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635年2月10日,農歷乙亥年12月23日。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正在艱辛中緩緩推動的南洋開發進程,之于國家和民族,都屬于無比重要的大事。

然而對于遠在廣東的大明臣民來說,遙遠異鄉發生的事情大家是完全沒有半點概念的。民眾既缺乏信息通道,也缺乏對拓荒一事的認知。

民眾關注的,永遠都是柴米油鹽這些最基本最生活的東西。

時光流逝匆匆。發生在鄭和島上的那場殘酷戰斗,不經意間都是2個月之前的事了。轉眼,已經到了1635年初。

時近年節,居住在古老廣州城里的大明子民,步履匆匆,面帶喜容。街鄰踫面便高聲賀歲,家家戶戶都在為過年做著預備。

今年的廣州城,由于日子大略變好,所以年節氣息比往日濃烈了許多。

記憶是很難抹去的。廣州城中但凡歲數上了30的「中下層人民」,對于「年關」一詞,那都是有著深刻感受和理解。

早在天啟皇帝時,這廣州城里的年節,大致是一歲淡似一歲的。包括之後崇禎皇帝初年,「年關」一詞,在街坊鄰居的記憶中,從來都不是什麼好說頭。

當其時,官府賦稅一年重似一年,各種遼晌練晌紛紛被朝廷分派下來。再加上各路官員胥吏趁機搭車攤派揩油撈銀子抹虧空,堂堂南天第一名城,闔城老少硬生生被朝廷壓得喘不過氣來。

在那個年月里,百業凋零,民生艱苦。除了那些高門大戶之外,平頭百姓過年真真就是過災。

一到年關,債主上門,不知道多少廣州城里的老戶,因為還不起欠債,從而變成了赤條條的破敗戶,一家老小翻過年就淪為了街頭餓殍。

更有甚者,上吊自殺,典兒蠰女,家破人亡的都不曉得有多少。

過年,就是過鬼門關。

可說來也怪。從那以後,大伙的日子卻在崇禎皇帝上台後,漸漸好了起來。

先是工商繁茂。

一夜之間,從不知名的夷州莫名傳來了許多做工精良的日用雜貨。

廣州城里的富商聞風而動,紛紛出海去尋覓貨源聯系賣主。

由此漸漸一發不可收拾。首先是各處水陸碼頭的力工、挑夫們生發了起來︰他們上工後有了卸不完的貨,工錢越掙越多。

隨著夷州貨在珠三角鋪陳開來,大量人口和土產資源隨後參與到貿易交換中︰富商們開始還花銀子招工去夷州給人扛活。到後來有那「宅心仁厚」的老爺,甚至直接派家奴去街頭「撿」人,或者直接在街頭施粥,完事喝了老爺粥的就塞進底艙拉去夷州換貨。

再往後,連鎖效應,整個城市都被調動了起來。無數中小商人隨著夷州貨的到來而受益,原始的產業集群開始出現臭水溝頭打麻袋的屌絲蒲阿大都能生發起來,雇了小工帶著全家老小沒日沒夜的編外貿麻袋就這還供不應求。

如此,之前陷入滯脹和困頓的廣東原始經濟,漸漸成為了工業化的附庸,被強行改造。民眾雖說是被動參與,但是實實在在受益得到了好處。

再往後,就是人盡皆知的故事了——天上「 當」一聲掉下一個曹總兵,帶著精兵強將開始和海匪捉對廝殺,一年天氣就掃平了為患多年的閩粵海匪。

民眾驚嘆之余,也才漸漸知曉,原來夷州那些產業,都是這位曹總兵的!?

鬧了半天,老少爺們都是在給曹總兵扛活啊?

群眾的眼楮是雪亮的。當大家發現,帶給自己救命銀錢,拯救了自己家庭的人,原來不是崇禎皇上而是這位鄉下總兵後,夷州來的曹某人,迅速和廣州臣民親近了起來。

再往後,日子一年接一年好過了起來。珠江大地日新月異,仿佛一夜間所有人都忙碌了起來,生活節奏快地令習慣了慢節奏的古人應接不暇。

令人無比震撼的事情還在後面︰短短幾年功夫,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徹底顛覆了明人的認知。

干淨整潔的硬化地面,寬大奢豪的紅磚下水系統,筆直漂亮的大馬路,還有那一棟棟拔地而起的磚房。

雖然這座城池連最基本的城牆都沒有,但是蜂擁而入的新居民用腳投了票︰民眾認為這座城池比老城安全。

那些橫行在珠江上,如山岳般的炮艦,以及日常東征西討從無敗績的精兵,給這個認知提供了背書。

眼下,又一年的年關到了。

乙亥年的年關,古老的廣州城里處處充斥著快活的空氣。伴隨著頑童在家門口零星的鞭炮聲,城內的商鋪門前都張貼著紅紙寫就的福字以及對聯,貨架上堆放著琳瑯滿目的年貨。

前來購買各種年貨的街坊今年尤其多。大家穿著簇新的袍服,臉色普遍紅潤精神旺盛,從兜里掏出各色銀圓和紙鈔,換來大包小包的年貨。遇到熟人,還要艱難提著東西拱手見禮,大聲拉兩句家常,恭賀一番新春。

與此同時,街面兩旁還堆滿了不少城外運來的鮮花。通常到了這個時節,廣州城中慣例是有大批鮮花入城發賣的。

事實上,後世人習慣的「逛花街」活動,最早就是自明代出現。而這兩年隨著「世道」漸好,「公務費用」充裕,廣州城里由府台衙門出面置辦的傳統逛花街行動,規模也大了不少。

——————————————————————————————————

「烤土豆 糖砂土豆,鹽砂土豆烤土豆 」

小年這個商家必爭之時,勤勞的小販們自然也是要堅守在第一線崗位。

楊六水伸出手,用一把白亮的電鍍鐵夾子,從爐中輕巧地夾出了一個皮開肉綻的烤土豆。

與此同時,楊六水的嘴也不閑著,依舊在大聲吆喝他的生意,吸引行人前來購買烤土豆。

如果一個後世人此刻來到楊六水的流動架子車面前,就會露出熟悉的微笑︰車上有一個後世慣常見的藍色鐵皮油桶,下面被掏出了正方形的風門,頂上正在冒出裊裊炊煙。

在這個時代,毫無疑問,藍色鐵皮桶屬于高大上的新奇玩意。也不知道楊六水從哪里搞來這樣一個報廢油桶這東東毫無疑問是管制品,除非是報廢,否則不可能流露到民間。

用電鍍夾子將土豆夾到一個同樣亮白的電鍍鐵盤里,楊六水仰臉堆笑著詢問︰「客人,是要糖砂還是鹽砂?」

客人是兩個穿著漂亮長裙,手中提著胭脂畫粉,一看就是出來逛街的女子。

兩女子低頭私語幾聲,要求胡六水︰「各樣一半。」

「好 !」楊六水聞言,麻利地用小刀將土豆一切兩半,然後拿起一個細鐵絲網篩,分別將鹽瓶和糖瓶過篩,給兩半土豆撒好調料全程沒有用手觸踫過土豆。

最後,將土豆裝進兩個精美的草編小籃子後,客人滿意地掏出一枚亮燦燦的五毛硬幣,扔到了胡六水手中。

看到銀幣上線條清晰的曹某人防偽側像,六水眉花眼笑地將銀幣揣進兜,然後對一旁傻乎乎看美女的兒子瞪眼︰「看什麼,還不快給客人找銀!」

半大小子和楊六水一樣都是圓臉龐。少年人正是長個頭的時候,身材消瘦,穿著短褂,蹬著土布鞋,留著一頭時下窮人家常見的短寸。

听到自家老子埋怨,小子回過神趕緊從錢罐里掏出幾枚零散錢幣,紅著臉交到了客人手中。

如此,伴隨著幾聲女子輕笑,楊六水一單搞定。

新奇的物事總是能帶來關注的眼光。現如今在廣州城中,像楊六水這樣的鐵皮桶流動攤販,數量很少。所以他一出攤,生意就絡繹不絕。

另外,像是電鍍夾子、鹽粉、糖粉、無接觸銷售等等這些漂亮物事和創意,也給楊六水的生意增色不少。

于是,當楊六水的攤點流動到南水門前時,今天帶出來的所有生土豆,以及一些紅薯、芋頭,就全部銷售一空。

當然了,今天收攤早,也是有著楊六水特意少帶了原材料的原因。

下半晌,用新話說,就是下午三點來鐘。滿意地給爐子熄了火,楊六水拍了拍小子腦殼︰「走,回家。」

半大小子嘿嘿一笑,熟練的將皮帶挽在肩上,彎腰拉起了架子車。

下一刻,伴隨著機制軸承的轉動,發出輕微吱呀聲的木輪胎,輕快地帶起了車子,隨著爺倆的腳步開始移動。

楊六水的家在中城根下,距離南水門是有好一段路。父子兩就這樣拉著車,一路步行。

沿途,家家戶戶已經能看到堂前擺放的年桔、水仙等過年的物事。路過老校場時,父子兩還隔著門,咧著嘴看了一會舞獅隊的排演。

就這樣,晃晃悠悠,楊六水父子難得輕松地回到了自家在中城根的小院。

小院的院門是敞著的,一個穿著樸素短布褂子的中年婦人,正在院里的灶台前忙活。濃濃的煙氣冒出,夾雜著香噴噴的雞鴨味道。

「孩子他娘。」

「回來了啊。」

「嗯。菜都準備齊全了嗎?」

「還得費些功夫。」

「那我先去洗把臉,換衣裳。」

「收拾仔細,今天是大日子。洗完記得給兒子也換上衣裳。」

「曉得。要待貴客嘛,都換衣裳。」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