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章萬物本一心

蟾嶺坡上的漫天赤霞倒卷而回,流焰飛騰,隱約間構成了一只于烈火中起舞的神鳥。

下一瞬,伴著一聲鳳鳴,所有赤霞、火雲悉數消失不見,唯有一道身影以虛空為階,漫步走向場中三人。

橫渠先生面色略顯凝重,他在來人的身上感受到了極為濃厚的鳳氣,宛如一尊神鳥當面,這一方天地都要為其拜伏。

他微微皺眉,轉頭看向光濟,卻見對方面上亦有些許驚訝,似乎此人的出現也超出了他的預料範圍。

難道這二人並不熟識?

一個念頭從橫渠先生心底冒出,旋即被他摁了下去。

不對,先前此人明明叫出了光濟的名字,若不是他在一旁窺視了許久,那便是這兩人故意在老夫面前擺出這副態度

念及此處,老者輕笑一聲︰

「不知閣下如何稱呼?」

來人幾步邁出,便從坡嶺之頂走到了離光濟不遠處的地方,所過之處空氣略顯扭曲,似乎還不能很好地收攝自身對于外界的影響。

丁檠吐了一口氣,心中泛苦,但面上卻是不顯分毫,對著橫渠先生微微一揖,含笑道︰

「晚輩丁檠,字丹元,見過橫渠先生。」

他與光濟不同,光濟身為出家人,外人稱呼時只需一個法號即可,但丁檠尚需取字。

如今從外表來看丁檠,正是弱冠之年,擁有表字也是理所應當之事。

是以他便隨意取了一個表字,以便日後他人稱呼。

橫渠先生聞言頷首︰

「原來是丁小友,不知小友對方才我二人所言有何見教?」

丁檠甫一出場便氣勢拉滿,剛才更是口氣不小地要代光濟回答橫渠先生之問,是以橫渠先生並未因為他外表年輕而小視其人,話語間平等視之。

丁檠走到光濟身邊,和他並肩而立,看向橫渠先生,沉吟片刻後道︰

「張公所言,乃是以氣為本,太虛即氣、氣化萬物,不知我說得可對?」

「不錯,」橫渠先生既是在承認對方所言,也是在宣講自身學說,雖然此地除了他們四人之外再無其他人,但老人依然一副傳道授業的神態,「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耳。是以太虛即氣,則無無;精氣流動,充盈于天地之間,聚為有象,散作無形。」

在老人看來,宇宙之本體,萬物之始基皆為一氣所成,不拘此氣聚散離合,究其實質,皆是「有」,而非「無」,物質的變化只是存在形式上的改變,並非物質本原的消失,太虛即氣,唯氣永恆。

「如此說來,張公以為求道當求于外?」

丁檠眼中閃過一抹狡黠之色,開始挖坑。

既然橫渠先生的觀點屬于樸素唯物主義的範疇,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原,那其認知世界的過程自然要循「氣」而行,也就是所謂的求道。

橫渠先生聞言思索片刻,點頭道︰

「不錯,人求道當行于外。」

「既是如此,不知張公如何看孟子所言‘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張公所言求道于外者,豈非與孟聖所言相違背?」

萬物皆備于我矣,語出《孟子•盡心上》。

東漢趙岐曾注︰「物,事也;我,身也。」

孟子認為,此世萬事萬物之理皆已由天賦予我身,全在自身性分之內,若向內求,則可至天人合一的至誠之境,如此便會「樂莫大焉」。

這句話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命題,雖然後世對于究竟是主觀還是客觀的具體劃分仍有爭論,但是用來作為反駁橫渠先生氣本論的注解卻是綽綽有余。

丁檠道出此語,期待地看向橫渠先生,他當然不會自大地以為僅僅憑此一語便可結束論道,而是等待起橫渠先生的回答。

橫渠先生以氣為本,而光濟則是佛門出身,二者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正如玄門煉氣一脈和佛門的差異。

自古以來佛道雙修者少之又少,也是因為道門向外求「道」,而佛門則內求于心。

與橫渠先生論道的過程,也是丁檠重整自己一身所學的過程。

他于山月復洞天之中得了一樁機緣,如今腦海中正有萬千文思靈感如泉涌而出,恰好眼前又有橫渠先生這麼一位儒學大家在此,正合他梳理自身思緒,將機緣沉澱下來,化作切實的積累。

這也是為什麼丁檠要代替光濟上來論道的原因,他亟需進行一場消化活動,不然由光濟開口,這場關于「心」與「氣」的論道才算圓滿。

面對丁檠引用孟子的行為,橫渠先生面上突然露出笑意︰

「你之言論,倒是頗合我那伯淳佷兒的路子,他以心解理,倒是和你的觀點頗為合契。

「也罷,就讓老夫來告訴你孟聖此言真意!」

丁檠聞言心中一沉,他突然想起來一件事,那便是北宋五子中張載和二程的關系。

眾所周知,張載是程顥和程頤的表叔,而程顥和程頤則師從周敦頤,同習理學一脈。

其中程顥以心解理,是後世陸王心學的發軔,而程頤則常將理與氣相對而論,提出「性即理也」,後來由朱熹發揚光大,被合稱為程朱理學。

有這麼一重關系在,橫渠先生肯定和二程少不了論道,今日他和對方所言,恐怕張載和程顥早就談及過,已然有了一套邏輯自洽的解釋了!

「嘖,這是把自己給絆進去了」

心中默語,丁檠定了定神,看向橫渠先生,鄭重以待。

見對面的年輕人臉色不復之前輕松,橫渠先生似無所覺,撫須微笑道︰

「你引孟聖之論,言及‘萬物皆備于我’,老夫卻有一問,此‘物’從何而來?」

話語不疾不徐,慢條斯理,但丁檠卻是渾身一個激靈,有了一種不好的預感。

沒有給他留出回答的余地,橫渠先生繼續道︰

「‘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此言確實不假,然而‘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萬物皆備于我,此‘物’從何而來?如何備于‘我’?你可有答案?」

丁檠嘆了一聲,有心胡攪蠻纏,但終究還是誠心誠意道︰

「此‘物’由天而出,乃是‘天’備于‘我’。」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就是天,他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又剔除了其中人格神一面,將天認定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橫渠先生所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出自《孟子•離婁上》,正好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表達。

對方引用此語,意在說明「天」備「物」于「我」,將「萬物備于我矣」劃分到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範疇,與氣本論卻是有了共通之處。

僅這一句,便足以說明橫渠先生平日里沒有少思考類似方面的問題。

丁檠雖然可以不接對方的話,強行無視橫渠先生拋出來的問題,但這也就月兌離了論道的範疇,進入到了單純的杠精環節,他不屑為之。

于是回答了這個問題,靜听橫渠先生接下來的話語。

而在場外,郭浩看了看沉浸于論道之中的兩人,心中不由嘀咕起來︰

「這個丁檠究竟是什麼來歷?竟然能與橫渠先生論道?莫非又是哪位隱居治學的儒家治國,就如那姬東陽一般?」

他不由又看向光濟,後者閉目傾听場中兩人話語,亦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這人也是來歷不明,待到此事結束後,便得上報朝廷知曉了。」

郭浩微微低頭,卻見幾十里開外的岐山縣城中隱隱有些騷動,便知是先前異象已息,如今又有兩位治國論道,此地文華之氣大盛,故而引得縣城之中人心動蕩,有不少人想過來撞一撞機緣。

他眼中閃過一抹異色,腦後明鏡再度高懸,鐵畫銀鉤的字跡于其上浮現︰

「萬民皆知所避就」

出自《商君書》,被掐頭去尾的七個字化作一股文華之氣融入此方天地,岐山縣城以及周圍村落中一些躍躍欲試之人忽然頭腦一清,準備趕赴先前異象出現之地的念頭頓時消失不見,再也沒了前去撞機緣的想法。

郭浩見狀滿意頷首,將目光轉回場中,正見到橫渠先生開口陳述︰

「你所言無錯,孟聖所言‘萬物皆備于我’,乃是由天所備,誠明所知。老夫以為,此知乃天德良知,非聞見小知。天性在人,正猶水性之在冰,凝釋雖異,為物一也。皆是一氣所成,是人身之祖,天地之根基。

「聞見之知終為小道,天德良知方為真知,人與天地皆為太虛一氣所化,問心便是問道,內求亦是外求,此二者並無差異!」

丁檠聞言默然,身上氣息略有變化,帶著些微赤色的文華之氣浮現于外,但亂而不凝,沒有完全成型。

光濟見此眉頭輕皺,低聲自語道︰

「百家之道?他想要干什麼?」

郭浩更是一臉驚詫︰

「這個樣子?覺醒文氣?他不是治國,甚至連修身都不算?」

而橫渠先生本人卻沒有任何驚訝,只是看著丁檠,笑容溫和道︰

「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不誠不莊,可謂之盡性窮理乎?你之所論雖然別出心裁,但終究不成體系,只字片言,難與我氣學相爭。

「你若是潛心修習三年五載,遍覽百家之書,打磨心中所學,或許有一日能得治國功果。屆時再來與老夫相辯。」

丁檠聞言卻是搖了搖頭,看向對面的儒雅老者,輕聲道︰

「先生言聞見之知為小知,是因‘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既是如此,‘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言何解?此‘思’與天德良知何異?」

「嗯?」橫渠先生輕疑一聲,見丁檠仍有繼續論道的念頭,于是笑道,「此言亦是孟聖所述,所謂‘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

「你仍然認為心乃天地之本,不願承認性為天地所成,對嗎?」

兩人所說的三句話俱都出自《孟子》之中,而且是相互連接的、完整的一段話,不過對于具體的解釋,丁檠和橫渠先生產生了分歧。

丁檠和光濟同出一源,受佛門觀點影響不小,尤其是唯識宗的理念,以識為本,心外無境。

通俗來說,就是心為萬物主。

而張載則認為氣成萬物,人也是其中一份,與天地同一位格,但較之天地體量卻是更為渺小。

故而雖然本質皆為氣,卻是由天地所成,天生本性亦是天之所與。

二者各執一詞,相持不下。

丁檠頷首道︰「仁義禮智,我固有之,非外鑠我也。」

「此言理之本然也,」張載搖頭道,「性者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人性有變,氣之偏也,天本參和不偏,則盡性而天矣。」

說著撫須一笑︰「此謂之誠明。」

又將此時所言與先前所敘聯系起來,構成了一個圓滿自洽的體系,丁檠就像是被困在這座圍城之中,無路可逃。

隨著橫渠先生佔據了這場論道的上風,丁檠身上本來已然冒頭的文氣又慢慢委頓下去,不再似先前有成形的態勢。

張載開口道︰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不願感悟前人文心,決意格物致知,自成一家,走最為艱難的那條覺醒文氣之路,這很好。

「可惜你之積累終究太淺,百家學說了解不夠,更不該與老夫論道,試圖在論道中覺醒文氣。

「老夫好歹是一名治國,文心堅固,豈是你之三言兩語所能動搖的?如今老夫佔據上風,你心境有缺,自然無法覺醒文氣。

「還是那句話,回去再學幾年罷。你若願意,隨時可以來老夫的橫渠書院听講。」

張載面露惋惜之色,面前的青年是他這麼多年以來見過最為出色的幾人之一,年紀輕輕就有了屬于自己的學說雛形,可是其人卻沒有誕生文氣,更沒有遍覽百家著作充實自己,而是貿貿然上來要與自己論道。

論道乃是兩人心神意志交鋒的過程,其間張載也無法留手,僅僅幾句話便將其人有了覺醒勢頭的文氣打壓下去,破滅了對方的計劃。

哪怕通過某些手段有了治國戰力,但自身文心終究不夠,如何能與自己這關學之祖相提並論?

張載嘆了一口氣,有了離去之意。

忽然,他耳邊飄來一句低語,似是在對自己發問,又像是在自言自語︰

「天地為氣所化,天地又何所窮際?」

張載頓了一下,看向沉思之中的丁檠,隨口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此言最早出自《尸子》,而《淮南子•原道訓》中又有記︰「橫四維而含陰陽,紘宇宙而章三光」,高誘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

張載化用此文,回答了丁檠的疑問。

下一瞬,天地間的文華之氣盡皆凝聚于此,灌注于丁檠之身。

張載目露驚色,一步邁出,出現在郭浩身邊,轉身看回場中道︰

「沒想到,他竟然頓悟了?」

光濟亦是合掌喧了一聲佛號︰

「境依識起,唯識無境。看來丁檠也是走上了這條路。」

在場中三人的圍觀下,丁檠眉心之中突然有一股文華之氣噴薄而出,宛若一枚赤色的種子,落入泥丸之中,扎根發芽,誕出一芽新綠。

其上有火光閃爍,如燈似豆,又見丹鳳虛影盤旋。

張載撫掌道︰

「文心天賜,有鳳藻之相,日後成就不可限量啊!」

謁龍旂於武帳,揮鳳藻於文昌。

麟、鳳、龜、龍,誕生文氣時有四靈之一相伴者,俱都不類凡俗,未來有大成就。

比如五子之一的邵雍,傳聞其人誕生文氣時就有龜負洛書之相,頗類上古聖王。

「不過,他是如何頓悟的?」橫渠先生略顯疑惑,「僅僅是老夫隨口一言,就點醒了他?」

于是有笑語聲從場中傳來︰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無窮,人與天地萬物,皆在無窮之中也。」

丁檠看向橫渠先生,眼中神光爍爍。

「所以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