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三十二章 工作分配

第一百三十二章

工作分配

應天閣本身就是一個鐘表體系,只是用水太不方便了。

必須有其他東西代替。

原理上很簡單。

用發條代替了水流成為原動機構。

所謂之發條,就是高強度的彈簧片,很多人應該還有印象,很多表,都是要上勁之後,才能用。不上勁就不能走了。

然後用擒縱器與鐘擺結合,將彈簧的彈性勢能,轉化為一分分均勻的力,讓這股力量通過齒輪傳動推動指針轉動。

發條發力,其實就金屬自發復原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鐘擺在理想情況下,是不會停止擺動的,但是在現實之中,因為種種力的消耗,不得不補充力量,否則就會停下來。

發條的力量推動鐘擺,因為鐘擺擺動時間完全相等,也就這一力量轉為一分分均勻的力。

當然了,原理很簡單。將原理轉化為具體的圖紙,也不是太難的。

周夢臣最擔心的就是大明工匠有沒空這個能力將鐘表打造出來,特別是發條,也就是一根高強度高韌性的金屬條。這就要考驗大明的金屬加工能力。這方面周夢臣還真不清楚。

如果有時間,周夢臣自然要好好考察一番。只是這任務是嘉靖皇帝交代下來的。

他也沒有時間考察,只能交代給徐杲。反正徐杲後面的很多大匠,他們都有自己的圈子,能不能很快就驗證出來了。

周夢臣之所以這麼著急要造這個鐘表,就是這一次測量之中,周夢臣準備完成對經緯度的測量。

緯度測量很簡單,只需測量北極星或者太陽高度就行了。

經度的測量就麻煩一點了。

畢竟有天然的零緯度線,也就是赤道,而並沒有天然的零經度線,零經度線都是人為設定的。經度之間差,其實也就是同一瞬間下,兩地相對時間差。

這就要用到能精確計時,並方便攜帶的計時工具了。

當然了,徐杲拿到的也不單單是這一樣工具的設計圖,還有很多都是便攜的的簡便天文儀器。是讓他們出差的人方便攜帶的工具。

周夢臣繼續說道︰「第三部分,就是算了。這一部分由程大位負責。這是等所有數據都聚集到京師之後,然後再進行的工作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現在沒有工作做作。你的工作就是制定一些相對簡單測算方法,教會所有的人當如何測定,這也是一件大事,萬萬不能出錯。」

雖然周夢臣知道,欽天監的人都是有數學底子的。但是依然不敢掉以輕心。畢竟這些數據的精準與否直接關系到周夢臣將來推算歷法的精準與否。而且周夢臣也設計出來不少新的儀器。這些儀器的使用,都是要講究一些數學方法的。

為每一個儀器使用設計一套簡便的算法,這個任務讓程大位來做,的確是再合適不過了。

程大位說道︰「弟子明白。」

周夢臣說道︰「暫時的分工。就是這樣了。大家有什麼疑問,也可以來找我。接下來就去忙吧。」

周夢臣一聲令下,大部分閑人都走了。幾個弟子上前,周夢臣又細細叮囑了一番。才打發去做事了。

周夢臣伸了一個懶腰,心中暗道︰「我也要開工了。」

他負責的任務,是最簡單的,也是最關鍵的,那就是整個歷法的核心原理。有了這個核心才能指導下面怎麼測,又是怎麼算?

其實這部分,周夢臣已經完成了不少。不管是日心說,而是他在獄中開始的,出獄之後,才陸陸續續的完成了行星三定律的證明,周夢臣這些論述,直接將天文學推進了一兩百年,也算到了牛頓時代了。

有了這些理論核心,周夢臣有信心自己編纂出來的歷法,要比明末的崇禎歷,也就是清朝用了三百年的時憲歷,還要先進的多。

不過,這里面的很多理論推導,實在讓周夢臣有些傷腦筋。

周夢臣正準備去工作,卻發現瞿景淳在自己的座位之上,安安穩穩的喝茶。

周夢臣說道︰「瞿大人,你還有事?」

瞿景淳說道︰「周先生忘記了,我可是想向先生請教天文歷算之道?難道先生反悔了?」

周夢臣說道︰「瞧我這記性,這樣吧,瞿大人過來吧。」

周夢臣帶著瞿景淳來到了自己的值房之中,從一邊掏出不少手稿,有些是自己寫的,有些是他寫的草稿,讓幾個弟子整理過的。遞給瞿景淳說道︰「瞿大人有心可以看看。」

瞿景淳說道︰「那就打擾了。」

隨即坐了下來,于是周夢臣埋頭寫,時不時驗算一番。而瞿景淳在一側埋頭看,也時不時在驗算一番,就好像是自習課的兩個學生一般。

周夢臣在計算之余,也偷看了了瞿景淳幾眼,對瞿景淳的印象也好了許多。畢竟,在周夢臣看來,瞿景淳是一個可以拉攏的人。科學要傳播下去,成為顯學,定然要在士大夫階層之中傳播開來。

或許瞿

景淳,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周夢臣並不知道,瞿景淳也在看書之余,也看了周夢臣幾眼。

科學大行于世,是有原因的。

科學在邏輯性上無懈可擊。或者說不符合邏輯性,就不是科學本身。

而周夢臣所總結的這些理論,本來就是千錘百煉的東西,畢竟如果這東西有不對的地方,早就被人推翻了。畢竟與相對論有不知道多少人在挑錯,更不要說這些更簡單的更基礎的東西了。

在瞿景淳看來,就是異想天開,又自成一體,他翻來復去的看,居然找不到一處破綻,與不對的地方。

瞿景淳心中暗道︰「傳呂氏春秋,雖千金而不易,而今此書,恐怕是萬金不能改易了。」

很多東西是有受眾的。

科學也就是如此。越是高智商的人,越是震撼。反而大部分普通人,都不能理解其中內容,更不能理解有什麼重要意義。

大明自然也是有聰明人,如夏言,夏言不可謂不聰明,只是他事情忙,沒有時間細看,又先入為主,將周夢臣之學,視為旁門左道,一口否定了。還有很多人連看都不看。根本將周夢臣的學問,當成小道而已。

雖然孔子說,小道亦有可觀。但總就不能與聖賢大道相比。

如瞿景淳這樣的人。一等一的聰慧之人。大明科舉前三甲,如果這樣的人都不能稱之為聰慧,那麼天下間,就沒有聰慧之人了。同樣不持偏見,能下心思細細研讀的人,實在是太難得李。

瞿景淳越是讀,越是感受到科學本身的理性之美。

只是,瞿景淳在根基上還是淺薄了一些,沒有經過專門的數學科學訓練,對于一些基礎的東西,難以第一時間理解。只能花更多心思補課。

不過,對于瞿景淳這樣的人來說,他補課可不是找一個人來教他。那樣效率太慢了。對于瞿景淳來說,自學就足夠了。

于是他天天過來。

本來他只需掛一個名字,在重要場合來這里一趟就行了。

卻不想他被周夢臣學問迷住了,連拜周夢臣為師的心思都有,更是將翰林院的事情放下,反正翰林院也是冷板凳,熬資歷沒有什麼大事,日日來周夢臣這里,與周夢臣坐在一個值房之中,沒有多少交談。

只是一個讀書,一個在寫書而已。

如此數日,周夢臣對于天文學的整理與闡發寫的差不多了,而瞿景淳一邊學習,一邊讀,也算是周夢臣第一個讀者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