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鄭博終于重視起來,心道︰「豆苗的高評分,最起碼底線還是有的,不過這劇到底值不值9.5這個分數,現在還不好說。」
「原尸遍體未見傷痕,驗無他殺之嫌。」
宋慈卻道︰「不對,這是謀殺!」
原來宋慈雖然驗遍尸體全身確未見傷痕,女子看起來也確實是暴病而亡。
但細心的宋慈卻在死者發間發現了一只蛆蟲!
有此蛆蟲聚集,說明是蒼蠅聚叮所至,蒼蠅嗜血,今聚于死者發間,這說明死者發叢間定有血腥!
但卻未見死者有大量出血,由此宋慈推斷,死者是被人用燒紅的鐵釘釘入腦顱,雖有腥味卻並不流血。
隨著被害人一聲慘叫,宋慈從床上驚醒,還磕到了頭,原來剛才的一切竟然都是一場夢。
原來竟然是一場夢,鄭博終于知道了他先前的那種怪異感、不真實感是從何而來了。
他此時對這劇的興趣大增,于是他接著往下看。
接著故事開始徐徐展開。
梅城前任知縣竹梅亭不明不白的跌落懸崖摔死,竹梅亭之女竹英姑遠赴嘉州,想請嘉州推官宋鞏為其父伸冤報仇。
宋慈好友孟良辰求得梅城知縣一職,勢要闖一闖這人人避之而不及的龍潭虎穴,還梅城老百姓一片郎朗青天。
宋慈之父宋鞏突然發現幾年前自己竟然將一起意外誤判為了謀殺,枉送了兩條人命,並因此痛苦不已。
還有主角宋慈大婚。
「那個梅城縣是龍潭虎穴,可是誰都不敢去為民做官,那的黎民百姓可不就是永遠也見不到郎朗青天了?」
「我孟某,是求官心切,可我這心里流淌的不是酒啊,是熱血啊!就算是一腔熱血灑在梅城的山山水水,我也無怨無悔!」
看到孟良辰對宋慈的真心之言,鄭博竟然有些淚目。
這人應該算是英雄吧?
雖然他有自己的私心,雖然他自稱自己是求官心切,但他真真正正惦記著梅城的黎民百姓!
他明知道梅城是一個龍潭虎穴,或許也已經預感到自己可能會因此喪命,但他還是義無反顧的求來人人避之不及的,已經空懸兩年之久的梅城縣令的官帽!
難道有私心就不是英雄嗎?
鄭博認為孟良辰是英雄,而且這樣的英雄往往還會顯得更加真實。
慷慨激昂,書生意氣,擲地有聲,加上蒼勁的背景音樂,鄭博承認,他真的被這段觸動了。
不知不覺第一集結束了,鄭博急忙起身去廁所。
「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嘆!」
「空悵惘,人寰無限,叢生哀怨!」
「泣血蠅蟲笑蒼天,孤帆疊影鎖白鏈!」
……
本想趁著一集結束趕快去趟廁所的鄭博愣在原地。
當那個慷慨激昂的聲音念道「冤魂嗟嘆」時,他終于轉過身來。
慷慨激昂的朗誦還在繼續。
「奮力撥雲間,消得霧患。」
「社稷安撫臣子心,長驅鬼魅不休戰。」
「看斜陽,照大地阡陌,從頭轉。」
這首片尾曲文化功底怎麼樣鄭博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听的直起雞皮疙瘩,明明憋得難受,卻舍不得去趟廁所。
廣告的間隙,網絡上關于《大宋提刑官》的討論正在急速升溫。
「非同凡響,震撼!」
「和李潯導演從前的作品有些不太一樣,具體的哪不一樣又說不出來!」
「好像這部劇更接近真實的破案?」
「我太吃曹詩雨的顏了,英姑美爆!」
「這個宋慈是主角吧?怎麼還要成親了?不是說曹詩雨是女主角嗎?難道主角要納妾?」
「納妾怎麼了?在古代這不再正常不過嗎?」
「這劇牛逼了,家里有法醫親戚正在做客,大家一起看的劇,據他說,劇中的以蛆蟲聚集來判斷是否有損傷存在的思路是正確的,他們也會以此來做出判斷!」
「我去,真的假的啊,李潯導演還懂驗尸?」
「網上搜的吧,現在網絡上這些碎片化的知識挺多的!」
「大家都听片尾曲了嗎?頭皮發麻有沒有?」
「終于有人提到片尾曲了嗎?我還以為就我一個人喜歡呢!」
「片尾曲大贊,悲涼,蒼勁,大氣磅礡!」
「愛了愛了,超喜歡!」
「贊贊贊!」
看到有網友和自己一樣喜歡這首片尾曲,剛從廁所出來的鄭博嘴角露出了笑意。
「主角好友孟良辰那段把我看哭了,真的,現在回想起來也沒覺得那段有多特別,可當時情緒不知道怎麼著就是上來了,就是忍不住想哭。」
「我完全理解,因為我看那段的時候心里也特別的激蕩,感覺熱血上涌,不過比你強點,沒有哭出來。」
「小孟估計活不過五集,不是主角還敢單槍匹馬闖龍潭虎穴,主角主動提出陪著還敢拒絕,難道他不知道把主角帶在身邊能分享光環不那麼容易死嗎?!」
「他一個劇中人怎麼知道誰是主角?」
「哈哈哈,逗死!」
「挺喜歡孟良辰這個角色的,可別真的死了!」
總體而言網絡上絕大多數的評論都是正面的,不過也有一些不同聲音。
「整體看著還行,不過還是李潯的老毛病,就是把古人寫的太聰明了。看到有評論說以蛆蟲判斷是否有損傷的思路是正確的,現在的法醫都知道這點,這說明這是現代法醫的知識內容,那麼古代的主角宋慈是怎麼知道的?」
「我尋思這也不是穿越劇啊,他自己不是穿越者,他爸也不是穿著者,那麼他是如何知道這點的?」
「我非常理解李潯導演想把他的主角寫的牛逼一點的良苦用心,可也要遵循基本法吧?同理還是《神探狄仁杰》系列中的《滴血雄鷹》案,大唐就已經知道避雷針的玩法了?這不扯淡嗎?!」
鄭博看了直搖頭,他最看不上的就是這種專愛雞蛋里挑骨頭的杠精,藝術本來就需要夸張,別說《大宋提刑官》只是一部電視劇,就是紀錄片也僅僅是還原真實而不是復制真實呢!
對于這種杠精,多看對方一眼鄭博都覺得自己是輸了。
不過他對剛剛那段以蛆蟲斷定損傷的情節同樣印象極為深刻,甚至他連當時的台詞都記得幾句,于是他鬼使神差地將那些台詞輸入到了搜索引擎上。
「九竅……蛆蟲,卻于太陽穴、發際內……月復內先有蛆出,必此處有損。」
具體的台詞他記不全了,于是他將忘記的部分用省略號代替,最後點擊搜索。
然而令他絕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搜出了原文︰
「更有暑月九竅內未有蛆蟲,卻于太陽穴、發際內、兩脅、月復內先有蛆出,必此處有損。」
仔細一看,原文出自——《洗冤集錄•卷二•四時變動》。
鄭博再看原文作者——宋慈•南宋!
鄭博愣了一瞬,然後他震驚了。
「南宋?七八百年前?那時候驗尸手段就已經這麼先進了嗎?」
于是他又搜索了「宋慈」兩個字。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漢族,建陽人,與理學大師朱熹同鄉……南宋著名法醫學家,中外法醫界普遍認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因此宋慈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鄭博激動了,他以前可從沒听過宋慈這號人,可是看著這簡介——法醫學鼻祖?!
這已經牛逼大發了吧?
不是說現代的東西源頭都是西方嗎?
原來咱們華夏在法醫學方面曾經這麼領先嗎?
鄭博在一股自豪心理油然而生的同時,就想把這段百科甩到剛剛那個杠精臉上!
「你個龜兒子,看看,這驗尸手段是不是咱們老祖宗老早就已經知道的?好好看看,知道‘開創法醫鑒定學’是什麼意思嗎?你才幾斤幾兩,往這充大尾巴狼來了?李導知識儲備不比你強?」
從來不屑和杠精辯論的鄭博這次是真的激情滿滿,可正在這時候,《大宋提刑官》第二集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