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他等到今日,的確是因為才準備好不久,但他真正的目的,是除去燕王府,而不是想自己坐上皇位!」
這當口,門外突然又傳來道沉緩的聲音。
而被人忽略的殿門下,不知幾時已站出了一大批人。
為首的幾個個個威武清貴,簇擁在扶劍而立的燕王身後,是威遠侯父子,武寧伯父子,以及鎮遠大將軍劉賀,以及王府麾下幾位國公!
沈若浦帶著沈崇義兄弟,以及禮部郎中楊晉,戶部侍郎史棣,以及幾位閣老。
「王爺!」沈羲微驚,立時往這邊走過來,並且匆忙之中看了眼沈若浦。
燕王瞅著她,說道︰「畢尚雲不可能自己坐上皇位,因為他沒有子嗣!
「自從二十年前他在秦軍追殺中受了重傷,之後就已不能人道。
「而他這輩子都沒有辦法再生出任何兒女,所以他只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的外孫身上!
「他的外孫,就是李錠的兒子,李睿。」
優雅平靜的話語卻如同石破天驚!
沈羲吃驚了,盡管方才已經有了預感!
蕭淮凝眉了,因為這些話竟然是從燕王口中出來。
李睿臉色雪白,「什麼外祖父?」他喃喃地退後兩步,臉色也有些發白。
「你說什麼——」
後殿門下也傳來一聲驚呼,原本呆在慈寧宮的鄭繡已經隨同太監走進了殿里。
多日不見的她臉色有些蒼白,身形也瘦削了不少,而在听到燕王的話之後她神色變得更加驚疑錯愕起來,甚至可以說是帶著幾分驚恐!
「你在胡說什麼,他怎麼會是我爹?我爹早就死了!」即使透著驚恐,她的目光也依舊凌厲。
她永遠不能忘記韓頓是死在他們父子手上的,她永遠不能原諒他們!
燕王看了眼畢尚雲,然後目光落在蕭淮臉上︰「你帶來的人呢?把他們叫進來,一道來听一听。」
蕭淮扭頭看了眼霍究,霍究點頭,隨即出去請江澈他們。
「這個你應該認識?」燕王丟了枚什麼東西在畢尚雲面前,「十三年前成親王一府的尸體旁邊,我發現了這個。
「恰恰好,我在吉山營被突襲那夜,帶回來的活口居然也認得這個。
「沈閣老大壽時你送去一座大屏風,上面有你畢太傅輕易不展示出來的書法。
「我拿去國史館對了對,竟然與成親王府里留下的一張祈家子嗣留下的紙箋上的筆跡相同。」
畢尚雲兩眼如刀,望著面前那枚包著有繁復刻紋的鐵皮的劍穗,手里劍柄抵在地下。
「你逼我殺衛家,不光是因為幫著李錠,而是因為當時給秦室宗親與殉國遺臣收尸的人是我,成親王府那些被羞辱過的尸體也包含在內。
「你自然是謹慎的,可正是因為謹慎,所以你才時刻提防著我會看出什麼端倪。
「你又除不掉我,只好攛掇李錠。
「但我那時卻真沒有想到劍穗的主人會是你,所以也並沒有提防你會挑撥赫連人在京師內外挑事,那一次,的確是你贏了。」
「你什麼時候查到我的事?你怎麼知道阿繡是我的女兒!」畢尚雲氣息已不穩。
仿佛跟別的比起來,這件事更令他感到匪夷所思。
「這件事只有我身邊幾個人清楚,你是從哪里查到的!」
「如果我說,自從你讓韓頓當首輔的時候起我就在查了,你是不是會更奇怪?」
燕王順著金磚走過去︰「要想查出誰給李錠出的主意讓我殺衛家,並不難。當我把目標鎖定你,你的一切行動就都值得我去研究了!」
畢尚雲扶劍的手有些顫抖起來。
燕王道︰「鄭繡在樂坊長大,她的母親是個歌女。你在京師隱匿的時候遇到她,一年後輾轉去了別處。
「而你離開的時候鄭繡已經出生。但你並沒有把她們母女放在心上。因為那個時候你還有成群妻兒住在平江。
「你的妻子是你娶的平江本地鄉紳之女,她為你生了三兒兩女。
「十年後你預謀的兵變再次失敗,你們被秦軍逮個正著,你的妻兒全死了,你也險些死在他們刀鋒下。
「你被路過的赫連人所救,雖然沒死,但卻再也不能人道。那次對于你打擊的確是大。
「因為你的目的確實是坐擁江山稱帝,你甚至都已經讓你的長子跟著你走上了這條路。
「但赫連軍卻將你三個兒子全部殺了,還使得你這輩子都不能再生育,一個男人籌謀到這種境地,若是無人承繼未來,豈非要命?
「你到底不是那麼甘心放棄的人,終于想到你還有個樂坊歌姬生下的女兒。
「你著人打听到她的下落,然後回京找到了她。
「那個時候的鄭繡,卻正好也在經歷著她人生中的一番苦痛。」
燕王停在畢尚雲面前三步處︰「鄭繡在京師所住的地方是南城棒子胡同,那時候同條胡同里還住著一戶人家,姓韓。
「他們家太太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張家的養女,他們家的大少爺則叫韓頓。
「鄭繡與韓頓打小相識,但遭到了溫氏的反對。甚至是溫氏還曾當面威嚇過鄭繡,警告她不要再與韓頓往來。
「你尋到你這位女兒的時候,她正好被溫氏欺負得走投無路。你把她帶到了李營,一步步點拔她變成了李錠的侍妾。
「後來李錠死去,你讓韓頓當了首輔,有意無意地成全了他們這段露水情緣。
「可以說,皇帝的窘境,韓頓的死,鄭繡的名譽掃地,實際上是你一手造成!
「你大約也還是在乎這個女兒的,至少在乎這個個外孫,所以韓家發生一系列的事情,你都沒有露面插手。一直到韓頓出事。」
畢尚雲冷哼︰「知道的還不少!」
燕王道︰「這些事情是早就知道了的,但是查到這些並不代表我就已經知道了你的真正身份。
「是你設計的在吉山營突襲我的戲碼露了馬腳!
「以至于我在得知寄寒他們今夜有行動之後即刻出城去了屯營。
「三個月前營里有人報給我說京郊近來陸續涌進來一批外地人,聯想起所有事,我再去探探虛實,自然也就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