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九十章 李牧之執

司馬尚終究不是李牧,他雖有將才之名,但在面對王翦所攜的大勢之下,終究還是難以抗衡。

在秦趙兩國大軍于太行山附近對峙了幾個月後,最後伴隨著王翦大軍傾力一擊,終究還是打破了司馬尚自以為佔盡地利,固若金湯的防守,大破趙軍山城,梟首五萬,俘虜數萬,司馬尚所率趙軍主力軍頓時作鳥獸散,四下潰逃,狼狽的向著趙國月復地撤去。

而在越過太行八陘中的井陘山後,秦軍便如那被解開枷鎖的猛獸一般,勢如破竹,旬日光景,便是連下數城,向著趙國都城邯鄲方向逼近。

除了王翦大軍取得優勢外,王賁也是從韓國向著趙國進軍,從另一側朝著趙國都城邯鄲夾擊而去。

另有秦將楊瑞和率領藍田大軍,共計三路大軍,合擊整個趙國。

一時間,趙國便若那風中浮萍一般,社稷岌岌可危。

這個時候,向來貪圖享樂的趙王遷第一次慌了,也是在這時想起了那被派去前往戍邊的李牧,當即發出詔書,著李牧回軍勤王,與此同時,更是拜趙蔥為將,將趙國駐守于邯鄲的最後一只大軍交于其手,任其調遣,欲阻擋秦軍攻勢,為李牧回援爭取時間。

不得不說,早先郭開首鼠兩端,沒有直接害死李牧,而是僅僅讓其被遣至戍邊的行為,的確是給趙國留下了一線生機。

若李牧率領五萬戍邊兵馬回防,就算大勢之下,趙國依舊難逃被滅的命運,至少秦軍也會遭遇到一些阻撓。

但既然嬴政早就料到了李牧未死,可能會有隱患,又豈能沒有準備。

……

夜色下的薊城並不象往常一樣寧靜,而是顯得異常之喧囂。

對于此番秦國揮兵攻趙一事,燕國朝堂上下的思緒其實是很復雜的,平心而論,趙國作為燕國的老對手,若是陷落,燕國臣民不免有幾分快意,可快意之余,彷徨的情緒又不禁生出,畢竟,趙國距離燕國只有那一條綿延易水。

唇亡齒寒的道理,並非是所有人都不明白。

然而,就算燕國想要馳援趙國,如今也是有心無力,之前雁春君連同大將軍晏懿犯上作亂,雖然最終這場叛亂被鎮壓了下去,卻也使得燕國本就不強的國力有削減了幾分。

寬闊的宮殿之內,燕王燕丹頭戴冠冕,穿著王袍,他的身前是他的老師,曾經的燕國太傅,如今燕國相國鞠武。

他也是燕丹最忠實的支持者,在燕丹入秦為質的一年多,接近兩年的時間,正是他在燕國幫助燕丹穩固根基,才沒有令得燕丹離去根基被雁春君盡數拔除,之前雁春君造反,也是鞠武暗中勸降了很多雁春君那邊的人,否則的話,軍權為雁春君和晏懿所掌,哪怕燕丹繼位為王,乃是眾望所歸,可想要輕易平叛,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

「李牧還是不願意歸附我們燕國嗎?」

燕丹听著身前鞠武的稟奏,不禁悠悠一嘆。

趙王遷派遣李牧領五萬趙軍前來戍邊,當時燕國內亂才剛平復,燕丹自然是以為趙國有意對燕國動兵,想要趁機來撿便宜,故而對于李牧也是百般戒備、警惕無比。

但隨著秦國出兵攻趙,司馬尚等一眾趙國將領紛紛不敵秦國王翦所率之大軍,局勢頓時逆轉,趙國陷入了生死存亡之秋。

燕丹不由又生出了一些新的想法。

趙國眼看是要亡了,已經沒有救了,若是能夠說服李牧以及其麾下的五萬趙軍加入燕國,對于之前因為內亂而損耗了不少國力的燕國來說,乃是以次不小的補充。

當然,燕王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那五萬趙軍,還有李牧這個人。

李牧作為趙國的大將軍、武安君,其軍事才能,堪稱天下絕頂,就連秦國的那位王翦,與他也不過是在伯仲之間。

千金易得,一將難求。

燕國本就沒有什麼有名的名將,當年樂氏一族倒是滿門都是將才,可也因為自己父王的一些過錯,給生生逼走了,連晏懿這等貨色都可以成為燕國的大將軍,可見燕國將才之凋零。

趙國將亡,若李牧想要向秦國復仇的話,帶領五萬趙軍加入燕國,是多好的一件事啊,區區一個燕國大將軍的職位,燕丹認為自己還是給得起的。

但,李牧拒絕了。

哪怕趙國月復地已經皆數被秦軍肆虐,邯鄲即將告急,他仿佛沒有看到趙國將滅的大勢,毅然決然的帶著五萬戍邊趙軍,向著邯鄲勤王而去。

李牧的行為,在燕丹看來,自然是愚不可及,甚至可以說是極為迂腐了,但他也沒有資格去指責人家什麼。

就算李牧此去是飛蛾撲火,並不能力挽狂瀾,那也是李牧自己的選擇。

他如今需要思量的一件事是趙國滅亡之後,燕國將如何自處。

之前他作為質子,從秦國逃遁,已經是深深的惡了秦王嬴政,這意味著燕國想要向秦國求和,已經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了,且燕丹也並不想向秦國稱臣納貢。

韓國覆滅,秦國東出之門大開,可以長驅直入直攻趙國、魏國、楚國。趙國若滅,則意味著秦國和燕國之間的間隔也不存在了,燕國想要借地處偏安這個優勢躲避戰火,也是不可能了,那時候,隨著趙國領土疆域劃入秦國,秦國若想攻燕,只需渡過易水,就可直抵燕國月復地。

秦國想要一統天下的野心,燕丹從一開始就知道。

然而,燕國從周王朝建立之初傳承至今,燕丹作為如今的燕王,也不想讓祖宗社稷在自己手中淪亡,他不想變成亡國之君。

想要從正面戰場上戰勝秦國,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所以,只有劍走偏鋒,兵行險著了。

「屠龍計劃……」

幽寂的宮殿之中,燕丹又想起了當年的那個計劃。

哪怕這個計劃在他之前歸國之處已經被墨家巨子六指黑俠給否決了,但趙國若滅,燕國唇亡齒寒下,也討不了什麼好,就算是為了燕國,燕丹也得再向巨子請求一番。

如果他依舊不允的話。

燕丹眼中閃過了一絲冷意。

作為太子的時候,他雖然心憂江山社稷,但終究還是比不得成為燕王後,親自坐在了那個位置之上所感受得更加深切。

……

在秦國攻破井陘關隘,王翦和王賁以及楊瑞和三路大軍同時朝著趙國邯鄲攻去之時,趙國的北部,也有一只勤王的兵馬急速的向著趙國都城邯鄲的方向開去。

這只兵馬的人數並不多,將所有人加起來也只有五萬余人,和動輒幾十萬的秦軍比起來簡直算是渺小了。

然而,國難當頭,哪怕前方是刀山血海,他們也是一往無前,急速奔馳。

這是李牧的大軍。

一望無垠的平原之上,鋼鐵洪流向著前方不斷的蔓延,馬蹄聲急,朔風凜凜,矛戈在陽光下閃爍著森然的寒光。

這一切,無不顯示著李牧這只大軍的精銳。

作為跟隨李牧征戰多年的悍勇老卒,這只軍隊,曾隨著李牧抵抗過北方游牧異族的入侵,也曾抵御過秦國的攻伐,跟隨李牧轉戰南北,可謂是一身轉戰三千里。

如果真讓李牧帶領著這五萬人回到邯鄲,哪怕秦國有三路大軍,想要徹底的擊潰李牧這五萬人,估計也要花費一些時間,折損不少士卒的性命。

就在李牧領著大軍向著邯鄲方向疾馳而去,他卻不知,在前方,有人已經等候他多時了。

一處山林之中,白川負手而立,他的身後,陽光無法透入的林蔭之中,諸多身影佇立,他們或高或矮、或男或女,皆是身負名劍,一股肅殺之意凜然。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