卯足了勁來盯著,那些人頭自然也會一個個仔仔細細去分辨真偽。

可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官員已經信了,哪怕心里面再如何不願意承認,也不得不信。

因為數千首級還有過萬俘虜已經被押送回京,天子能有這麼大的底氣干這事,完全可以說宣府大捷的真實性超過八成。

人性都是矛盾的,身為大明官員,朝臣們自然也希望這場大捷沒有半點水份,草原豺狼禍害了中原數千年,中原王朝更是與草原新興的勢力進行了長達數千年的戰爭。

兩者之間的仇恨早已經融入了血脈,刻入了骨髓。

中原王朝一直都想徹底剿滅草原政權,從此消亡掉來自北方的威脅,而草原政權心心念念想的也是提兵南下,佔據中原的花花江山,從此讓他們遠離白災、黑災,讓中原成為他們的牧場,自己的族人能夠安穩的活下去。

五胡亂華,北方漢人幾乎被殺到滅種,于是有了武悼天王的強勢崛起,有了‘殺胡令’的決絕。

太祖皇帝驅逐蒙元,永樂大帝五征漠北,殘元直接被打斷了脊梁,草原在中原王朝的兵鋒之下瑟瑟發抖。

然而僅僅幾十年的時間,瓦剌崛起于草原,正統皇帝集大明全力,舉兵伐之,然而養在深宮的皇帝身上再無先祖的遺風,土木堡一戰讓大明跌落神壇。

武勛將門從此一蹶不振,大明軍事更是從那以後一落千丈。

文官力量的強勢崛起,自然不願意看到武將勢力死灰復燃,然而面對獨石口大捷,就算文官集團再如何不願意承認,也只能捏鼻子認了!

嘉靖帝要給宣府總兵朱壽封爵,面對這等戰功,封爵綽綽有余,文官就算再如何不願意,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一位新的武勛從大明的土地上冉冉升起。

然而天子還要給宣府副總兵衛新升爵為公,這個提議一拿出來便立即遭受到了滿朝上下的激烈發對。

反對的理由倒也簡單,衛新乃是宣府副總兵,就算在獨石口大捷當中有功,但功勞的大頭也是總兵朱壽的,他的戰功不足以讓其晉升為公爵。

另外宣府總兵朱壽才是侯爵,副總兵如果是公爵,對于宣府統御而言不利!

有道理嗎?有道理,但是對于朱厚煒來說,有道理也是個屁。

給武將封爵本身就是皇帝最大的特權,文官根本就沒資格插嘴,更何況,你當皇帝喜歡封爵?

要知道在大明,勛爵本身就是最大的特權階級之一,他們世襲罔替,與大明同榮同休!

這樣的待遇讓皇帝封爵的時候一向都極其謹慎,謹慎到就算文官不說,一般情況下皇帝也不太願意濫封爵位,想削爵還差不多。

但是這次不一樣,朱厚煒之所以一定要給衛新封公,是因為獨石口大捷,功勞確實太大,哪怕朱厚煒心知肚明,這場大捷是新軍的功勞和衛新的實際關系並不大。

但是這是自土木堡之變以後,大明真正意義上痛擊草原的完勝之役,對于提升邊軍士氣的作用實在太大了,所以給衛新升爵,可以讓天下間的武人都知道,當今天子嘉靖帝對于兵事的重視,告訴天下間的將領,只要你們不怕死,只要有功績傍身,就不要擔心沒有封爵的機會!

爵位對于天下武人的誘惑堪稱致命,哪一個當將軍的不想自己能夠封侯拜公,博取一個封妻蔭子的成就!

至于朝臣質疑副總兵是公爵,而總兵是候爵,這一點確實有些不妥,但是朱壽是誰?

人家是正德皇帝!

別說衛新只是公爵,就算他是親王又如何!

難道衛新還敢跟朱厚照呲毛?

只不過這一點不方便公示出來罷了。

朱厚煒最終執意封衛新為木陽郡公,滿朝上下也只能捏鼻子認了。

之所以這麼痛快,很大原因是因為內閣沒有死扛到底,對于今上強軍之決心,滿朝沒有任何人比內閣更清楚,七老也知道天子此舉是為了收攏天下將心。

這是大勢,任何想要阻擋這股大勢的官員都會被其一腳狠狠踢開,絕無任何轉圜的余地。

嘉靖帝之所以要強軍,很顯然絕對不僅僅只是為了肅清北患和境內盜匪流寇那麼簡單,天子的目的是開疆拓土!

如今大明內無大災,國庫充裕,內庫更是金山銀海,足以讓大明發動幾次聲勢浩大的對外戰爭。

開疆拓土可不光是武將的追求,對于文官而言同樣也是,為什麼?

對外戰爭,尤其是舉國之力的戰爭對于國力的要求極其苛刻,沒有文官治理天下,讓大明的國力擁有雄厚的資本,談戰爭?

當初的大隋如果不是隋煬帝為了削弱門閥從而數次發動高句麗之戰,大隋的國力就不會被拖垮,那麼歷史上或許就不會有盛唐!

文官確實不喜歡戰爭,因為戰爭如果上升到開疆拓土這個層次,而且還真的成功了的話,那麼就必然會形成新的軍功集團,從而對文官群體的利益形成巨大的沖擊。

但是文官又不排斥戰爭,好大喜功的可不光是武將,文官最想的就是青史留名,要是在自己當朝執政階段,大明對外戰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無疑說明文官治政有效,那麼在史書之上自然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然這也有前提,這個前提是讓文官督師領兵。

在文官看來,自己人領兵能夠最大限度上去抑制武將擁兵自重,而且還能削弱武將的功勞!

至于戰敗?那是武將不听號令,和文官有什麼關系?

敗了沒有太大的責任,武將的嘴永遠說不過文人,最後只能背鍋,勝了則是天大的功勞,文官又不是聖賢,誰不想從戰功里面分上最大一杯羹!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