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宋‘戰神’

承明殿。

丁謂今天上朝的心情,就跟上墳一樣。

太後啊!

可不是好相與的。

但他沒辦法。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今日召卿等,便是為了議一議範雍的札子。」

「諸卿可暢所欲言。」

廷議剛一開始,劉娥就起了高調,讓眾臣各抒己見。

「西北之地,息兵已久,如今宿兵十余萬,一年糧餉所費不過千萬。」

「去歲,陝西入錢糧1200萬,出錢糧1140萬貫,以陝西一地之賦足以供養邊地駐軍。」

王曾率先發表了意見,他覺得陝西不需要入中納糧。

雖然去年陝西的歲收堪堪抵掉支出,所余不到百萬貫,這個數字,確實有點危險。

但陝西是大宋的陝西,背靠朝廷,即便賦稅不足,朝廷額外補貼一點,完全不成問題。

另外,如果只是普通的入中方案,王曾或許也不會反對。

正常入中,所有的流程全都處于朝廷的監控之下,一切皆是有跡可循。

如此一來,不僅有利于朝廷把握具體的入中數量,同時也能防止商人或者屬地官員鑽空子。

「王相,此言差矣。」

王曾的發言剛剛結束,丁謂立馬就還以顏色。

「官家,大娘娘,臣曾執掌三司七余載。」

「雖然那是景德至祥符年間的時,但直至今日,臣依然記得邊軍之費。」

「陝西之地,一卒之費不下百千(百貫,包含衣食糧餉所有開支),萬人則資費百萬。」

「今駐兵十余萬,便是千萬級別的開支。」

「另,除十萬駐兵,尚未鄉兵七八萬,鄉兵雖不比禁軍,然一卒之費,每年亦有三四十千(30-40貫)。」

「故此,鄉兵之費,亦有兩百余萬緡。」

丁謂對數字之類的東西,素來比較敏感,他剛剛報出的數據,雖然不是最新的數據。

但幾年前的數據放到現在,仍有參考價值。

「駐兵加上鄉兵,每年資費千余萬緡,而這還是西北之地息兵後的開支。」

「若是西北之地戰事又起,僅養兵一項開支,每年便要兩三千萬緡。」

「費用如此之高,全賴陝西屬于陸地,無漕可運,據三司統計,綱運一斗費錢七十余文。

一石之費竟高達七百余文,即便以京中糧價為準,七百余文也能單獨購買一石米。」

「綱運之損耗幾乎達到一比一,如果改綱運為入中,途中損耗,至少能減少半數。」

損耗比高達一比一,並不是丁謂胡編亂造的,而是真實情況便是如此。

官方運輸和商人轉運,同樣的路程,同樣的數量,為何損耗不一樣?

原因不外乎‘良心’二字。

綱運兵丁每日的口糧為兩升,此乃定例,另外,除了口糧,兵丁仍有俸錢可領。

而商人轉運,情況便截然不同。

畢竟,綱運花費的是國家的錢,商人轉運的開銷全都是由商人自掏腰包。

前者是公家的錢,後者是私人的錢,用起來怎麼可能一樣?

為了追求利潤,商人對役夫的壓榨幾乎達到了人力所承受的極限。

人如牛馬,不是一句戲言。

「故,臣以為入中納糧,殊為可行!」

這番話,丁謂是硬著頭皮講的,他在發言時,一直偷偷地用余光觀察太後。

眼看太後的臉色越來越差,他連忙話鋒一轉。

「不過,範雍之策,亦有缺漏。」

「以解鹽為引,可行,然,商人直接于邊地持引請鹽,難免有失控之危。」

「臣斗膽上言,或可以雍熙故事,令商人赴京中交引,然後再于邊地納糧。」

雍熙年間,大宋‘戰神’趙匡義發動了大名鼎鼎的雍熙北伐,三路大軍,兵鋒直指燕雲十六州。

結果嘛,‘戰神’不愧是戰神,最終是一敗涂地。

北伐期間,因出兵太多,後勤頗有些跟不上,軍中糧草緊缺,為了解決此事,入中之法便應運而生。

丁謂的發言很滑頭,既完全了官家的囑托,又沒有直接將太後給得罪死。

入中之法,確實是一項重要的補充。

單論此法,丁謂本人絕對是贊同的。

當然,他贊同入中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執行入中納糧的過程中,是有空子可鑽的。

禁榷和入中本就是相輔相成的。

加繞了解一下?

虛估了解一下?

另一邊,听完丁謂最後的補充發言,王曾心中的反對意見頓時消減了大半。

雖然有點不想承認,但丁謂確實是一位能吏。

各種數據,了然于胸,單此一項,就能領先大半朝臣,更別說丁謂還理財有道,確實有幾分本事。

台上。

一听到‘雍熙故事’,劉娥的面色不由回暖了幾分。

「丁相所言,確是良策。」

就在這時,李杰忽然提出一項頗為棘手的問題。

「然,解鹽品質不如夏人所產的青白鹽,如果入中納糧皆已解鹽結算,其價值該論幾何?」

「如果高于青白鹽,只怕會極大地打擊商賈的積極性。」

「可若是遠遠低于青白鹽,鹽價又當如何維系?」

民以食為天,糧食重要,食鹽同樣重要,夏地一直以盛產食鹽聞名。

大量的食鹽產出,也是西夏起兵的重要資本。

夏地所產之鹽不僅品質高于解鹽,其價格也是低于解鹽的。

物美價廉的食鹽,不止老百姓喜歡,商人也喜歡。

食鹽是夏人的重要財稅來源,這一點,宋廷是清楚的,宋廷也不是沒有想過斷絕夏人的食鹽收入。

大宋戰神曾經就下達過禁制青白鹽入宋的禁令。

【自陝以西有敢私市戎人青白鹽者,皆坐死!】

凡是走私青鹽的,一律死刑。

死刑,不可謂不重。

但效果嘛,不能說沒有,只能說約等于無。

宋太宗是個大聰明,禁了青鹽,卻沒想著額外運鹽入西北邊地。

也許,大聰明以為莊稼地里能挖出食鹽。

眾所周知,人是無法長期不吃鹽,鈉的攝入量過低,不僅會沒用精神,沒有力氣,嚴重者甚至會引發休克,乃至死亡。

斷了青鹽流入,又沒有額外的食鹽進入,西北邊民無鹽可吃,最先造反的便是那些歸附大宋的游牧民族。

禁鹽禁到造反,大宋戰神一看,立馬嚇得停止了禁鹽之策。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