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04章︰楊廣高光時刻

「郎君離開涼州四個月之久,事情積了不少吧?」次日清晨,楊集坐在銅鏡前,蕭穎細心的給丈夫梳頭,一雙美眸盡是心疼之色。

丈夫昨晚深夜回來,便在書房里處理了許多與涼州有關的公務,等她醒來,才發現他爬在書案上睡著了,火盆的火也熄滅了,整個屋子一片冰冷。這可把蕭穎擔心壞了,連忙備了姜湯、浴湯,讓他暖暖身子。

「嗯!」楊集閉目假寐,懶洋洋的說道︰「涼州自我上任以後,一直在折騰、一直在折騰;一邊是打仗、一邊是建設,一邊是安頓羌人、一邊是接納新民、一邊又在搞奴隸貿易,這就導致糧食從來沒有自經自足過,每年都要朝廷補給。我估計,涼州正有一大堆頭疼的事情在等著我去解決呢!說實話,我真的不想在京城逗留了。」

不知不覺間,楊集從懶懶散散的紈褲,變成了一名合格的官吏、適應了涼州牧的角色,為自己治下的軍民擔心、為四周的外敵而憂心……雖然每天嚷著要恢復自由、要恢復無憂無慮的瀟灑日子,可心中卻恨不得立刻回張掖主持。然而這種潛移默化的變化,便是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那就辭了武舉總監察、主考官好了,畢竟你的職責是在涼州,而不是京城。」蕭穎柔聲勸道。

楊集苦笑一聲,嘆息道︰「我倒是想辭了京城的一切職務,可是從大局上說、從長遠上說,武舉遠比眼前的涼州重要。聖人能放人嗎?我覺得可能性不大。」

蕭穎貝齒輕輕咬了咬薄女敕紅潤的下唇,嫣然一笑道︰「沒辦法,誰讓我家郎君這麼出色呢!這或許就是郎君說的能力越大、權力越大,責任越大。」

這話,讓楊集不由得意了起來,理所當然的點了點頭︰「這倒也是!」

蕭穎看著銅鏡中丈夫那得意的模樣,一雙眼楮漸漸彎成了月牙兒,她想了想,又說道︰「郎君,我听說今天早朝取消了,聖人命三省六部、十一寺卿、御史大夫、左右武衛大將軍至千秋殿舉辦小朝會。」

一听楊廣召集的這些官員居然囊括整個中樞的大佬,武也有文也有,而且彼此間沒有什麼關聯,楊集不由一呆,張開雙眼注視著鏡中蕭穎,疑惑的問道︰「這些衙門有文、有武、有民政、有司法,彼此之間全無干系,怎麼忽然把這些人召集到一起?最近有什麼事是需要這些衙門聯手去做的麼?」

蕭穎搖了搖頭︰「卻是不知?」

楊集想了許久,一個念頭電光石火般掠過他的心頭,說道︰「聖人心意己定,是要加快遷都進程了。」

蕭穎听得懵懵懂懂的,還是沒想出這件事跟加快遷都能有什麼關系,楊集便跟她解釋了一番︰「遷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教、醫療、建設、運輸、監督等方方面面不說,還要努力說服那些利益在關中,不願遷去洛陽的王公大臣、世家貴族,牽涉的事情實在是太廣了,不是說遷就能遷。」

「最穩妥的辦法應該是通過廷議,再用舉國之力來安排下去。如果放在武舉之前,聖人估計是按步就班的去做。可是去年發生了仁壽宮變、楊諒造反兩大事件,這便促使聖人離開關中之心更加堅定。他利用楊諒造反一案,逼迫關中大臣同意遷都,可是這種辦法終究不是堂堂正正、大開大闔的王道,而是耍了心眼的詭道。」

「目的雖然是達成了,但這並不是皇帝乾綱獨斷,而是因為因為他沒有把握左右所有人的意見的能力,才來這麼一個既定事實,叫人無從阻攔。而今,又辦了一個針對性十足的武舉,使聖人與關中權貴的矛盾進一步加劇,這樣又使聖人不安全感更加濃烈,于是便打算加快建都、遷都進程。」

其實遷都和普通人搬家一樣,只是規模大小、需要考慮方面多少不同而已。

一戶人家要搬新家,要先把新家建好、裝修好、打掃好,接著是要考慮搬重物的道路是否暢通,新家周圍是否有菜場、醫館等配套設施。

而遷都基本上是同一個道理,可是洛陽如今還是一片田地、荒地、小村莊,朝廷一旦遷都,至少有幾十多萬軍民跟著去洛陽定居,這便使出現了搬家道路能不通、房子夠不夠、糧道暢不暢通、吃飯問題能不能解決等等問題。若是事先沒有一個周詳的計劃、並一一解決好,到時候,洛陽非出大亂子不可。

至于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便是三省六部、御史台、十一寺的責任了。而遷都,調動軍隊是必然之事,所以便加了左右武衛大將軍。

蕭穎沉吟半晌,便領會了丈夫的意思,她憂心忡忡的說道︰「一旦新都城建好,遷去洛陽的官員、軍隊和家眷、奴僕至少有十多萬人,而世家大族、大商人、士子等人群也要跟著去洛陽,洛陽實際一下就增加了幾十萬人。住宅可以將就,但是吃飯可不能將就了。面對這忽然涌去的幾十萬人口,狹小的河洛平原養得起嗎?」

「養不起!」楊集想了想,苦笑道︰「養不起,那就從洛陽修條運河到南方,縮短南糧北運的行程和成本。」

楊堅從漢長安城遷來大興城,是因為同樣是在雍州進行,吃飽問題影響不大,故而風平浪靜就過去了。但是這一回,卻是要去另外一個地方,這搬去的幾十萬人口之中,幾乎都是花錢買糧吃的群體,而不是有田的地的農民,若是糧食不夠這些人吃,那怎麼能行?

面對這忽然增加的幾十萬嗷嗷待哺的洛陽新民,朝廷不修運力最強、速度最快的運河來解決,還能怎麼辦?

經過這麼一梳理,楊集總算是明白史上的楊廣為何急匆匆的將大運河上馬了;恐怕便是因為發現吃飯問題成為迫在眉睫之事,所以逼得楊廣把大運河這項大工程倉促上馬。

如果事先準備妥當,有條不紊安排工程,也許不會出現史上的大死傷。

「這遷都真的是一發而全身啊!一旦動了,便一發不可收拾了,有些配套的東西,想不干都不行了。」楊集對蕭穎說道︰「我也去听听。」

說著,便站了起來,扯起衣架上的朝服便往身上套……

千秋殿是中華殿的次殿,位于中華殿以西,數十根數人合抱的大圓柱矗立在大殿之內,撐起了一座可以容納千多人的宏偉大殿,人數不多的日常朝參幾乎都是在這里舉行。

每天都要舉行的日常朝參並不隆重、人數也不多,更沒有什麼敲鑼打鼓的儀式,參與朝會的人以親王和三師三公、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秘書省、御史台、尚書六部、諸寺監為主,大家按照品階站列,最前排則是各部主官,也是每天朝會的發言者。

此外,爵官、勛官、散官、京官和因公赴京的地方高官,也能在靠近大門處旁听,一旦涉及到自身事務時,也可以出列發言。而小朝會與日常朝參的區別之處,就是砍掉這一部分人,當然了,若是有人想旁听,朝廷也是抱以歡迎態度,並不會做出反對和驅逐這種事。

由于自楊諒造反被平定以後,楊廣便對朝堂內外的「楊諒黨羽」進行大洗清,至今還沒有結束。身在京中的爵官、勛官、散官等非職事官擔心自己一不小心被劃入「逆黨」,所以今天固然只是小朝會,可也都跑來旁听了,以便于自己若是不幸受到牽連時,能夠及時自辯。

當楊集到來之時,發現今天參與小朝會的人,跟以往並無不同之處。一問才知道今天有兩個議題,一個正是自己所料的加快洛陽新城建設進度,不過各方面的建設方案經過幾個月的籌備,都比較周全了,所以這個議題只是催促工程進度,令各部抓緊,在他到來之前已經結束了;另外一個議題竟然就是挖掘貫穿大運河,這才是重頭戲,只不過今天只是進行初步討論,並不是說馬上開。

一听旁听官員這麼說,楊集明白自己杞人憂天,白白跑了一趟,不過既來之則安之,也便雜在旁听官員之中旁听。

「下面審議自引黃入淮的南方大運河!」大殿之內十分安靜,只有楊廣的聲音在設計巧妙的殿內回蕩︰「自古以來,中原王朝重心都在中原、關中這些中部地區,在我大隋此之前,除了據南方自立的南朝以外,沒有哪個王朝真正重視過南方、開發過南方;再加上秦漢晉等統一王朝君臣多為北方人,對南方關注嚴重不足,所以沒有多少人知道南方的巨大潛力。」

「朕在江都坐鎮十年之久,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各州縣,對于南方終于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也終于知道南方是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更南方甚至可以兩熟、三熟。更難得的是境內的縱橫水網天然在調控旱澇災害,使其幾無大旱大澇之災。說是寶地亦不為過,如果南方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起來,僅是揚、交二州熟,便能使天下富足。」

「然而不便的交通,始終使南方物產難以北上。而京畿一帶素來是人口眾多、軍隊密集的地方,每天都要耗費極大的糧食,一旦糧食供給不足,便會造成人心動蕩,而百姓听風就是雨,每當有什麼流言蜚語便會搶購,這又令動蕩進一步加劇,所以朕認為,南物北運是大隋穩定、大隋更加強大的重中之重。」

「另外,南北雙方百姓老死不相往來數百年、仇視和敵視數百年,至今,仍舊有大量南方人認為北方人過著茹毛飲血的日子、也有大量北方人認為南方人是不服王化的南蠻,要想消除這種根深蒂固的誤解,僅靠官府宣傳是不夠的。甚至官方的很多宣傳,非但沒有起到正確的引導,反而被誤會成刻意美化,令雙方的誤解更深,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雙方百姓多走、多看、多說、多听,這種民間的交流,效果遠比官府單方面的宣傳好上無數倍。然而我大隋統一天下以來,北人始終不南下、南人始終不北上,原因還是交通不便。為了使我大隋南北融為一體,早日化解持續數百年恩怨,朕決意開鑿大運河,澤被千秋萬代。」

楊廣說到這里的時候,便停頓了下來,感覺大家吸收了自己的用意和主張,才向一片安靜的大臣們說道︰「諸卿若有不同意見,可以在這里提出來,然後大家一一商議、解決,朕不希望朝廷做出最終決定以後,再弄得反對如潮、滿城風雨。」

「聖人,老臣有幾句話想說。」這時,時為太常寺卿的高出列行禮道。

楊廣抬手示意︰「高卿請說。」

「喏!」高拱手道︰「老臣也認為開鑿大運河可使黎民受益、商業繁榮,增加朝廷收入、化解南北恩怨,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不世偉業。老臣只希望新都建成以後,再用十年功,修一條貫穿南北、澤被後世的大運河。」

高在南方呆過的時間雖然不如楊廣久,可他相當于隋滅南陳的總參謀長,對南方的山川地形、水文氣溫相當了解,也十分贊成修這條溝通南北的大運河,但前提是不要馬上開工。

他個番主張代表了大部分臣子的主張,不管是了解南方的、還是不了解的,都知道楊廣開運河的本意非常好,但洛陽新城和長塹這兩百萬民力的大工程才開始不久,若是立馬又開鑿大運河,絕對是一件利在千秋、弊在當代的暴政。

「聖人,臣附議!」黃門侍郎裴矩亦出列道︰「臣對南方也比較了解,十分贊成開鑿南北大運河,只是洛陽新城、長塹剛建不久,若是此時又開鑿大運河的話,必然使民怨四起,臣擔心我朝不得運河之利、反受運河之害,為了使其成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當徐徐圖之。還請聖人三思。」

楊廣見高、裴矩支持開鑿運河,並非毫無道理的決然反對,心中倒也沒有感到不悅,而是說道︰「朕不是說馬上就開運河,但是勘探和確定河道走向、征地遷民、工匠技術、核算錢糧等事,都是一個十分漫長工程。朕的是意思是先把這些事情定下來,等有了詳實的圖紙,再來商議怎麼開、什麼時候開。」

「聖人,能否等到洛陽新城建成以後再進行前期勘探?」吏部尚書牛弘比較了解楊廣。

早在楊廣還是晉王之時,牛弘和楊廣便因為對方文藝、才學而相互欣賞,使他知道楊廣是一個急性子,做事風格向來是一邊準備一邊動手,就像長塹和新都,明明說是完成一項再來一項,可長塹剛剛剛開始,新都便著手動工了。皇帝這種急性子,干什麼都信奉「兵貴神速」的準則,著實是大臣們感到無奈和焦慮。

如果楊廣今天把前期準備安排下去,那他今天就會派出大量勘輿工匠去勘探,然後給這些人下死命令,著其務必在最短的時間確定運河走向,然後一邊遷民、一邊開工。所以最好的辦法,便是阻止前期的勘探工作。

然而牛弘的建議,卻令楊廣十分不爽了,他冷著道︰「朕分得清楚勘探與開工的區別,新都若不完成,運河就不開鑿,這件事就這麼定下來了,將作大匠閻毗听旨!」

閻毗原是將作少監、兼兗州長史,在治水方面極有能力,由于修黃河大堤功在社稷,所以宇文愷升為工部尚書以後,楊廣便任命他為將作大匠。由于楊綸離不開兗州,便讓他是作為兗州朝集使入京述職,至今尚未回歸,此時听皇帝叫到自己,連忙出列行禮︰「臣在。」

楊廣淡淡的說道︰「朕任命你為你為漕渠勘探使,赴中原考察沿途河道情況,盡快給朕定下開鑿方案。」

「微臣遵旨!」閻毗心中也不是很贊成,一方面是他和楊綸負責的黃河大堤至今還沒有修好,二是不太希望大工程一個接著一個的來。但是聖命已下,也只能無奈的接旨了。

楊廣的強硬態度,令千秋殿一片死寂。

盡管他保證洛陽新城完成以後再開鑿運河,但他為了盡早開鑿運河,極有可能在洛陽這邊翻倍的投入人力、物力,只要洛陽的工期縮短,那麼運河開鑿的時間,與他心中既定的時間其實是一樣的。

眾臣的心如同天空中的彤雲一般,都是沉甸甸的,從這一節便能看出聖人比先帝還要獨斷專行,更可怕的是先帝喜歡以王道行事、以道理臣服人,而聖人登基以來的表現幾乎都是詭道,如果這只是一名臣子、一名大將,也就罷了,可他是皇帝啊!

而且他在登基這麼短的時間內,所做之事皆是亙古罕見的大工程,若是繼續以這種算計臣民、而不是商議的方式來搞幾個大工程,必然是民怨載道、天下不寧。

楊集心中也是十分沉重,滿朝文武其實都反對立即開運河的,只是大家都擔心自己過往的小辮子被楊廣借題發揮來用,所以集體無聲了,而高、裴矩、牛弘先贊成再提不同意見的舉動,其實也是以一種委婉的方式來反對、來拖延大運河的開鑿的時間。

這種集體沉默的不正常、不健康現象,也讓楊集意識到自己從並州帶來的十二車罪證,成了楊廣消滅反對聲音的武器,以至于滿朝文武不管楊廣是對是錯,全都不敢開口了。真不知自己帶來的這些東西到底好還是壞。

在大運河這個大議案上,楊集自己也不敢反對,並不是說他有什麼罪證和把柄在楊廣手上,而是此時乃是楊廣登基以來最高光的時刻,自己不能去掃他的興。

哪怕要去勸說,也只有選擇沒有人在的時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