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六十三章 攬才

臨沅北城牆,喊殺聲鋪天蓋地,潘濬一邊觀望戰事,一邊對諸葛亮道︰「孔明,如此看來,今日臨沅必克。」

潘濬有此自信並不奇怪,劉景軍攻城完全可以用「勢如破竹」四字來形容,眼下臨沅城頭,到處都是劉景軍士卒的身影,臨沅守軍節節敗退,頹勢盡顯。

未等諸葛亮回話,潘濬又遙指臨沅城下的五座「巨樓」,說道︰「此物真乃軍之重器也,無愧‘臨沖’之名。」劉景軍之所以進展如此順利,皆賴臨沖之功。

《詩•大雅•皇矣》有雲︰「與爾臨沖,以伐崇墉。」

《六韜•軍略》曰︰「攻城圍邑則有轒臨沖。」

臨(車)與沖(車),原本俱為攻城器具,劉景研制出古典時代的攻城巨無霸「攻城塔」,將其命名為「臨沖」。劉景軍將士私下皆雲︰‘臨沖劉君車。」

攻城塔于公元前四世紀末,由「圍城者」德米特里烏斯首創,此前無論東方,抑或西方,都有類似原理的移動塔樓,用于攻城作戰,但它們比起巨無霸一般的攻城塔,實乃小巫見大巫。

攻城塔作為復合巨型攻城武器,毫無疑問是古典時代,機械武器的集大成者。

攻城塔首次出現在中國歷史,是在元代,名曰「呂公車。」

或許是宋代發展出的技術,亦或許是和「配重投石機」一樣,被蒙古人引入華夏。

與配重投石機攻陷堅城襄陽相比,攻城塔表現就要暗淡多了,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原因其實很簡單,那時中國已進入火藥時代,縱橫世界戰場近兩千載的攻城塔,由于目標巨大,移動緩慢,面對管形火器無異于活靶子,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不過劉景並不知道這些,他對攻城塔的印象,主要來自于現代影視作品,他正是參考影視作品,命工匠研制出攻城塔,使其提前千余年出現在華夏大地上。

諸葛亮頷首附和道︰「臨沖雖大而遲緩,卻瑕不掩瑜,確實當得上‘軍之重器’之名。」

潘濬接著感嘆道︰「將軍長于巧思,超絕當世,拍竿、連弩、飛石車、馬蹄鐵、高橋鞍……皆出于將軍之意,而今又作攻城重器臨沖,使我軍與敵對壘,戰必勝、攻必克,所向無敵。」

諸葛亮心中亦對劉景巧思,感到敬佩不已,劉景可不僅僅擅長發明軍器,他也曾為民作曲轅犁,百姓春耕,深受其惠。

前些時候劉景又對紙產生了濃厚興趣,提出以竹為造紙原料。

百年前,蔡倫改良造紙術,以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作紙,在提高了紙張質量的同時,也大幅降低了造紙的成本。

竹子在荊南隨處可見,若真能以竹作為造紙原料,無疑會更進一步降低成本,問題在于,竹子乃堅硬之物,並不適合造紙。

然而這對漢代人或許是一個難題,在劉景看來,卻是半點不難,他前世有意無意看過的造紙信息,一只手都數不過來,光是紀錄片就看過不止一個,輕易就給出了解決方法︰

以女敕竹為原料,漂塘軟化,涂抹石灰,以火蒸煮……直至竹料分解到可以用來造紙為止。

不出意外的話,返還臨湘,便可看到第一批竹紙……

諸葛亮很想看看劉景口中「必將取代竹、帛,及當世之紙的竹紙」,到底是個什麼模樣。

潘濬、諸葛亮說話間,有一座臨沖起火,不一刻便化身為一團火炬,熊熊燃燒。緊接著又有一座臨沖被臨沅守軍引燃。

潘濬、諸葛亮並未在意,仍舊言談自若,以當前的形勢,就算五座臨沖盡數遭到焚毀,臨沅守軍也難以扭轉敗局。

事實也正如二人所料,隨著時間的流逝,面對劉景軍凌厲的攻勢,臨沅守軍終于到達了極限,轟然崩潰,爭相逃離城頭。

「勝了……勝了……」

「萬歲……萬歲……」

臨沅城上城下,一片歡騰。

潘濬亦撫掌而笑道︰「臨沅一下,武陵定矣,將軍再無後顧之憂,日後可專心對付北方。」

潘濬投奔劉景時,對後者能否兼並劉表,據有荊州尚懷疑慮,更勿提匡扶漢室,平定天下。

他是土生土長的荊南人,又久居荊北襄陽,非常清楚二者之間差距乃是全方位的,荊北古時便是楚之重地,相較之下,荊南堪稱蠻荒之地,遜色遠矣。

劉景固然是當世人杰,然而劉表亦非庸主,雖有挫敗,根基稍損,卻也不至于一蹶不振,劉景想要攻佔荊北,絕非易事。

潘濬年初來到長沙,建議劉景︰「奪取武陵,一統荊南,將湘、衡之眾,鼓行而北,臨江陵、定襄陽,全據荊楚,以濟大事。」戰略規劃止步于荊州,便是因為對劉景前景信心不足。

不過時至今日,潘濬內心疑慮早就消散一空,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前所未有的信心。

毫不夸張的說,劉景可謂是以一己之力,生生抹平了荊南與荊北的差距,甚至僅就以軍事而言,荊南已經超越了荊北。

潘濬堅信劉景必會戰勝劉表,統合荊州,繼而進軍中原,救國家于水火,解百姓之倒懸。

此前迎戰五溪蠻,劉宗以親信陳進、黃武為先登,蔡升淪為陪襯,此次攻城,劉宗為平息蔡升心中怨氣,以其為升城督。

蔡升乃是勇冠三軍的猛將,督攻在前,為士卒先,自登上臨沅城牆,他先後斬二司馬,勇士十余人,在他的帶領下,劉景軍僅僅只用了一個多時辰,就徹底擊潰臨沅守軍,取得勝利。

蔡升並未滿足于破城之功,其率數百精銳,追擊劉叡,直入武陵郡府,沿路吏士無一上前阻攔,蔡升在太守舍外追上劉叡,立刻如餓狼般撲了上去。

劉叡身邊僅剩百余人,如何能敵蔡升率領的數百虎狼之士,轉眼間便死的死,降的降,幾乎無一漏網,劉叡亦束手就擒。

劉叡原本的打算是,退入太守舍,盡可能保有尊嚴的投降,無奈蔡升根本不給他這個機會。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