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目前潯盈集團正在進行中的幾大項目,一是李潯親自指導拍攝的《復仇者聯盟》;二是正在上映中的《綠巨人》;三是正在大規模宣傳的《美國隊長》;四是正在拍攝中的武俠劇《倚天屠龍記》;五是歐美分公司正在拍攝的電影《雷神》。

除此之外,潯盈集團名下還有多部投資規模要次一級的項目,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如今集團規模大了,公司正在進行中的項目到底有多少,李潯本人也說不太清楚。

另外臨近年尾,星辰出版社適時推出了《明朝那些事兒》系列的第二部,名字叫「萬國來朝」,這一部將從朱棣登上皇位開始寫起,一直寫到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

農歷新年的前十天,小說第二部正式對外發售。首印還是八百萬冊,和第一部首印數相同,與此同時出版社也已經和印刷廠談好第二次印刷的相關細節,畢竟所有人都知道首印這八百萬冊挺不了多長時間的。

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天之守國門、萬國來朝。

此時的大明王朝一派欣欣向榮景象,無數讀者讀過後不免心潮澎湃。

網文中主角一通亞洲者都不在少數,可那些作品大多經不起推敲,向李潯《明朝那些事兒》這樣被無數人贊為合理性超越真實歷史的作品,還當真少見的很,甚至可以說空前絕後!

新書上架僅僅幾個小時,網絡上就已經一片贊嘆之聲。

「原本還有些擔心,朱元璋打天下,從一只破碗到君臨天下,追亡逐北,滅亡大元,過程固然令人心潮澎湃,可之後呢?之後就該坐天下了,坐天下沒了金戈鐵馬,沒了兩軍爭鋒,沒了勢力從小到大那種振奮,要怎麼寫才能保持之前的精彩?之後的《明朝那些事兒》還能好看嗎?這里李潯第一部中李潯處理的很巧妙,設計了一個燕王造反奪權的情節,一下子劇情再次緊張起來,可之後不能每一代都來一次造反奪權吧?所以之前我就很擔心,擔心後面的情節可能不會有第一部精彩了,多半要虎頭蛇尾,現在看來我還是小看了李潯。」

「別的不說,就光一個對永樂大帝的塑造就已經超神了,有和我一樣,特別喜歡鄭和下西洋這個情節的嗎?」

相關言論一出,瞬間無數讀者爭相贊嘆。

「虎父無犬子,永樂大帝永遠地神!」

「關鍵是李潯把鄭和設定為太監,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這麼英雄氣概的一個人物,竟然是一個太監!」

「華夏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太監多了去了,多讀讀歷史吧,這很正常的好吧……」

「我草,朱棣兒子又又又造反了,難道真的再來一次靖難之役?我承認李潯戰爭戲寫的非常好,不但精彩絕倫,最關鍵的是看起來非常的合理,可也不能為了好看每次都搞這麼一出吧?」

「一本小說而已,你管那麼多干嘛?好看就行了唄!」

「好看的小說多了,帶腦子看還能爽到飛起的書真心不多,不希望李潯也為爽而爽,為創造矛盾而創造矛盾。」

「我倒覺得朱高煦造反才是最合理的,不造反反倒不正常。他老爸永樂皇帝就是赤果果的榜樣,老爸可以造反當皇帝,他憑什麼不能?歷史的示範性非常強的,比如大唐,李世民通過政變上台,後面大唐皇帝就沒幾個正常繼位的。出了一個武則天,後面就會有韋後、有太平公主,《明朝那些事兒》至少到目前為止邏輯還是完全能夠自洽的。」

然而,就在網友們興高采烈地討論著,這個虛構的「大明王朝」將走向何方的時候,李潯接下來的描寫就再次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本來以為又是一場大戰的朱高煦造反很快被撲滅,結果沒過多久,竟然就出了「土木堡之變」,朝廷二十萬大軍竟然一夕之間毀于一旦——大明的天,竟然這麼快就要塌了!

大明的皇帝被人擄走,後宮里的太後皇後哭成一團,朝廷里的大臣如同熱鍋上螞蟻,急的跳腳,卻沒有任何辦法。

軍隊慘敗,皇帝被俘,京城空虛,人心惶惶,投降派充斥朝廷。

輝煌的大明王朝竟然如此之快的出現了亡國之相!

瞬間全國無數讀者炸鍋了。

「先表達立場︰精彩絕倫!不過還是忍不住要說一句,大家有沒有覺得李潯這次有點為了矛盾而矛盾了?」

「我今天把話放在這︰‘李潯已經江郎才盡了!’」

「還江郎才盡,可會一句成語了,這出顯擺,要不筆給你你來寫?」

「我是寫不出來,但李潯江郎才盡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難道大家還沒看出來嗎,李潯這是編不下去然後生抄歷史!」

「生抄歷史?抄哪段歷史了?嘩眾取寵?」

「還抄哪段歷史了,長眼楮的都知道這段是抄襲宋朝的‘靖康之恥’之恥了。」

「和靖康之恥相對照,大明和北宋兩者都是兵敗不久,都是京城空虛,都是人心惶惶,都是投降逃跑言論甚囂塵上。還說不是抄襲?就連皇帝都落在敵人手里都是如出一轍。接下來肯定就是朝廷南渡,偏安東南,然後出一位遠比宋高宗英明的君主,再讓其遇到自己的大將岳飛,最後就是北伐!北伐!北伐!直搗黃龍,再建盛世!事先聲明啊,我可沒有提前翻後面的情節啊,我只是隨便看了一眼前面就完全猜到了李潯的真實意圖!」

「因為道理非常簡單,要說華夏人對哪段歷史最為遺憾?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岳飛岳武穆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殺掉這里。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樣,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會忍不住扼腕嘆息吧?!但恰恰越是天大的遺憾,彌補起來就越是能爽到飛起,李潯這次是明擺著要彌補華夏人心中這道永遠的痛啊!大家等著看好戲吧,後面北伐肯定相當精彩!」

這位網友言之鑿鑿的預測後就開始志得意滿地等待網友們的評論,同時心里已經做好網友們質疑他是先看的後面劇情,這才裝模作樣地來分析劇情說法。

對此他確實有些遺憾,因為網友們真要是這樣質疑的話,他還真沒法證明自己。因為《明朝那些事兒》不是連載網文,因而後面的劇情根本就不需要任何人來預測,大家往後一翻就全都看到了。

「要是小說每天連載一章就好了!」

就在這位網友發出如此感慨的時候,他評論下方的回復爆發了。

「我們相信你,這些真的都是你自己的分析,不是提前看了後面的劇情。」

「分析的非常有道理,以後別分析了。」

「李潯︰‘筆給你你來寫!’」

「別說,李潯要是真這麼寫的話那還真挺爽的,可惜李潯怎麼會這麼容易就讓人猜到自己的真實意圖?」

這位網友一看,心里不免「咦」了一聲,心說︰「猜錯了?」

急忙一翻後面劇情,發現後面李潯的寫的和自己猜測的,幾乎完全不同。

沒有朝廷南渡,沒有岳飛式的武將崛起,也沒有比宋高宗高明皇帝,而是一個文臣在這時站了出來力挽狂瀾,而這個的名字就叫「于謙」!

「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這是一個將文天祥的畫像掛在書齋里日夜膜拜的人,教書的先生問他為何如此,他說自己將來要做文天祥那樣的人。

「殉國忘身,舍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全。」——于謙!

這是他對文天祥的贊嘆。

「拔劍舞中庭,浩歌振林巒!丈夫意如此,不學腐儒酸!」

作者還是于謙,作于其赴京趕考時。

權傾朝野的王振陷害于謙,所有人都勸于謙多少送點禮物做做人情,卻都被于謙嚴詞拒絕。

「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兩袖清風。」

沒有于謙的世界,華夏會少了這樣一個成語,如今李潯用一部《明朝那些事兒》,將這句成語還給了華夏。

華夏民族,每當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那麼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我們稱為英雄。

而今天這位力挽狂瀾的英雄不是別人,正是于謙。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遷都,大事必然不可挽回!難道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嗎?」

于謙的一聲怒吼震醒了惶惶不可終日的許多人,一個個重臣開始站出來支持他,主戰派終于佔據了上風。

隨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開始全權負責籌劃京師的防御。

但還有一個麻煩事,就是此時皇帝還在對方手里。朱祁鎮本人無足輕重,但皇帝的這個名分卻重如泰山。

但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那就是再立一個皇帝。

立誰呢?只能是朱祁鈺,問題是朱祁鈺自己不想接這個燙手山芋,可國家危急時刻,怎能由著你不接?

然後朱祁鎮就成了一個過期皇帝。

接著于謙正式開始他的防衛計劃了。

「自即日起,奉命征調如下部隊赴京守衛。」

……

後來大臣們又建議一把火燒掉儲存在通州的糧食,因為敵人的騎兵已經近在咫尺,通州距離京師又有一段距離,此時組織民夫運糧風險極大,糧食落在敵人手中後果不堪設想。

好好的糧食竟然要燒掉,尤其是京城馬上就要面對長期被圍困的這種可能的時候,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所有受召軍隊進發時應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糧,並運送至京城。」

接下來就是清除內部亂黨,將大太監王振千刀萬剮。

也先兵臨城下,所有人都建議堅壁清野,堅守不出。

也先的軍隊戰斗力很強,明軍戰斗力弱,士氣也弱,此時堅壁清野,等敵人疲敝,再尋機將其驅逐,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老成持重的建議。

讀者也知道大明確實應該如此,雖然這樣會令人有些不爽,但這無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這時又是一個人堅決反對,這個人還是于謙。

「也先率大軍前來,氣焰已經十分囂張,如果堅守不出,只會長他們的氣焰,我大明開國至今已近百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縱橫天下,橫掃暴元,我輩豈懼小小瓦剌!」

于謙環顧周圍眾人,停頓了一下,厲聲下達了他的又一道命令︰

「大軍全部開出九門之外,列陣迎敵!」

「錦衣衛巡查城內,但凡查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

「九門為京城門戶,現分派諸將守護,如有丟失者,立斬!」

「安定門,陶瑾!」

「東直門,劉安!」

……

一道道命令從于謙口中發出,一座座城門被安排了責任人,這時還剩下最後一道門——北門!

北門要直面也先大軍,也必將是戰斗最為激烈之處,這顯然不是一個好位置。

「德勝門,于謙!」

緊接著于謙馬上又頒布了一個讓所有大臣聞所未聞的軍令︰

「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

開戰之前,于謙又下達了最後一道命令︰

「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看著滿臉驚訝的眾人,于謙鏗鏘有聲︰

「數十萬大軍毀于一旦,上皇被俘,敵軍兵臨城下,國家到了如此境地,難道還有什麼顧慮嗎?若此戰失敗,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轍,諸位有何面目去見天下之人!」

「拚死一戰,只在此時!」

大明嚴陣以待,也先見佔不到便宜,于是有了撤退的想法,可就在也先要撤退的當天晚上,京城城牆上的火炮萬炮齊發,給也先送了一份大大的厚禮。

至于為什麼要趁著夜色開炮,或許是因為太上皇此時正在也先軍中,如果大白天轟轟烈烈地將其轟死,面上在終究不好看。

瓦剌軍營地陷入一片火海,損失慘重(發大炮擊其營,死者萬人),最後只好連夜撤軍。

至此這場轟轟烈烈的京城保衛戰,大明完勝!

這下看到此處的讀者全都炸鍋了。

「精彩絕倫!」

「看得我心潮澎湃,于謙是真正的英雄,李潯塑造的這個角色非常成功,也非常深入人心。」

「看哭了!」

「同哭同哭!先前說李潯抄襲岳飛這段歷史的人呢?現在服氣了吧?」

「好一個京城保衛戰,其精彩程度完全不次于朱元璋爭霸天下和永樂大帝發動靖難之役,就是不知道後來要怎麼寫,好好的一個大明王朝,不能老是出各種狀況吧!」

「超級好看,沒有主角的偽史書竟然寫的比有單主角的歷史小說還爽,關鍵是看著還非常合理,真的是絕了!」

「于謙名垂青史了!」

後續也先派使者求和,更是表示願意送回朱祁鎮,對此朱祁鈺有些不高興,于謙卻表示帝位已定,朱祁鎮即使回來,也無法改變大局。

終究叫門皇帝還是被接了回來,這是于謙的功勞,也為他悲劇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之後就是奪門之變,朱祁鎮重掌大權。

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

史載︰天下冤之!遂溪的教諭吾豫說于謙的罪應該滅族,于謙所推薦的各文武大臣都應該處死。刑部堅持原判這才停止了。千戶白琦又請求寫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國公布。

這時無數讀者想到于謙曾寫下的那首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此時此刻,無數讀者看著于謙竟然落得這種下場,不禁潸然淚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