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書說到橋本大戰菊奈子,有關細節,請參見金瓶殘梅。
中華三年八月初,大華朝皇帝林沖發旨,稱鳥羽害死祖父白河,篡位自立,非法廢黜崇德,新立慧河,實乃大逆不道、不忠不孝、不敬上國、不是東西,令大華軍予以懲戒。
幾乎與此同時,大華軍南北中三路大軍齊發。南路軍自九州島出,在黃海艦隊配合下,過海殺上本州島和四國島;北路軍自蝦夷島和佐渡島出發,從日本東北一路碾壓下來;此二路且按下不表。
單表中路軍在王進朱武指揮下,從出雲國發兵,一路殺經伯耆、美作、因幡、但馬、播磨、丹波、攝津、山城等國,抵達平安京城下。
鳥羽曾是登州軍的合作伙伴,當年登州軍打敗了獨攬大權半個世紀的白河法皇,扶持了鳥羽掌權。後來鳥羽自覺羽翼漸豐,企圖擺月兌登州軍控制,被白河乘機投靠登州軍,成功復闢,將鳥羽軟禁在宮中。白河死後,鳥羽重掌大權,心知登州軍,也就是現在的大華朝必然要干涉。
日本的令制國,簡稱「國」,相當于中國的縣,以國守為政首,國內主要由大大小小的領主組成。最多時,日本號稱有七十二國,翻譯成中國話就是72個縣,國守類似知縣,大小領主類似大小宗族或大小豪強,但自主權大些。
為了抵御大華軍的攻擊,鳥羽向各令制國做了不少讓步,將白河法皇集中到中央朝廷的院政權力,又讓下去不少,以換來各令制國派出軍隊助守平安京。同時瘋狂擴充中央朝廷控制的軍隊。
鳥羽知道大華軍火器威力大,軍兵戰斗力強,就想要以數量彌補質量的差距。瘋狂擴軍後,鳥語的手上竟然聚有二十萬兵丁。不過里面只有五萬是他直接控制的朝廷軍隊,或稱中央軍,五萬是各令制國派來的勤王軍,剩下的十萬,則剛拉起來的烏合之眾,主要組成是周邊農人,以浪人為大小頭目。
大華軍中路,留梅玉邊軍旅守石見國和出雲國,一路殺來,又留龔旺海島師綏靖後路,到平安京城下的,有三萬多官兵。
在程序性的互派軍使譴責對方之後,兩軍在平安京城西擺開戰場,決一死戰。
決戰一起,鳥羽令朝廷中央軍和各國的勤王軍在後面立住陣腳,派部分弓兵向前支援;派那十萬剛召集的臨時軍兵為前驅,攻擊大華軍。鳥羽向領著這些臨時軍兵的浪人們許下重諾,若是擊敗大華軍,便將大華軍所佔的石見國和出雲國,甚至九州島分國,分給立功最大的浪人。
所謂浪人,多數乃是過去的武士,因其投靠的領主國主敗滅了,追隨的武士無處可去,便流落四方;少數是被主人逐出的武士,還有自詡武士卻尚未找到主人的武士。簡言之,武士是有主人的職業軍官/軍士,浪人則是沒有主人的武士。
浪人們被鳥羽的重諾給刺激了,這群沒有主子的打手,本來的期望是能找到主子,現在突然發現自己都有機會成為主子,如何能不瘋狂?于是浪人們以身作則,催動十萬軍兵,瘋狂涌
上。
大華軍則擺下素數陣迎敵。這素數陣是林沖、魯智深、吳用、王進、許貫忠、朱武等多年研究,實戰改進的陣型。特點是陣型密集,步騎相配,攻守兼備。弓弩炮石齊備,方圓梯錐靈動,兵多兵少皆宜,地形復雜可通。
十萬軍兵的猛撲上來,好似大海狂波,撲面而來,狂波過後,露出的巍然礁石便是大華軍。日本軍兵二三個月前尚是扒土的農民,雖有十萬之眾,有如何能是裝備先進嚴陣以待的大華軍對手,大華軍還有投石機和弓弩兵相助。日軍輪番攻了近二個時辰,損失一萬多,卻寸步難進。
素數陣中將台上,王進和朱武指揮,燕青和李雲觀戰。大華軍只將投石機床弩等非火器,火器中僅一些射程較近的在發射,看起來雙方倒是有點旗鼓相當的樣子。
燕青道︰「我軍火器犀利,若是火炮手雷全力開動,日軍就得崩潰啊!」
王進搖頭道︰「日軍主力尚未出動,我軍大殺器還不到時候放出。何況我軍中有不少新兵,得叫他們經歷血與火得考驗。」說罷一擺手,旁邊得旗手打出旗語,鼓手也敲擊信號,大華軍前軍後退,後軍頂上。王進是要叫大華軍輪番上陣,接受戰場錘煉。
又過了大半個時辰,日軍中領頭沖鋒的浪人死了多半,前面那些烏合之眾,也去了二三成,沒了起初的瘋狂。鳥羽的督戰隊殺了數百逃跑的軍丁,依舊無法阻止回退的軍兵。鳥羽便令各令制國的勤王軍上前。
勤王軍確實比前面的強,在數翻沖擊後,大華軍緩緩後退。鳥羽欣喜若狂,覺得自己要擊敗大華軍,創下不世奇功了,便將帥位前移,令其中央軍也加入了攻擊。
近衛光侍本是一四的白河法皇之親信,法皇還沒死,他就投靠了鳥羽,這也是鳥羽能在白河死前就控制宮內外的重要因素。作為新投之人,一大把年紀的他,很是諂媚。他吹捧道︰「上皇此戰勝利在望,必能收回被宋軍佔據的九州島,還有石見出雲等地。」
鳥羽信心滿滿︰「朕不但要恢復日本,將來還要打上中土,殺入汴京。」
近衛光侍連連點頭︰「法皇英武雄略,必能為大和創立萬世基業。」
兩人花式吹捧之時,與帥旗一道,步步向前。
關白藤原忠通勸道︰「大華軍火炮犀利,上皇還是不要冒險上前為好。」
鳥羽笑道︰「大華軍火炮最多打到一二里地,此處在戰場四五里外,那火炮又不生翅膀,哪里飛得過來?」
便在此時,大華軍的火炮開動了,而且有十數門火炮是專瞄著鳥羽的帥旗開火的。可憐鳥羽不知大華軍的炮彈真生了翅膀,射程又增加了,卻將自己送入了大華軍的炮口。一陣轟擊後,鳥羽所在的位置,形成了一個大坑,里面只剩下殘肢斷體了,鳥羽自己、關白(宰相)藤原忠通、領軍的大將近衛光侍等重將,全部玉碎。
上皇玉碎、帥旗無蹤、炮火連天、殺聲震地,日軍如何還能再戰,幾乎所有人都掉頭逃串,也有人跪
倒投降求生。大華軍騎兵出陣,全線追殺。
數萬殘兵敗將逃入平安京,氣還沒喘勻,便有「日奸」帶人打開了一個城門,放大華軍殺入。不用說了,這「日奸」便是少納言橋本浩二。
日軍四散逃走,勤王軍逃回各令制國,農夫們回家種地,中央軍的抵抗也很快被鎮壓。此戰前後又為大華朝提供了十數萬勞役。王進殺入平安京,控制了全城。大華軍重點打擊藤原家族,殺的殺,抓的抓,移民的移民。從此藤原家族一蹶不振,消失在茫茫歷史中。
在橋本浩二的推薦下,大華軍立佐河為王,菊奈子為太後,橋本浩二為關白。
為了避免後患,大華軍將藤原璋子和前崇德天皇、藤原泰子和前素河天皇、美濃子和前慧河天皇這三對母子,以覲見大華皇帝的名義,全數送去洛陽,軟禁安置。
大華軍四面出擊,很快征服了那些不服的令制國。對那些準備吞並的令制國國守及大小領主們,哪怕你投降了,大華軍也連根挖起,不給活路。
中華三年十月,在日本馬關,大華國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主要內容有︰
1)
日本認大華國為宗主國,廢除天皇,佐河只稱日本國王。
2)
日本割讓給大華國九州島、四國島,以及本州島上的長門、石見、出雲、伯耆、因幡、周防、安芸、備後、備中、美作、備前、陸奧、出羽、越後、越中、能登、加賀、飛驒、信濃、上野、下野、常陸、遠江、駿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上總、下總、安房等國。(北海道即蝦夷島此時非屬日本,早被大華軍佔據)簡言之,日本王國只剩下本州島中部以平安京為核心的近二十國,人口不到二百萬。
3)
日本只保留一萬軍隊,大華軍代為駐守,駐軍軍費由日本支付。
4)
大華軍此番為日本撥亂反正,是討逆,相關討逆費用由日本支付。由于日本一時付不起,大華朝開恩允許分期支付,即當年支付一百萬貫,以後每年支付五十萬貫給大華國。
5)
日本外事和軍事由大華國代理,內政受大華國指導。
6)
大華商人在日本經商免稅,大華人在日本享受治外法權。
這份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連菊奈子都覺得過分,曾想拒簽。但大華軍就在平安京,不得不低頭,加上橋本浩二的一力勸說,菊奈子還是無奈接受。
條約簽署之後,日本很多國守、大小官員、大小領主,憤怒不服,反抗者此起彼伏,但在大華軍的鐵血鎮壓下,皆未能成事,反為大華國輸送了不少勞役。同時大華朝加緊在日本的文化同化,強行推廣漢字漢言,移民不斷。
王進令花榮率第五軍歸國,自領第三軍,和一個海島師及四個邊軍旅,駐鎮日本,彈壓反抗。朱武也將東瀛路路府,從高麗釜山,遷至本州島石見。兩人文武齊下,為大華朝蠶食消化日本。此為後話,且按下不表。
欲知後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