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感謝大家的一路陪伴。

這本書的確沒寫好,高開低走。

其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而最大的問題,還是它寫得太長了。

它不該寫這麼長的。

我上本書完本的時候,說自己不想再寫替身對戰,這種讓人心力交瘁的東西了。

而這本書也的確不像上本書那麼讓我頭疼。

(上本書我從50萬字開始,就在按周來請假了)

寫案件看似困難,但其實並不需要多麼巧妙的構思。

只需要有耐心去查閱資料,去學習課程,去海量的法醫教材和論文中取材。

只要把學到的新知識和故事劇情稍一融合,就能寫出一個看著讓人不明覺厲的案子。

所以這本書的創作壓力其實不大——

可惜,只有一開始是這樣。

一開始有無數案例可以取材,說是思如泉涌也不為過。

可我寫著寫著,寫到一百萬字之後才發現︰

法醫案例雖多,但案件類型其實一共也就那麼多種。

鈍器、銳器、高墜、槍彈、縊死、扼死、勒死、溺死、病亡、毒殺、抑制死、精神病

能寫的類型,能賣弄的知識,基本都被我寫了個遍。

再然後要再寫案件,就得挖空心思寫出新意。

于是我越寫越卡、越寫越頭大,最終隔三差五就得請假,狀態差得像是得了腦殘。

而最糟糕的是,從未寫過幾百萬字大長篇的我,大大高估了自己對長期連載的承受能力。

前期思路順暢之時,覺得這本書寫幾百萬字都不是問題。

所以前期我把主線節奏放得很慢,認為可以放到後面慢慢地寫。

結果

後來卡文卡得難受才發現,主線我都沒怎麼推。

如果直接完本,那就是爛尾。

于是之後又只能絞盡腦汁地修改主線,一路加速推動劇情,才終于趕在我狀態徹底崩潰之前勉強把這本書給寫完了。

這個過程,真的比我想象得要困難百倍。

我真的很多次想過放棄。

想過灰溜溜地改行不管。

說到這

其實以前的我,是很不喜歡在書里向讀者訴苦的。

尤其是說自己現實里的麻煩。

因為這些煩心事都是我的事,和書本身無關。寫出來沒什麼好處,只能影響大家的閱讀體驗。

可問題是,從業四年,我已經不是當初那個無憂無慮的學生了。

隨著年紀漸長,我才發現,現實的麻煩原來能這麼麻煩。

麻煩得讓人痛苦,讓人迫切地想找個地方訴說。

可這些煩心事我卻沒法跟家人說,也不好跟朋友說,只能在這里向屏幕對面的大家傾吐︰

失眠、頭疼、作息紊亂,這還只是身體上的問題。

家人的不理解才是最麻煩的。

他們並不支持我做這行。

因為他們看到了我的心力交瘁,而這個工作也的確像他們說的一樣,「沒有未來」。

大學畢業三年,我的同學朋友們都已經成了各行各業的骨干。

哪怕混得不是那麼好的,也都有一個穩定規律的生活。

只有我,還在為每天寫什麼焦慮。

哪怕是寫完了,也還得為下本書能不能火、能不能賺錢而擔憂。

雖然我即便賺不到錢,也不至于餓死。

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我能讓家人勉強認可我這份工作,就是因為我能靠寫書賺到錢,自己養活自己。

可如果下本書寫不好呢?

難道要在家啃老?

20多歲還能啃老,那30歲呢、40歲呢?

就算我有老可啃,人也不能活得這麼沒出息吧?

這時我才明白,這份所謂的自由職業,其實一點也不自由。

再加上家人時不時的勸說,所以我也經常會在夜深人靜之時思考︰

自己的選擇是不是錯了?

或許,我該改行找個穩定的工作?

這種念頭在我因卡文而痛苦的時候,變得尤為強烈。

我真的不止一次想過放棄,想過轉行。

畢竟我當初選擇這份職業,是因為寫書能帶給我快樂。

可我卻已經開始為寫書而感到痛苦了,那又何必再堅持呢?

我很多次這樣問過自己。

得到的答案是,其實我還是快樂著的——

因為寫書的快樂,大部分都來自于別人對你作品的認可。

雖然我後期寫得結結巴巴,但大家還是在陪伴著我,還是在認可著我。

所以即便我的創作過程十分痛苦,但在把文章發出去,收到大家投票、評價的那一刻,我還是會感到快樂的。

于是我一直沒有放棄,一直堅持到了現在。

《圍城》里有句名言,「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

我想,如果當時我真的沒有選擇寫作,而是選擇和同學一樣考研、工作。

那如今在案牘勞形之間,我會不會也會後悔,當初沒有為了自己的熱愛而放手一搏?

或許,我的路並沒走錯。

我還會和大家一起,繼續往下走。

謝謝。

謝謝大家陪著我,還耐心地听我說了這麼多。

雖然典故用得有些不恰當,但我的確是現在才知道︰

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原來是這種感覺

下本書我還是會寫。

不過要在一段長假之後。

過去幾年,每年春節我都在埋頭寫書,疏遠了家人還有朋友。

這次我想多休息一段時間,不帶包袱地過完這個春節。

春節之後,我會再回來的。

新年再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