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九十三章列國之勢

第五百九十三章列國之勢

王禪一听,看了看吳王夫差,臉上淡然一笑道︰「王上想听的無非是吳國是否有稱霸中原之機,依在下看來,百年之內列國之中無任何一國有機會,一統之機尚未顯現。

欲築高台,先築其基。

一統中原,自然非只是兵力強盛的結果,還需有天時與地利人和之助。

當年大周之所以能取商而代之,先有人和,後有天時,再得地利。

而且還有一個不可缺失的原因就是商之朽梏,就像一棵樹一樣,像人到了暮得,就會衰老一樣。

至于將來大勢,一統是必然之果,任何列國都會消滅。

這是分合之道,也只有這樣,世間百姓也才會得以安息。

想來如此也算是大同之勢,王上雖然是吳國王上,但也是天子臣民,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之處吧。」

夫差一听,有些沉默,見大家都看著他,也只能一笑。

他並沒有听出王禪對于吳國的肯定,也就是說就算此時不僅吳國沒有一統的機會,甚至其它國家也沒有,這對于一向雄心壯志的夫差來說,無疑也算一個不小的打擊。

「有先生如此推斷,本王也就放心了,本王一直還在為吳國而憂,如此看來,吳國當沒有生存之危機。

我吳國雖然是最早的大周封國,可卻一直偏居江南,少受中原影響,以致民生落後,經幾代吳王先祖努力,這才有現如今吳國之勢。

如同先生之論,欲築高台,先築其基,我世代吳國王族皆應以此為準則,築基夯本,或許它年也會有一統之機。」

王禪一听,嘿嘿一笑看了看夫差道︰「王上能有此想法,實是吳國百姓之福。

道有言,月盈則虧,水滿招損,識勢而知足,這是為人之本,也是治國之理。

若不識勢,就會逆勢而行,不得善終,知勢知己,量力而行,知足而樂。

當年商末之時,那時大周得天下之勢,所以可以奪商之天下,以安天下百姓,得天下百姓之心。

現如今雖天子勢弱,可列國之中無敢有違天子之威者,都齊尊天子,復禮倡道,若不尊天子,勢必招來其它列國討伐。

吳國將來如何,還看王上如何謀略了。」

王禪再次解釋其理,總的意思就是識勢知足。

這看似十分簡單,世人卻往往很難真正做到,以至于與勢相違,不合時宜。

當年大周也只是商之諸侯,若不識勢,那麼就會妄費時機,正是當年周文王識得天下大勢,才興兵討伐商湯。

在外人看來是不知足,而在明白人眼中,這才是知足的表現。

而這只是十分極少的例子,大部分世人皆是即不識得時勢,也沒有自知之明,稍一取得小小成功,或者榮耀,就會自負了得,而不知足,作出有違時勢之事,反而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後果。

這里所講的知足,非是一味知足,而是有前提條件,那就是識勢與知己。

就世人來言,也是一樣,許多世人謀事先成功後失敗,其原因就是因為一開妱的成功,是時與勢合,可當成功之後又會讓世人不識勢也不知己,最後不滿足于現狀,而追求不符合自己的榮華與富貴,追求更高的成功,才會因此而反而受損。

(這里把道德經里的知足常樂作了一個注解,並非道家讓人不思進取,而是懂得審時度勢,知己知彼。

許多企業其實就是因此而敗亡的,在時勢之下許多房地產賺了不少錢,可他們卻看不清形勢,以為自己真有賺錢的本事,而不知足,會盲目的擴張,結果時勢一變,最後的結局顯而易見。

而舉大周的例子卻正好相反,是讓人積極進取,因為若時勢有利,你若滿足于現狀,那反而是有違天道之事。

以讀書來論,若你能考一百分,你卻知足,覺得六十分就可以了,那並非道家所言的知足常樂,而若你只有考六十分的本事,你卻妄想考一百分,那就會讓自己陷入困局,最後甚至于六十分都考不了。

許多人以為道家思想的無為是不進取,其實是一種片面的認識,並非真正的領悟道家思想。

如同一棵樹,只要得天時與地利,若是不向上長,那才是不符合自然之道的,若是一棵歪脖子樹,那麼再長只會倒得越快。

只是個人詮釋,僅供讀者參酌。)

王禪之所以詳釋于此,也是對于吳國將來之勢的一點忠告,而他卻並不明說,其目的就是要讓夫差自己領悟。

「先生所說不差,我吳國本是大周王族,自始祖以來皆尊周奉周,只是這些年來到疏忽了,待明日本王朝會之時,會特派使臣出使大周,以尊周天子,免得讓世人覺得我吳國禮崩樂壞,不識天子之威勢,而失了民心。」

夫差終歸還是有些悟性,自公子光,也就是他的父親弒弟奪位以來,列國都覺得吳國禮崩樂壞。

其原因是因為吳國一直就是周之王族,當年太伯本是姬姓王族,卻為了讓當時的文王父親繼承周統,而與其另外一個弟弟遠遁吳地,建立吳國,其德受世人傳頌。

直至吳王僚之前,三個兄弟互承王位,也算是列國美談。

至是公子光,卻行刺殺之行,兄弟相殘,雖然吳王闔閭大興改革,讓吳國強于一時,可世人眼中,吳國卻已失于禮數。

而大周之禮,本也是姬姓王族所制,所以才會認為吳國是最早禮崩樂壞的列國。

若是此事發生在其它諸侯列國,自然不會受世人如此指責了。

(禮崩樂壞最早講的就是吳國,事實上只是奴隸制慢慢在瓦解的跡像,奴隸主世族權貴的利益受到挑戰,則一些文人卻迂腐認為,這就是有違禮數之事,才會覺得吳國革興是禮崩樂壞,事實並非如此。)

「王上能有此心,當是吳國百姓之福。」

西施此時也是一臉笑意,十分幸福的看著夫差,這讓王禪心里有些不舒服。

可這也正是西施的小伎倆,就是故意讓王禪覺得她與夫差十分恩愛,女人的心思就是如此。

「愛妃謬贊了,楚王知錯能改,發罪己之旨,本王當也該有此胸懷,只是父王已逝,此事就不涉及先王之譽了,就由本王來糾正,扶吳國回歸周禮。」

夫差說完,看了看王禪,又看了看兩位公主,欲言又止。

「王上是不是想問楚國有無一統之能,越國又當如何,那麼秦國、晉國、齊國又有無可能是不是?」

王禪見夫差的表情就知道,王禪既然沒有看好此時的吳國,那以他也想知道其它列國的情況,而楚國是吳國鄰邊最大的列國,也是列國之中地域最廣的,若論實力,將來有一統之機的列國,自然不會少了楚國。

可此時兩位公主坐一邊默默傾听,到讓夫差有些為難。

「我吳國與楚國相鄰數百里,楚國將來如何走勢,自然涉及吳國,本王統領吳地,對楚國十分關注,特別是楚國有先生如此大賢之才,楚國走向實讓本王寢食難安。」

夫差到也不忌諱,直接說出自己的憂慮,作為楚國臨國,當然有懼于此。

「楚國在列國之中是機會最大的,封地佔據大周半壁江山,又有大江為憑,將來之勢實不可估量。

可楚國也有楚國之憂,雖然封地沃野千里,可卻不如大河流域那般繁華,許多地方山遠而偏,人煙稀少。

若無人開荒拓地,何來國力倡盛之說。

雖然在下現在為楚國左相,也得我王信任,力促民生,可此事非一時能解楚國多年積貧之患。

或許三代之後,若楚國延續中興之舉,或許有機會一統中原。

只是時勢之變,不可一日而言。

至于楚國,王上到也可放心,想來我王明白,中興之策非一日可收奇效,必長久持之,所以並不會急功近利,對它國任意動之兵事。

晉國本是中原霸主,一直得周天子眷顧,也是中原月復地,百姓富庶。

只是百年前,晉國卻無意埋下了禍根,晉國八大世族盤踞,實是晉國之大患,有如百年前之周天子。

至于秦國,地處西北,民生強悍,本就是庶民得勢,所以相對其它列國,卻少了一些權貴當政的禍事,一直由贏氏把持著秦國之治,相對而言到也穩定。

它日秦國若能向西北拓展封地,消除西北禍亂,那麼秦國將來機會甚至大于楚國。

因為楚國權貴把持朝政,讓有賢之才無以報國,失了人和之利。

相反秦王治國,卻是廣招列國賢才,不論身份地位都不嫌棄,這是其它列國沒有的優勢。

只是秦國無入關之能,若晉國不衰秦國是沒有機會的。

至于齊國,此時的齊王已失民心,而且齊國地域狹長,擊一而首尾不顧,臨海卻無退路,實難有作為。

至于越國,這一切還要看王上了。

越國雖然偏居一隅,這些年也興革興之策,若能持久,也會成為列國一霸,只是這都要看吳國將來如何。

若吳國一直強盛不衰,那麼越國就不會有任何機會,若吳國持盛而驕,那麼越國自然也會有機會嶄露頭角。」

王禪說完也是嘻嘻一笑,看似一點也不認真的樣子,其實這已是把此時大周天下有機會的列國作了一番詳細的梳理,最後依然還是不忘再次給夫差以衷告。

(鬼谷王禪把人的因素提得很高,這也是十分難得的。

在春秋戰國之時,人確實是不可估量的因素,而晉國宋國、楚國、吳國、越國以及齊國這些強于一時的列國,大部分是因為有賢才相輔才稱霸一時。

而且那時的一場大戰,幾乎可以動搖一個國家之本,軍事人才也突顯重要性。

直至戰國後期都是如此,秦滅趙其實也並非一促而成,就是因為兩次大戰,讓趙國兵源枯竭。

人屠白起,其實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許多人不理解那時攻城之後為何要屠城,坑殺俘虜。

其一是要養活這些俘虜需要大量軍需,其二,若是讓共其解甲歸田,那麼這些人一回去,並不會減少下一代的兵源,所以只有坑殺了才會真的動搖一國之根本。

而兵甲大部分都是一國強壯的男丁,失了這些人,人口一代就會比一代少。

另一方面,秦國先祖非子,本是周天子的馬夫,後來有功才受封地,所以身份地位,在列國王族之中是最卑微的,所以許多真正的賢能之人才會十分願意去往秦國,畢竟相比之下大家身份都類似,並不會受不公待遇。

當然從戰略上講,前面已經說過,秦之所以能得天下,一是穩定,連續幾個秦國之主都算是明君,而且由鬼谷之徒張儀為秦得了巴蜀,這是關鍵。

而楚國之所以不能一統,還是因為楚國長久形成的世族壟斷,失了賢才,本身楚人流失,許多後來輔佐秦國的能人,大部分根都在楚地,所以也才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

惟楚有才,這是偉人說的,直到中國建國之時,楚地之才也是最多的。)

「若吳與越國相爭,先生又如何預測結局。

畢竟先王因與越伐而死,此仇夫差此生不會不報,相信三年前的吳越大戰,勾踐小兒受盡其辱,也不會善罷甘休,吳與越必有一戰,將來之勢又會如何?」

夫差還是問到了最為關鍵之處,也是他心中的病結。

「王上,此事剛才在下已說得明確,若能識勢,自然可保無恙,吳國與越國自是如此,若吳國不識實勢,有攻楚之心,那吳國必然會大敗而歸,非是在下危言。

若越國不識此時之勢,定然會妄自而為,那也可能是吳國之機,一切皆在吳越,而不在在下所料。

此次來吳,在下有禮相隨,而陣兵吳楚邊境,明為楚國,為在下所謀,卻也算是在下予吳國之禮。」

王禪說完,卻是看著西施,眼中透著一種復雜的感情。

而這一大禮,並非給夫差,而是給西施,以及化蝶的。

畢竟兩人都是吳國之人,而此時西施已經貴為西王妃,那麼能讓吳國興盛一時,也算是給西施的顏面,饋之以禮。

而西施眼中的卻也是十分復雜,若有淚水含著。

「本王謝過先生指點,還請先生放心,有先生在楚國,任誰也不會敢與先生為故,當初夫差我未當吳王之前說過的話,說過的承諾一樣有效。

吳國與楚國建長久之誼,有利于兩國百姓,也有利于兩國長久增強國力,以共抗北方列強。」

夫差像是回到當年當太子之時,此時起身,對著王禪深深一揖。

「客氣客氣,王上客氣了,快快坐下飲茶,想來王上出宮已久,此時也該是晚膳之時,伯大人也在外同候著了。」

王禪扶夫差坐下,而伯否也正好此時進了小院,對著吳王一揖道︰「王上,晚宴已備好,還請王上、王妃,以及鬼谷先生兩位公主一同入席。」

夫差一听,再次起身,對著王禪及兩位公主伸手一請。

「還請先生及兩位公主一起赴席。」

王禪嘿嘿一笑,與兩位公主一起身,而外面已備好的馬車。

這也算是吳王禮遇于楚國使臣,在王宮之中設宴款待。

【作者題外話】︰王禪的大禮,下一章就會揭曉,其實就是五萬吳兵,也關乎吳越大戰。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