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322 摧枯拉朽的登陸

有巴爾干三小強幫著看大門,李維政府的調兵計劃一直十分順利,用不了多久就可以開啟中歐決戰。

直到李維在維也納收到了英國皇家海軍炮轟多個港口城市,在短短幾天之內,就開闢了三個有著完整港口設施的登陸點消息!

這是李維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英國皇家海軍的戰斗力有多強。

在李維收到的戰報中,英國皇家海軍單憑地中海艦隊的半數艦船,就同時對希臘三座港口城鎮發起突襲進攻。

希臘的艦船在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艦面前,連一輪齊射都擋不住……

而希臘共和國的岸防炮台,都傳承自奧斯曼帝國時期,年久失修都不是大問題,到了打起來的時候,希臘共和國的守軍發現很多火炮一開就炸膛!

戰斗結束後,光是炸膛就弄死弄傷了上百名希臘守軍士兵……

這是一場碾壓式戰斗。

英國皇家海軍完全是在用打土著王國的經驗在打這場登陸戰。

先是利用碾壓級別的艦炮優勢,將希臘港口的所有炮台都輪了個干淨。

然後再對港口附近的兵營進行一番清理,凡是英國皇家海軍能看得到的地方,出現的希臘士兵都會遭到數不清的炮彈洗禮。

戰報上著重強調,由于希臘守軍的抵抗太過魚腩,英國皇家海軍派出很多小型炮艦(就是江河里航行的那種木制帆船),抵近岸邊,使用葡萄彈對希臘軍民進行面殺傷。

什麼?

戰爭不能傷及無辜?

呵呵噠~

別說是這個時代,即便是在二戰時期,不傷及平民的約定也僅僅只是個國際慣例罷了……

無論是盟軍還是某西斯,在二戰時期屠殺過的平民數量都罄竹難書!

當然,作為勝利者的盟軍可以將自己犯下的罪行抹掉,然而,單單是某西斯國家透露出來的屠殺記錄,就足以舉世震驚!

若非不然的話,二戰結束後,為何歐洲很多國家會出現女多男少的情況?

難不成男丁都死在了戰場上?

別開玩笑了!

即便是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某鬼子兵,也不會所有的部隊都拼到最後一人!

更不用說不以投降為恥辱的歐洲軍隊了!

被俘虜後屠殺也好,在戰場上被‘誤傷’也罷,大多數被殺死的男丁都不是在戰斗的時候被殺死的。

研究過戰爭的人都知道,戰爭中殺死一名士兵的難度遠高于放下武器的士兵和平民!

而在戰場上大多數被殺死的士兵,不是在抵抗的時候戰死,而是在潰逃的時候被追殺而死!

當然,李維並不關系希臘人在這次突如其來的登陸戰中的損失,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只是在向世界證明,大國跟普通國家在這個時代的差距有多大!

讓李維感到詫異的是,英國皇家海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完成登陸點的佔領後,投送下來的除了最開始用于搶佔登陸點,驅逐希臘殘兵的英王德意志兵團外,全都是印度兵!

英王德意志兵團作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中,戰績輝煌的部隊,李維自然耳熟能詳。

可以說,這些德意志人組成的軍隊戰斗力,堪比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中最精銳的本土部隊,比一般的紅衫軍能打得多!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陸軍戰力高低很有趣,作為主導這個國家的英格蘭人組成的編制中,沒有一個特別出名的部隊。

最能打的反倒是蘇格蘭高地兵和英王德意志兵團。

顯而易見的,英王德意志兵團就是一支國家雇佣軍,最開始作為普通雇佣兵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打仗,後來英國王室發現他們比本土的紅衫軍還好用,干脆將他們變為了常備軍使用。

只要是英國重視的戰場,都能看到英王德意志兵團的身影。

這支軍隊的戰斗力強悍,李維政府也分析過,原因無他,這支兵團里的絕大多數德意志雇佣兵都是老兵,再加上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優厚待遇,士氣高昂,還掛著只屬于英國王室的榮耀,戰斗力自然爆表。

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蘇格蘭高地兵團戰斗力強悍,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兵源絕大部分都來自于英倫三島的苦寒之地——蘇格蘭高地。

那里生活的居民甚至被英格蘭人稱之為野蠻人。

窮山惡水出刁民的的真理,在歐洲大陸上同樣適用。

在大不列顛中世紀時期,威爾士地區出產的部隊戰斗力也挺強,那時候威爾士還比較窮,但現如今威爾士地區差不多已經跟英格蘭地區同化,進入工業時代,相對于英倫三島的其他地區,生活水平也算不錯,威爾士人的部隊就再也沒進入過精銳部隊的序列中。

這次進攻希臘倫敦政府沒有將所有的老底子都押上來,所以只派遣了英王德意志兵團。

蘇格蘭高地警衛兵團被留下英倫三島,另作他用。

當然,現在的倫敦政府可不單單只是征召大量的印度炮灰,還在本土對紅衫軍進行漸進式的擴編。

擴編速度不快,盡可能保證紅衫軍的質量。

英國的棍棒式練兵法在這個時代還是比較靠譜的,很容易就能練出來呆板教條的線列步兵。

英國教官需要做的就是讓新兵畏懼軍官更甚于敵人的子彈。

「亞里士多德政府怎麼應對這次危機?」

李維放下戰報,對面前的軍情總局局長馬尼德問道。

自從亞里士多德掌權後,軍情總局就在雅典設立了分部,長期跟亞里士多德政府保持親密聯絡。

當然,這不是擺在明面上的分部,跟外交使館是兩個概念。

理所當然的,現在的希臘共和國對于軍情總局來說,已經沒有什麼秘密可言。

這都是亞里士多德政府默許下取得的成果。

「回稟陛下。

亞里士多德已經下達了全民動員令,不過他建立的軍事體制早已將希臘共和國的人力資源利用到極限,畢竟希臘共和國的人口基數並不高,哪怕亞里士多德接納了很多來自巴爾干地區的少數族裔,也無法彌補希臘人口不足的缺陷。

而且受限于希臘共和國糟糕的財政狀況,亞里士多德的全民動員令僅僅增強了地方民兵和城衛軍的兵力,無力增加希臘國防軍的兵力。

亞里士多德的應對計劃是親自帶領十萬希臘國防軍,依靠各地的民兵和城衛軍來維持地方統治,親自迎戰登陸的英屬印度軍隊。

亞里士多德的行動速度還是不錯的,畢竟他也知道,多拖延一天,英國艦隊就能多卸載一批印度士兵和軍事物資。

按照我們的預估,從今天開始算起,亞里士多德親自帶領的十萬希臘國防軍的前鋒,將會在三日後跟登陸的英軍接觸。」

「倫敦政府還真是信任印度人,竟然武裝出來足足十萬印度僕從軍,並且看起來沒有停歇的跡象。

他們就不怕財政破產麼?」

在情報方面的戰斗,李維政府一直沒辦法滲透進入英倫三島的上層社會,所以對倫敦政府的計劃十分模糊。

李維也是在印度僕從軍登陸埃及後,才得知倫敦政府這個瘋狂的作戰計劃。

如果希臘共和國真的扛不住,或許倫敦政府真的能迫使李維暫停發動中歐攻勢,繼續維持雙方的戰略平衡,一直這麼耗下去……

這顯然是李維不想要的結果。

畢竟除了中歐戰線外,巴爾干地區的戰爭奧斯曼帝國佔據明顯優勢,塞爾維亞王國和保加利亞王國完全是在玩命才堪堪擋住了奧斯曼帝國的攻勢,時間拖久了,保加利亞王國必然會崩潰。

奧斯曼帝國能武裝起來的部隊,比保加利亞民族的適齡青壯數量都多!

更何況,希臘共和國完蛋後,李維就不得不調遣法蘭西國防軍去救場,到時候就要在希臘山區之間跟英國僕從軍陷入漫長的消耗戰。

有了印度兵源,戰爭對倫敦政府來說真的就剩下錢的問題了。

最重要的是,不結束第四次反法戰爭,李維的全面戰爭系統就無法結算,他就沒辦法獲得榮耀值訓練洗腦軍隊補充!

所以,這場第四次反法戰爭拖得讓普魯士王國和俄羅斯帝國等歐洲大陸國家難受,李維同樣感到很難受……

即便是倫敦政府,在這場戰爭中也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壟斷的海外貿易賺來的財富,還沒等捂熱乎全都投入到戰爭的無底洞中。

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王國的軍費消耗,不少都是倫敦政府提供的低息貸款撐著的。

雖說這些貸款全都在英倫三島內部消化成了各種物資才運送到歐陸大陸給盟友,但賺錢的只是英國資本家而不是倫敦政府啊!

第四次反法戰爭讓倫敦政府的國家財富不斷流失,卻讓國內的經濟出現畸形繁華,尤其是軍工行業和金融行業,那真是火熱的不能再火熱,間接解決了大量底層平民的工作問題。

不斷開設的各種生產軍用物資(不光是兵工廠,還有生產各種補給的工廠),養活了數以萬計的工人!

只是,倫敦政府很清楚這種繁榮是虛假的,是建立在政府財富高速流失的情況下,用不了多久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就要負債了!

國家財政窮困,民間財富雲集的結果,那些政客們又不是不知道。

更何況,民間的財富是雲集在少數人的資產階級和貴族手里(英國貴族也有很多兼職資本家和工廠主),並不是散入廣大平民手中。

一旦戰爭結束,必然會有大量生產戰略物資的工廠倒斃破產。

那些老板們可以臨時月兌手,但下崗的工人們怎麼辦?

時間拖得久了,國家財政虧空越來越大,到時候連安撫失業工人的錢都掏不出來!

這個時代的大不列顛可不是後世的美利堅,政府還沒有被資本財閥完全掌控呢,英國還是王室的產業!

因此,哪怕是倫敦政府也是在賭博,賭李維政府會先一步撐不住求和。

對于倫敦政府來說,第四次反法戰爭絕不能像前三次那樣慘敗,否則歐洲大陸上再想找到能跟李維政權匹敵的對手都難!

到時候,統一歐洲大陸的李維,就算是不通過戰爭手段,慢慢消耗也能玩死英國佬。

光是歐陸的工業生產力就不是英倫三島能比擬的。

而工業產能是這個時代英倫三島相比于其他歐陸國家最大的優勢,沒有之一!

這就是量變引起質變的結果。

李維听完馬尼德的匯報後,沉思片刻下令道︰「讓拿破侖將軍提前準備一下吧。

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亞里士多德身上。

若是亞里士多德能維持住局勢自然最好,若是希臘共和國淪陷,或者亞里士多德政權倒台,我們要趁著英國人腳跟沒有站穩的時候,立刻派兵進入希臘地區!

亞里士多德帶走了整個希臘最能打的部隊,他的失敗必然伴隨著希臘軍隊的精華消失,那時候的希臘是最虛弱的,不會給我們造成多少阻礙。」

李維很清楚亞里士多德政府進行的軍制改革,現在的希臘國防軍就是以前的榮譽軍團、希臘正規軍、希臘地方軍閥武裝中篩選出來的精銳,組成的兵團。

嚴格的篩選制度下,就是希臘精華的凝聚,在希臘國防軍中的每一個士兵,都至少參加過三次戰斗!

其中過半士兵都參加過萬人級別以上的會戰!

在李維做出戰略指示的時候,亞里士多德帶領的大軍前方的騎兵斥候,首次與英軍斥候發生了接觸。

雙方並沒有展開交戰,保持了克制。

這次接觸後不久,雙方就紛紛派出大量的偵察部隊,以營為基礎單位!

緊接著,亞里士多德帶領的希臘國防軍就被英王德意志兵團打的滿頭大包,短短三天時間,損失高達千余人!

這些小規模的偵查遭遇戰,將亞里士多德打蒙了。

亞里士多德甚至一度認為,倫敦政府打算讓精銳的英王德意志兵團打前鋒進攻他的十萬大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