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在仲春,萬物出達;
蒼星露角,見龍在田。
早在前唐貞元年間,德宗李適便采納宰相李沁之議,廢正月晦之節,設二月初一為中和節,以示務本。
同時又將正月初九、二月朔日和三月上巳這三天合稱「三令節」。
此日勾萌畢達,天地和同,俾其昭酥,宜助暢茂。
或祭日君,或祀句芒。
但對于乾道四年的九州地仙來說,最看重的卻是次日,二月二,龍抬頭!
廣南東路,惠州,博羅縣。
五百里羅浮翠障之中,正有一座石樓坐落兩山夾坳之間,悠然于雲中可見。
離石樓不遠是一座懸崖,崖岸邊上釘了兩根木樁,上面系著幾條沉重的鐵索,遙遙牽往對面,其下是深不見底的澗淵。
鐵索上又隨意鋪著幾塊木板,風吹雨打之下,早已看不清原來的木色,但踏之仍堅硬若鐵,似千年不朽。
懸崖兩岸常有獼猴鳴嘯,石樓左右也見珍禽盤旋。
過了鐵索橋再往山外去,又有一處杏林、幾畦菜田零落分布在周圍,雖然面積不大,但也能明顯看出經過一番精心打理。
似能想見此間隱居之士平日里擺弄果蔬的閑適自得之意。
石樓之中。
白玉蟾自定中醒來,眼中電光閃爍,如有雷霆升降,清濁混離,隱隱間劃分五氣,貼合自身五行,似是要化作五位髒器神祇出世。
因著元夕之會上師父與薩天師交流雷法的緣故,他自那日回返羅浮後便閉門不出,試圖采擷精義,將重新梳理過後的神霄雷法融入自身修行法門之中。
同時還把自己與王重陽論道所得一並摻入,欲要進一步打磨自己的性命雙修大道。
「萬物芸芸,各歸其根,各得其靜,靜曰復命;窮理盡性,而至于命。」
口中輕誦道訣,白玉蟾吐出一口濁氣,內中風雷隱隱,化作一股旋風沖出樓外,在高天掀起湍流,蕩開三千里雲煙。
「時候差不多了。」面色嚴肅的中年道人輕嘆一聲,「明日便是定好的時間,可師父尚未出關。」
陳楠與薩守堅一番交流,所獲之多更在白玉蟾之上,回來後不久便去了懸崖下一方洞穴閉關,言說期滿之日自會出現。
不過離二月二龍抬頭之日只剩一天,崖壁之下卻不見任何動靜。
雖然白玉蟾對自己師父信心滿滿,但也不禁有些擔憂,萬一耽誤了時間又該如何?
念及此處,道人走出石樓,三兩步來到鐵索橋上,听著橋下溪谷中隱隱的猿嘯與鳥鳴之聲,頓了頓,復又向著樓中走去。
「海蟾吶,都過來了怎麼還往回走呢?」
一聲詼諧言語傳來,白玉蟾面色一緩,轉身道︰
「師父,您出關了!」
一道虛無縹緲的煙雲自峽谷之中升起,落在地面化作塵垢滿身的鶉衣老道,咧嘴道︰
「閉關小半個月,總算略有所得。」
白玉蟾問詢道︰
「師父有何收獲?」
陳楠暢笑一聲︰
「得薩真人之助,終于把神霄雷法與太乙刀圭之術相融,前路有望,前路有望啊!」
白玉蟾聞言頓時一喜。
雖然神霄派本就重視內煉法的修行,所謂「斬勘五雷法者,以道為體,以法為用」,但陳楠自身修行的金丹大道乃是其師薛道光所授,與神霄雷法之間卻沒有半點干系。
長久以來,陳楠一直想把神霄雷法與自家的太乙刀圭金丹法訣徹底融會貫通,另開一脈不亞于王、林等人的雷法傳承。
不過陳楠能兼修雷法與太乙刀圭之術卻是機緣巧合而來,自己都無法復現這個過程,弟子白玉蟾所習道法更是以內丹修行為主,將雷法放在了次要地位。
如今得了薩守堅指點,他終于看見了將兩道徹底融合,並行不悖的希望,自然難耐激蕩心緒。
同弟子炫耀了一番,陳楠這才想起正事,看向白玉蟾︰
「我觀始雷發于天東,又有仲陽之氣上浮,想來離約定之期已是極近了。」
白玉蟾點頭道︰
「如今已是中和之節,明日便是約好的二月二龍抬頭。」
陳楠思索片刻,笑道︰
「那便該動身了,早些過去,也不必教其他道友久等。」
說著轉身朝南,向石樓後山方向俯身一拜,蒼老的臉上難得露出恭敬的神色︰
「老師,弟子這便攜海蟾赴會了。」
白玉蟾在旁同樣恭敬一禮。
師徒二人等了一小會,山中隱隱有笑聲傳來︰
「去罷,去罷!此去耗時不短,卻是天地之幸、生靈之幸啊!
「數十年所窮者,皆聖人之緒余也。有此一遭,法象樞機、還返妙用,皆畢于此矣。
「由是方知大道不繁,而自遠也。」
陳楠和白玉蟾聞言若有所悟,足下卻騰起流雲若龍,其中雷光隱隱,飛往北方。
雲巔之上,輕雷傳遠。
引無數生靈抬頭去看。
今朝蟄戶已開,便一聲雷喚蒼龍起。
當乘此,遨游人世,
閱黃塵幾多興廢。
玉頰銀須、胡麻飯飽,九霞觴醉;
想天下,自是太平春霽
登州,牟平縣。
縣城東南方向,有一座山,叫昆崳山。
山中溝谷縱橫交錯,多峭壁崦岩,谷底基岩,山脊尖而陡峻。
山域廣闊,群峰林立,又兼山形奇峻,不類凡俗,故而有「仙山之祖」的美譽。
而在此山西北,一處林壑秀美之地,山壁上卻有一方幽邃深曲的山穴,傳聞是麻姑修行所在,名為煙霞洞。
洞口有幾間草庵,牟平縣人皆知,是一個道士結廬修行所在。
那個姓王的道士號稱「三教圓融、識心見性、獨全其真」,所以這里的幾間庵舍,也被喚作全真庵。
其人口舌頗為伶俐,說動了不少人隨他出家修道,就連縣衙中的那個六曹司事馬從義,也傻乎乎改了名,給自己起名叫馬鈺,自號丹陽,拋下了發妻和三個兒子,傻乎乎地跟著那個王道士去學道。
也不知都學了些什麼東西。
草庵門口,王重陽坐在一個蒲團上,看著院中幾十名前來听講的附近農戶,面色淡然,口中輕聲道︰
「凡人入道,必戒酒色財氣、攀緣愛念、憂愁思慮,此外更無良藥。
「饑來吃飯,睡來合眼,打坐念禪皆是無用,心中清淨便是修行。」
一個體貌魁梧,敝服赤腳的漢子面露疑惑,正要開口說些什麼,忽然身下一晃,只覺地面劇烈震動不休,林木間群鳥驚飛,走獸低吼。
整座昆崳山都向著自己傾覆而下,似是要就此垮塌。
這漢子手腳利索,翻身爬起便向著遠處跑去,臨出院前忽然心中一動,回頭卻看見那王道士穩穩地坐在那里,腰桿挺得筆直,渾如一口古鐘。
周圍的地震與山崩,竟然全不曾影響其人!
漢子連忙叫道︰
「重陽道長,地龍翻身了,快走!」
此言一出,那道人面色玩味地看了過來,輕笑道︰
「怎見得是地龍翻身了?」
「哎呀道長,都這時候了還打什麼機鋒,」這漢子不耐道,「地龍翻身就是地龍翻身,還有什麼好說的,你不走就算了!」
說著便跑出院子,再不顧背後那些听講的伙伴,只想一溜趕回牟平縣,尋找自家老娘。
他幼年喪父,為人侍母至孝,如今突逢天災,自然放心不下。
此時地震仍在繼續,這漢子跌跌撞撞,腳下步伐不停,一口氣竟跑出去十幾里地,累得氣喘吁吁。
終于見地面震動逐漸平息,不覺略有放松,知道最危險的一波已經過去了。
但腳下速度依舊不變,仍然全力趕回縣城所在。
而在這時,他跑出一片樹林,忽然眼前一花,一處崖壁出現在不遠處,下方一口山穴,洞徑兩丈,高八九尺,幽深曲折。
洞口有幾間草庵,一個不大的院子扎著籬笆,將其囊括起來。
庵廬門口有一個道士坐在那里,對著身前眾人宣講,身旁立著一個白臉道人,大漢也曾熟識,正是那過去的縣衙六曹司事馬從義,如今的王重陽弟子馬丹陽。
見大漢不知怎地跑了回來,王重陽卻是一點也不驚訝,只是對馬鈺笑道︰
「你方才結丹之時,此人受了你心緒外感,自此了解生死恐懼之味,有入道的機緣。
「如何,你可要引他修行?」
馬鈺掃了那大漢一眼,見其若有所思的樣子,不覺點頭道︰
「既是有緣,自當接引他入道。其人舉止放曠,卻暗合老師所言‘真性真行’之論,倒也是個修行的苗子。」
王重陽擊掌道︰
「既是如此,你便帶他進來,讓他隨長春徒兒一並修行,你我不久便要動身,一時半會兒卻是沒有空閑帶他了。」
馬鈺垂手听令,而後走出院門,對那不願靠近,敝服赤足的魁梧漢子遠遠招呼道︰
「你與我道有緣,可願隨老師修行?」
漢子心中尚有迷茫,還沒思索清楚方才的遭遇究竟是怎麼回事,聞言福至心靈︰
「弟子願意!」
「那就上前來罷。」
馬鈺帶著他回到院中,在其他人羨慕的目光下向王重陽復命。
王重陽面露溫和笑意,看向這漢子道︰
「地龍不曾動,動的卻是你心中毒龍。
「方才丹陽徒兒功行見漲,突破之時不覺氣息外溢,此間眾人唯你心中有感,可見有些個道氣在身,是個好苗子。
「你可願拜我為師?」
漢子恍然,俯身下拜道︰「弟子願意。」
王重陽再問︰「你俗家姓名為何?」
漢子道︰「俗家姓王,單名一個全。」
王重陽笑了起來︰「原來與我還是本家。既然如此,且給你起一個道號。」
道人隨手拿起放在身旁的芭扇,扇了兩下,忽然道︰
「有了,密叩玄關,大道橫施,一點靈空頓曉,便顯玉陽。
「為師道號重陽,丹陽徒兒自號丹陽,那你的道號便喚作玉陽了。
「順帶給你起個法名,數起于一而處于九,不過我輩修行之士循道而行,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倒不如叫你處一,如何?」
「玉陽、處一」漢子念叨幾句,笑了起來,「多謝老師賜名,自此以後,我便喚作王處一,道號玉陽子了。」
「善。」
鎮江府,城外金山,神霄玉清萬壽宮。
如尋常老叟一般的薩守堅忽然出現在山門之外,轉身對曾經的金山法寺打了個稽首,笑容平和道︰
「此事便麻煩禪師了。」
萬壽宮周圍林木幽深,仍有當年佛門寶剎氣象。
不過如今更多的卻是道門清靜無為之意。
薩守堅看著眼前巍峨的宮觀群落,似嘆非嘆道︰
「林師昔年所為,我輩不便置喙,只能留給後人評說了。」
手中的竹柄棕絲扇晃了幾晃,高空之中便有雷聲響起,似在附和。
老天師回首看向山下,只見大江東去,古渡渺渺,山中松柏沈沈,卻擋不住那一派屋宇連綿的富庶繁華氣象。
不由笑道︰
「好個鎮江府,好個人間。」
萬松山,雲霞觀。
道人叫來身邊兩名隨侍童子,話語殷切,將諸事悉數囑咐,然後寶劍出鞘,化作一道爍爍劍光直入雲霄。
兩個童子面對祖師所命不敢怠慢,很快關上了觀門,打出了封山的牌子。
讓一眾後來的香客模不著頭腦,不知這個十分靈驗的道觀為何不再接待信眾上香
九松山,松泉寺。
和尚身邊有白猿獻果,得了幾句修行上的指點,先是樂得抓耳撓腮,喜不自勝,接著又突然想起了什麼,折返回去,不多時便將一桿降魔杵捧了過來,被僧人含笑接過。
白眉垂落兩頰的老和尚模了模頭上毗盧帽,手掌一翻,寶杵消失不見。
老僧嘆了一聲,邁步向著山下行去
九州乾道四年,二月初二,早子。
隨著貼近地平線的兩顆角宿大星突地大放光明,早已聚集在西湖的幾人心中忽然有感,恍惚間像是看見了一條古老的蒼龍盤踞在東方天域,如今正緩緩地抬起頭來,俯瞰著人間。
那兩枚大星就是角宿一和角宿二,就是蒼龍的一雙龍角。
龍角,乃斗殺之首沖,故多凶。
又因為七曜諸星的運行軌跡亦多從兩星間經過,故而兩星之間有稱「天門」或「天關」。
光濟和丁檠站在一起,遙望著東南方向的天空,沉聲道︰
「二月二,龍抬頭,天門已開。」
翠虛真人雙手揣在一起,倒像是個老農,見狀嘆道︰
「此次天關開啟之狀較之以往聲勢更大,幾乎比得上去年年尾南天七宿顯化之事了。」
彼時丁檠的郁儀真章突破第五層,變化成鳳鳥姿態時就如朱雀雛鳥出世一般,引動了南天七宿星輝灑落九州。
此事自然也引起了諸位地仙高人好奇,不過他們以為這與兩界融合有關,倒也沒人聯想到丁檠身上。
此時陳楠出言,西湖龍君陳弼教肅然道︰
「天門雙星較之以往更顯清晰,說明彼界確實在與我界靠攏,未來半甲子內這種情況還會更加嚴重,何時白晝星現,何時彼界便會撞破天關,直接與我界融合。」
眾人聞言默然,最終薩天師淡淡道︰
「我等今日之舉,便是為了解決此事,諸位不必緊張。」
紫霞真人懷抱師門重寶斬魔劍,此劍威能甚大,煉制手段亦有獨到之處,如今已生靈智,能自行對敵,尋常地仙都不是這柄斬魔劍的對手。
昔日其人賜予光濟的那枚玉佩,其中所含的一道斬魔劍氣便是從此劍之上分化而來,激發之後便等于此劍全力一擊。
聞言便笑道︰
「我等又不是奔著打生打死去的,諸位何必把氣氛弄得如此緊張?
「罷了罷了,還是速速動身為上,錯過時機就不好了。」
薩天師附和一聲,便從袖中抖落一物,落在西湖湖面,卻是一艘無底渡船。
「此舟是老道向法海禪師所借,可容我等橫渡大千,只需把握住龍君與他我之間的聯系,便能順藤模瓜,穿遁兩界,進入彼世。」
陳弼教當仁不讓,一步跨入其中,無底船穩穩當當飄浮在湖面上,不見半點顫動。
「既然法海禪師有如此寶物,本君準備的那點小手段就不拿來賣丑了,諸位也都上來罷!」
靈空長老、薩守堅、陳楠、白玉蟾、王重陽七位地仙、四位人仙,紛紛登上無底船。
小舟卻不見半點下沉,輕而易舉地將眾人重量承負。
佛門可渡眾生,自然也渡得了這十一位仙人。
陳弼教從袖中模出一盞油燈擱在船頭,薩天師嘴唇翕動幾下念誦法咒,無底船微微一顫,周圍湖面突地泛起漩涌,旋即掀起大浪將小舟覆沒。
待到水面浪潮平息,小舟已是不見蹤跡,只余濃重夜色。
唯有天際兩枚大星的光輝黯淡了一瞬,似是被某物遮擋,一個剎那後就恢復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