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後。
現世,永福寺。
一處僻靜無人之地,空間散開漣漪,丁檠等人出現于此。
看了一眼依舊有些騷動的寺院,背著書篋的寧采臣不由感慨道︰
「誰能想到這座在金華府名聲不小的佛門寶剎背後,竟然是一處害人性命的魔窟呢?
「姥姥在此盤踞十余年,也不知有多少無辜之人喪命于此。」
丁檠聞言也是嘆了一聲︰
「世道多艱,老一輩的修者大多沒扛住天地大變,被迫飛升上界。現在的九州,可以說是魔漲道消了。」
或許降龍羅漢降世,也是有這方面原因在罷。
奉佛旨意普渡群迷什麼的
葉月緣抿了抿嘴︰
「如此,方為我輩用命之時。」
經過這一遭,這名少女也是成熟了不少,心底那股驕矜尚未來得及外顯便頓如雪消。
丁檠輕輕頷首,另起話題︰
「永福寺之事已了,我也該回山靜修了,二位又有何打算?」
寧采臣笑道︰
「我與丁兄不同,接下來還有一場鄉試要參加。此次遭遇對我來說便如王質爛柯一般,幸好是反過來的。」
他們在永福寺耽擱了許久,然而因為內外時間流速不同,現世眼下不過九月十八,離秋闈開試還有幾天。
寧采臣語氣略顯鄭重,看向丁檠和葉月緣︰
「如今親眼見證妖魔存世,采臣覺得若想護佑生民,僅憑一人一家之力還是有所不逮。
「若能邁入仕途,位列三公,借朝廷之便集天下之力為一,或許作用更大。」
丁檠搖頭失笑︰
「原來寧兄還有此抱負,道門中有一位通真達靈先生,昔年為揚道抑佛,亦是投身朝野,後來也作出了一番成效。
「只可惜其人在宣和年間便已辭世,未竟全功。」
——通真達靈先生,別號元妙先生,姓林名靈素,字通叟。
「寧兄若想效前人故智,其中阻力頗多啊!」
那位神霄府仙卿得勢之後,以「釋教害道」為由,上書徽宗,請「將佛剎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發頂冠執簡」。
不久後徽宗下詔︰「佛改號大覺金仙,餘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
自此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崇道抑佛運動。
比如鎮江府的那座金山寺,現在還是叫作「神霄玉清萬壽宮」,仍然沒有改回原本名號。
那可是法海禪師的昔年道場!
當年天地大變,黑山老妖率領萬鬼返陽,意圖建立地上魔國,這位大佬可是親自出手,將黑山老妖迫退。
修行界至此方知,這位唐時得道的高僧,竟然還未離開九州,前往西天佛土。
也正因此,黑山老妖才退回枉死城中,甚少干涉人間。
林靈素能在這位大佬眼皮子底下,篡改其人道場名號。
丁檠都不敢去想背後究竟發生了哪些故事。
不過林靈素本人只活了四十余歲,甚至終其一生都沒怎麼展露地仙級數的手段,或可從中窺見一斑。
總而言之,丁檠對于寧采臣的志向,持謹慎態度。
寧采臣听了丁檠所言,依然堅持己願︰
「事在人為,此舉非是為我私欲,而是為了天下生民。
「采臣俯仰無愧!」
丁檠佩服道︰
「寧兄高義,我誠不如也。」
接著又看向葉月緣︰
「世妹又有何打算?」
三人邊走邊談,已是出了永福寺,沿著山道下山,到了官道旁邊。
葉月緣一直在旁听二人對話,此時聞言道︰
「九娘還得在金華府盤桓一段時日,順便處理了那些五鬼木。」
先前三人共探地穴,其間的金銀財貨各自收取了一些,而那株龐大的縫合五鬼木,卻是被葉月緣討去了。
據其人所述,此物材質上佳,可以用來制作偃道機關,能增強其人戰力。
丁檠和寧采臣對此倒也沒有什麼需求,便讓了出去,任由其處置。
此時听了葉月緣回答,丁檠了然點頭,又看向寧采臣書篋中的一口小甕︰
「還有一事要提醒寧兄,聶姑娘有幸踏上鬼修之路,寧兄可要時時看顧,莫叫她走入歧途,以免釀成禍端。」
聶小倩在得知自己有可能修成鬼仙後,便毅然決然地跟在了寧采臣身側,言說要報答其人恩情。
丁檠想了一想,也就隨她去了。
起碼此女的心性還是可以相信的。
「不過聶姑娘在修成鬼仙之體前,最好不要過多接觸生人,以免陰氣侵染,致使他人獲病。」
寧采臣自己有白澤須筆護身,倒是不虞此事。
不過他妻子體弱,家中還有老母,卻得提點一二。
寧采臣聞言點頭,表示理解。
「此事我會轉告小倩姑娘的。」
「既然如此,那便後會有期。」
「後會有期!」
寧采臣自袖中抽出白澤胡須所制神筆,揮毫太虛,憑空畫出一匹千里駒。
接著翻身上馬,對丁檠二人拱了拱手。
「二位,緣來自能相聚,緣去尚可追憶。今日一別,他年再會!」
說著揮鞭而去,馬蹄起落,濺起一溜煙塵。
丁檠收回視線,又與葉月緣告別,然後轉身離去。
步履輕快,身影很快消失在林木之間,與寧采臣相背而行。
——寧采臣是南下進入金華府城,準備鄉試;而丁檠則是北上取道蘭溪,而後慢慢返回臨安。
其間或許還會去嚴州逛一圈,那里也算是文化名城,更有富春江這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風景名勝。
《與朱元思書》中所寫,「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正是從臨安府富陽縣,到嚴州境內桐廬縣的水道路線。
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亦是取景于此。
而且在十幾年後的將來,理學大家朱熹還會前往嚴州轄下的淳安縣瀛山書院講學三年,並留下「半畝方塘一鑒開」的名句絕篇。
在其後更有陸放翁任嚴州知州二年,在此將自己詩文編篡成集,命名為《劍南詩稿》。
丁檠對此地也是心慕已久,如今得暇,自然要前往一探。
「此世若論文學,有尤楊範陸這中興四大詩人,以及辛稼軒、袁樞、呂祖謙等人在世;若論理學,有朱熹、陸九淵兩位大家;若論佛道,還有薩守堅、白玉蟾、王重陽
「若能一一拜會過去,實在是令人激動的一件事!」
丁檠嘖嘖贊嘆。
兩宋文教發達,名不虛傳。
哪怕九州是一個仙俠世界,但終究與地球南宋時期大同小異。
那些彪炳千古、名留青史的大家,應該不會消失,頂多人生有些變化才對。
「說不得還能看見朱文公提筆寫戰詩,才氣如日呢!」
半月後,富春江上。
一葉小舟自江面滑過,前端坐一船客,背後立一船家。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前人所言誠不欺我,桐江之景,山水相映,秀麗若斯!」
丁檠坐在甲板上,打量著身側碧波白浪,興致上來,干脆伸手探入其中。
感受著江水流經指掌的快意,他對一旁的船家開口言笑。
話語間頗為贊嘆。
船家年紀不小,胡須已是花白一片,但身體依舊康健,此時聞言笑道︰
「原來公子也看過吳大家的小品書札,老朽在此撐船十余年,不少文人墨客都慕名來這富春江桐水一段游玩。
「耳濡目染之下,就連老朽都會背誦全文了。」
「吳大家寄情山水,落筆清新自然,讀來朗朗上口,令人神往。《與朱元思書》確實是難得一見的佳作。」
丁檠點頭應和。
他半月前離了金華府,經由蘭溪進入桐廬縣境內,賞玩數日後便乘水路返回,準備在富陽縣登陸,而後走官道去西湖。
一路上游山玩水,走走停停,倒也輕松愉快。
此時見船家談吐不凡,于是便攀談起來,說說一路上的風景名勝,聊聊這附近的奇人異事、鄉野怪談。
到了午時,便從後艙板下提出兩尾活魚,著小火炖了,又往其上撒一把青菜,吃起來有滋有味。
只是可惜沒有美酒佳釀,不然把酒臨風,橫槊賦詩,不失為一件樂事。
听到丁檠感慨,船家撫了撫胡須,笑道︰
「客人既然為此惋惜,今夜不如早睡,到子時老朽喚客人起來,你我共赴龍宮之宴。
「屆時自然有美酒相待,還能討要一二,明日再飲。」
丁檠挑了挑眉,好奇道︰
「龍宮之宴?」
船家笑而不語。
丁檠見此法力運于雙眼,注目看去,發現對方確實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尋常艄公,也沒有什麼修行。
只不過身康體健,體內還有些許靈氣殘留,似是常得某種靈物補益,能益壽延年。
于是欣然道︰
「船家有意,丁某豈有不應之理?說好了,今夜子時,還請船家引我去長長見識。」
他心中有些好奇,經過昔年一場大劫,九州之上如何還會有龍宮存在?
莫非是蛇蛟、豬婆龍一流?
富春江水流平穩,兩岸群山連綿,江中沙洲點點,景色宜人。
到了晚間,艄公尋了一處開闊水面,長篙一點,將小舟固定下來,而後又拾掇了一桌小菜並幾尾剛剛釣上來的活魚鮮蝦,和丁檠吃了一頓,然後各自歇息。
丁檠待在艙中,听著江水微微拍擊船身的聲音,放空一會兒思緒,片刻後才開始入定修行。
眼下自他得了青蓮地心火也有一段時日了,不過還沒有將青蓮火全部煉化。
畢竟他不是單單煉化一枚火種,而是將整朵蓮心火帶著那座蓮台一並收入了香爐之中,以肥遺分身逐步蠶食,慢慢煉化。
青蓮地心火在地底孕育了千年之久,積蓄的能量渾厚無匹,自然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功成的。
據丁檠估計,若想徹底煉化此火,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隨著丁檠定息凝神,做了一個數息觀,他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內視狀態。
只見丹田之中,一口三足兩耳模樣的鼎爐安安穩穩地懸浮在那里,鼎蓋上有狻猊踩珠,爐身有肥遺盤曲。
肥遺之身在六足四翼的怪蛇和黃羽赤喙的鶉鳥姿態中來回轉變,不時朝著爐中噴出一口淡金色火焰,奮力煉化其中懸浮的一朵青蓮。
每當太陽真火與青蓮接觸,後者就會微不可見地顫動一下,些許純青色的能量逸散開來,被肥遺吸納入體,在身下聚攏成一座蓮台。
這也是丁檠能操縱的那些蓮心火的來源。
「等青蓮地心火徹底煉化,我郁儀真章的修為突破至第五層便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丁檠估模了一下自身功行進度,心中有譜。
吞噬煉化青蓮地心火之舉,對肥遺之身來說也是助長自身血脈的大好時機。
等郁儀真章修至第五層後,將肥遺之身與自己徹底融合,屆時也就變相達成了長生的功果。
丁檠心中自得一會,又觀察了一會煉化青蓮地心火的進度,估模著時間差不多了,于是從定中醒來。
果然听到艄公輕喚之聲︰
「客人,醒醒!子時已經到了!」
他睜開雙眼,看向艄公,只見對方手中挑著一盞燈籠,正指向遠處的水面︰
「客人請看,那里就是龍宮之宴!」
丁檠看向其人所指之處,只見富春江上夜霧渺渺,有一畫舫在霧中若隱若現。
雕檻朱窗,笙歌幽細,緩蕩煙波。
間或有妖童媛女推窗憑眺,嬉笑之聲側耳可聞。
丁檠凝眸審視,只見一氣度不凡的中年人正坐在舫中,身邊有美婢三五,迸酒烹茗;又有一位二八姝麗侍立其後,為其捶背揉肩。
舫中寶玉充盈,聲色豪奢,非尋常人家所能操辦。
丁檠不覺訝然︰
「這就是龍宮之宴?」
這艘畫舫看似豪華,飄渺如同仙境,但丁檠若是有心,也能整這麼一出唬人。
說實話,這與他所想的龍宮之宴相去甚遠。
艄公卻沒听出丁檠話中深意,只是以為他太過驚訝,于是笑道︰
「客人不必驚訝,那畫舫主人是我多年好友、童稚之交。你我這便上去向他討杯仙釀,也算是為明日做些準備。」
于是胡須花白的艄公輕點船棹,鷁首徐回,小舟向著畫舫駛去,同時口中呼喝道︰
「明允兄,好久不見!」
聲音遙遙傳出,那舫中男子聞聲便笑道︰
「原來是子俊,快快上來罷!」
舟到近前,自有人放下一塊跳板,然後殷勤扶著艄公來到畫舫上,丁檠默不作聲地跟在後面,打量起整艘畫舫。
那明允兄見此笑著開口︰
「子俊,又帶自家子佷前來開眼界了?」
艄公搖頭否認︰
「非也,此乃今日乘坐我船去臨安的客人,我倆談起這富春江上的奇人異事,提到了明允兄你,故而成行。」
「原來如此,」那明允兄了然點頭,並無什麼意外神色,而後看向丁檠,「這位公子如何稱呼?老朽俗名姓陳,字明允。」
丁檠聞言突然一道靈光自腦海中閃過,回想起靈隱寺中所記一樁秘事,于是出言道︰
「晚輩丁檠,閣下莫非是洞庭柳君之婿、西湖水主陳君?」
中年人聞言一愣,和艄公相視而笑︰
「竟然被你看穿了來歷,不錯,本君確實是西湖龍君,陳弼教。」